防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4794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41
一种防尘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上,用于防止杂质自所述电子装置的壳体上的通孔进入到电子装置内,所述防尘结构包括:支架,用于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及网纱,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且面向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网纱还用于与所述支架弹性抵持,将所述网纱与所述支架之间的抵触力传送至所述壳体。上述防尘结构的所述网纱不仅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通过所述网纱与所述支架弹性抵持补偿所述壳体、所述网纱及所述支架的制造公差及装配公差,使所述网纱能弹性地抵持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之间,从而防止所述网纱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尘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子装置上的一种防尘结构。
技术介绍
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都设置有多个输出孔,如音频输出孔,为了防止粉尘、杂屑、毛发等进入到产品内部影响产品的性能,如听觉效果、电子组件的短路、损坏等,一般都在输出孔处贴设防尘网纱,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现有的防尘网纱容易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防止网纱脱落的防尘结构。一种防尘结构,应用于电子装置上,用于防止杂质自所述电子装置的壳体上的通孔进入到电子装置内,所述防尘结构包括:支架,用于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及网纱,用于与所述壳体连接,且面向所述通孔设置,所述网纱还用于与所述支架弹性抵持,将所述网纱与所述支架之间的抵触力传送至所述壳体。进一步地,所述网纱包括:基部;及多个抵持部,自所述基部的边缘延伸而出,用于与所述支架弹性抵持。进一步地,所述抵持部呈条状,所述抵持部与所述支架抵持时形成线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网纱还包括:至少一遮挡部;所述基部形成自中心向四周扩展的至少一第一穿孔,每一所述遮挡部凸设于所述基部上且环绕一所述第一穿孔设置,每一所述遮挡部遮挡一所述通孔。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第一穿孔的相对两端对称地设置有两所述抵持部,两所述抵持部向所述基部的中心线延伸。进一步地,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基部的夹角为70度至90度。进一步地,所述网纱包括四个遮挡部及八个抵持部,所述基部形成四个第一穿孔,每两相邻的第一穿孔之间的基部用于与所述壳体固定。进一步地,每一所述遮挡部包括:网部,形成纱孔,呈平面状且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一锐角;及固定部,自所述网部的边缘延伸至所述基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基板;及凸设于所述基板的支撑部,所述支架形成贯穿所述基板及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与每一所述第一穿孔导通。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包括:两支撑片,相对设置,用于与多个所述抵持部抵持;及两连接片,连接两所述支撑片的两端。上述防尘结构的所述网纱不仅连接于所述壳体上,还通过所述网纱与所述支架弹性抵持补偿所述壳体、所述网纱及所述支架的制造公差及装配公差,使所述网纱能弹性地抵持于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之间,从而防止所述网纱脱离。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防尘结构装配于一电子装置的壳体上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防尘结构装配于所述壳体上在另一方向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的防尘结构的分解图。图4为图2中的防尘结构在另一方向的分解图。图5为图4中的纱网的立体图。图6为沿图2中的VI-VI方向的剖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尘结构100,应用于电子装置的壳体10上,用于防止粉尘、杂屑、毛发等杂质自所述壳体10上的通孔12进入到所述壳体10内。所述防尘结构100包括支架20及网纱40。所述支架20用于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网纱40用于与所述壳体10连接,且面向所述通孔12设置,挡设粉尘、杂屑、毛发等杂质。所述网纱40还用于与所述支架20弹性抵持,将所述网纱40与所述支架20之间的抵触力传送至所述壳体10。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纱40与所述壳体10及所述支架20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0都通过粘接件60连接,如双面胶。所述网纱40包括基部42、至少一遮挡部44及多个抵持部46。所述基部42呈片状,所述基部42形成自中心向四周扩展的至少一第一穿孔48,所述基部42用于与所述壳体10粘接。每一所述遮挡部44凸设于所述基部42上且环绕一所述第一穿孔48设置。每一第一穿孔48与一所述通孔12相对,使每一所述遮挡部44遮挡一所述通孔12。每一所述遮挡部44包括形成纱孔(图未示)的网部50及固定部52。所述网部50呈平面状,且与所述基部42之间形成一锐角。所述固定部52自所述网部50的边缘延伸至所述基部42。所述多个抵持部46自所述基部42的边缘远离所述遮挡部44延伸,用于与所述支架20抵持。所述抵持部46呈条状,所述抵持部46与所述支架20抵持时形成线接触,从而使支架20稳定地抵持所述抵持部46。每一所述第一穿孔48的相对两端对称地设置有两所述抵持部46。两所述抵持部46向所述基部42的中心线延伸。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持部46与所述基部42的夹角为70度至90度,以便于所述抵持部与所述支架接触,形成角度不同形成的支撑力不同,但能够配合不同的所述壳体内的布置空间。所述抵持部46长为一预设长度。所述预设长度为一预设变形量、所述壳体10、所述网纱40及所述支架20本身的最大公差及三者之间的装配公差之和。如所述预设变形量为0.02毫米,所述壳体10、所述网纱40及所述支架20本身的最大公差分别为0.10毫米、0.05毫米及0.05毫米,所述壳体10、所述网纱40及所述支架20之间的装配公差为0.1毫米,则所述抵持部46长0.32毫米。如此,所述抵持部46及所述支架20装配与所述壳体10上时,由于抵持部46的长度大于所述壳体10、所述网纱40及所述支架20本身的最大公差及三者之间的装配公差之和,所述抵持部46会与所述支架20抵持,所述支架20面向所述网纱40的一端与所述网纱40之间不存在间隙,从而使所述抵持部46被挤压而发生弹性形变,将所述网纱40抵持于所述支架20与所述壳体1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网纱40包括四个遮挡部44及八个抵持部46。所述基部42形成四个第一穿孔48,每两相邻的第一穿孔48之间的基部42粘一所述粘接件60,使所述网纱40通过所述粘接件60固定于壳体10上。所述支架20包括基板22及凸设于所述基板22的支撑部24。所述支架20形成贯穿所述基板22及所述支撑部24的第二穿孔26,所述第二穿孔26与每一所述第一穿孔48连通,用于传递声音等至所述网纱40,经所述网纱40上的网孔及所述通孔12后传递至所述壳体10外。所述基板22靠近所述支撑部24的一侧用于通过所述粘接件60与所述壳体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24自所述基板22面向所述网纱40延伸而出。所述壳体10还形成与所述通孔12连通的容置孔14。所述支撑部24容置于所述容置孔14,且与所述容置孔14的内壁间隔一距离,如此,可防止支撑部24刮伤所述容置孔的内壁。所述支撑部24包括相对的两支撑片28及连接两所述支撑片28的两端的两连接片30。两所述支撑片28用于在所述支架20固定于所述壳体10上时容置于所述容置孔14内且与多个所述抵持部46抵持,将所述网纱40抵持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架20之间。上述防尘结构100的所述网纱40不仅连接于所述壳体10上,还通过所述网纱40上的所述抵持部46补偿所述壳体10、所述网纱40及所述支架20的制造公差及装配公差,弹性地抵持于所述壳体10与所述支架20之间,从而防止所述网纱40脱离。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设有通孔;/n支架,与所述壳体连接;及/n网纱,一侧面向所述通孔,另一侧与所述支架抵持;/n所述支架,用于将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的结合力,转换为所述网纱抵持所述通孔的支撑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设有通孔;
支架,与所述壳体连接;及
网纱,一侧面向所述通孔,另一侧与所述支架抵持;
所述支架,用于将所述支架与所述壳体的结合力,转换为所述网纱抵持所述通孔的支撑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网纱包括:
基部;及
抵持部,自所述基部的边缘延伸而出,用于与所述支架抵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抵持部呈条状,与所述支架抵持时形成线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基部的夹角为70度至90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纱进一步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乐媛李挺进樊吉生邱静荣
申请(专利权)人:晋城富泰华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