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138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包括外壳和氮氧传感器,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凹槽,且氮氧传感器位于外壳的凹槽内,所述外壳的凹槽内设有正反电机、固定板和夹板,且夹板有两个,所述固定板内部设有圆盘、凸杆和滑板,且凸杆和滑板均有两个,所述圆盘底面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且两个凸杆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内,所述氮氧传感器内部设有连接杆、金属棒、线圈和加热电源,且金属棒内部设有电热丝,所述金属棒内部为中空,且电热丝镶嵌在金属棒内壁,所述金属棒位于线圈内部,且金属棒和线圈不接触,所述加热电源位于氮氧传感器内底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该加热机构的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
本技术涉及氮氧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
技术介绍
氮氧传感器使用于汽车检测行业,属于废气分析器中的消耗品,氮氧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其进行加热。现有的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对于氮氧传感器的加热效果不好,而且目前的氮氧传感器外壳拆卸困难,在实际使用时十分的不方便。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包括外壳和氮氧传感器,所述外壳底部设有凹槽,且氮氧传感器位于外壳的凹槽内,所述外壳的凹槽内设有正反电机、固定板和夹板,且夹板有两个,所述固定板内部设有圆盘、凸杆和滑板,且凸杆和滑板均有两个,所述圆盘底面设有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且两个凸杆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内,所述氮氧传感器内部设有连接杆、金属棒、线圈和加热电源,且金属棒内部设有电热丝,所述金属棒内部为中空,且电热丝镶嵌在金属棒内壁,所述金属棒位于线圈内部,且金属棒和线圈不接触,所述加热电源位于氮氧传感器内底部,且线圈两端分别与加热电源正负极连接。优选的,两个所述夹板均位于固定板底部,且两个夹板顶部均穿过固定板底部并分别与两个滑板底部焊接,两个所述滑板均与固定板内底部滑动连接。优选的,两个所述凸杆分别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滑动连接,且两个凸杆底部分别与两个滑板顶部焊接。r>优选的,所述正反电机位于固定板顶部,且正反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固定板顶部并与圆盘顶部中心处焊接,所述圆盘和固定板内部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杆有两个,且两个连接杆一端分别焊接于金属棒两端,两个所述连接杆另一端分别焊接于氮氧传感器内壁。优选的,所述氮氧传感器一对称侧面均设有凹槽,且两个夹板对立的侧面均设有凸块,两个所述凸块和两个凹槽的形状大小相适配。优选的,所述电热丝和加热电源电连接,且氮氧传感器位于两个夹板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通过给线圈通电,线圈中产生高频磁场,从而使得处于线圈中的金属棒,受磁场感应而发热,其中电能和热能的转化全部由磁场涡流和金属感应完成,使得电能全部转化为金属棒的热能,另外给电热丝通电后,电热丝产生热量,然后电热丝把热量全部传递至金属棒的内部,从而提高了该加热机构的加热效率。2.本技术,通过正反电机带动圆盘转动,圆盘带动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转动,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带动两个凸杆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凸杆带动两个滑板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滑板带动两个夹板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夹板带动两个凸块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从而可实现快速的对氮氧传感器进行安装和拆卸。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的氮氧传感器内部截面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的外壳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的固定板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的圆盘俯视图。图中:1外壳、2氮氧传感器、3固定板、4正反电机、5夹板、6凸块、7圆盘、8凸杆、9滑板、10第一弧形槽、11第二弧形槽、12连接杆、13线圈、14电热丝、15加热电源、16凹槽、17金属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5,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包括外壳1和氮氧传感器2,外壳1底部设有凹槽,且氮氧传感器2位于外壳1的凹槽内,外壳1的凹槽内设有正反电机4、固定板3和夹板5,且夹板5有两个,固定板3内部设有圆盘7、凸杆8和滑板9,且凸杆8和滑板9均有两个,圆盘7底面设有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且两个凸杆8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内,氮氧传感器2内部设有连接杆12、金属棒17、线圈13和加热电源15,且金属棒17内部设有电热丝14,金属棒17内部为中空,且电热丝14镶嵌在金属棒17内壁,金属棒17位于线圈13内部,且金属棒17和线圈13不接触,加热电源15位于氮氧传感器2内底部,且线圈13两端分别与加热电源15正负极连接。本技术,两个夹板5均位于固定板3底部,且两个夹板5顶部均穿过固定板3底部并分别与两个滑板9底部焊接,两个滑板9均与固定板3内底部滑动连接。两个凸杆8分别与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滑动连接,且两个凸杆8底部分别与两个滑板9顶部焊接。正反电机4位于固定板3顶部,且正反电机4的输出轴穿过固定板3顶部并与圆盘7顶部中心处焊接,圆盘7和固定板3内部转动连接。连接杆12有两个,且两个连接杆12一端分别焊接于金属棒17两端,两个连接杆12另一端分别焊接于氮氧传感器2内壁。氮氧传感器2一对称侧面均设有凹槽16,且两个夹板5对立的侧面均设有凸块6,两个凸块6和两个凹槽16的形状大小相适配。电热丝14和加热电源15电连接,且氮氧传感器2位于两个夹板5之间。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时,首先给线圈13通电,线圈13中产生高频磁场,从而使得处于线圈13中的金属棒17,受磁场感应而发热,其中电能和热能的转化全部由磁场涡流和金属感应完成,使得电能全部转化为金属棒17的热能,另外给电热丝14通电后,电热丝14产生热量,然后电热丝14把热量全部传递至金属棒17的内部,从而提高了该加热机构的加热效率,再通过正反电机4带动圆盘7转动,圆盘7带动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转动,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带动两个凸杆8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凸杆8带动两个滑板9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滑板9带动两个夹板5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两个夹板5带动两个凸块6相向或者相反移动,从而可实现快速的对氮氧传感器2进行安装和拆卸。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包括外壳(1)和氮氧传感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底部设有凹槽,且氮氧传感器(2)位于外壳(1)的凹槽内,所述外壳(1)的凹槽内设有正反电机(4)、固定板(3)和夹板(5),且夹板(5)有两个,所述固定板(3)内部设有圆盘(7)、凸杆(8)和滑板(9),且凸杆(8)和滑板(9)均有两个,所述圆盘(7)底面设有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且两个凸杆(8)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内,所述氮氧传感器(2)内部设有连接杆(12)、金属棒(17)、线圈(13)和加热电源(15),且金属棒(17)内部设有电热丝(14),所述金属棒(17)内部为中空,且电热丝(14)镶嵌在金属棒(17)内壁,所述金属棒(17)位于线圈(13)内部,且金属棒(17)和线圈(13)不接触,所述加热电源(15)位于氮氧传感器(2)内底部,且线圈(13)两端分别与加热电源(15)正负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包括外壳(1)和氮氧传感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底部设有凹槽,且氮氧传感器(2)位于外壳(1)的凹槽内,所述外壳(1)的凹槽内设有正反电机(4)、固定板(3)和夹板(5),且夹板(5)有两个,所述固定板(3)内部设有圆盘(7)、凸杆(8)和滑板(9),且凸杆(8)和滑板(9)均有两个,所述圆盘(7)底面设有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且两个凸杆(8)分别位于第一弧形槽(10)和第二弧形槽(11)内,所述氮氧传感器(2)内部设有连接杆(12)、金属棒(17)、线圈(13)和加热电源(15),且金属棒(17)内部设有电热丝(14),所述金属棒(17)内部为中空,且电热丝(14)镶嵌在金属棒(17)内壁,所述金属棒(17)位于线圈(13)内部,且金属棒(17)和线圈(13)不接触,所述加热电源(15)位于氮氧传感器(2)内底部,且线圈(13)两端分别与加热电源(15)正负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氧传感器加热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夹板(5)均位于固定板(3)底部,且两个夹板(5)顶部均穿过固定板(3)底部并分别与两个滑板(9)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板(9)均与固定板(3)内底部滑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铱元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