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02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属于检具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位置度综合检具不适用于检测工件的外端面的高度的问题。本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包括底板,底板上垂直插设有若干衬套,衬套的上端均伸出于底板的上端面,衬套内由下往上插入并定位有检测棒一,且检测棒一的上端伸出于衬套的上端面,其中至少一个衬套的上端套设并定位有水平设置的悬臂,悬臂的外端由上往下插设有检测棒二且检测棒二的下端伸出于悬臂。本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具有能够检测孔径以及高度且检测准确、检测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
本技术属于检具
,涉及一种综合检具,特别是一种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
技术介绍
在整车试验中,尤其是硬派越野车的强化耐久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动力传动系统振动大,若变速器壳体设计不合理,使得动力传动系统模态偏低,很容易造成壳体的开裂,接合面漏油等现象,这对整车试验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而在整条动力传动系统中,变速器后体往往是其短板,因此对于后体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人们涉及出检具检测后体上的孔位以及位置。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综合检具(申请号:201420405248.1),包括检测台,该检测台的底部四角分别设置有支撑脚,检测台的正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一个用来固定工件的XY向限位装置,所述检测台上开设有两个相同的第三检测孔、两个相同的第四检测孔及一个第五检测孔;在检测台上还设置有第二检测台,该第二检测台位于XY向限位装置的一侧,第二检测台上开设有两个相同的第一检测孔,第二检测台的斜面上开设有两个相同的第二检测孔。但该综合检具检查只适用检测孔径,不适用于检测工件的外端面的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检测孔径以及高度且检测准确、检测方便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上垂直插设有若干衬套,所述的衬套的上端均伸出于所述的底板的上端面,所述的衬套内由下往上插入并定位有检测棒一,且所述的检测棒一的上端伸出于所述的衬套的上端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衬套的上端套设并定位有水平设置的悬臂,所述的悬臂的外端由上往下插设有检测棒二且所述的检测棒二的下端伸出于所述的悬臂。在检测时,将被检测工件(后体)放置在底板的上端面,通过将检测棒一由下至上出入到对应的衬套并伸入到被测工件对应的孔位上,若检测棒一能够顺利插入到对应的孔位,即该孔位的位置度合格,而后通过检测棒二由上往下穿过悬臂并抵靠在被检工件上,对工件外端的高度进行检测,具有检测准确以及检测方便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悬臂的外端设有若干供检测棒二插入的通孔。通过检测棒二插入到不同的通孔,便于对被测工件不同位置的外侧壁进行高度检测,具有适用范围较广的优点。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悬臂包括悬臂一以及悬臂二,所述的悬臂一的一端套设在对应的衬套的上端,所述的通孔位于所述的悬臂二的一端,所述的悬臂二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的悬臂一的另一端且两者通过螺钉相固连。采用上述设置,能够调节悬臂一与悬臂二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悬臂的长度,具有适用范围较广的优点。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检测棒二的上端设有限位凸体,所述的限位凸体的下端面能够抵靠在所述的悬臂上。通过设置上述的限位凸体,避免检测棒二从悬臂上掉落,具有使用可靠的优点。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检测棒二的下端为球形面。检测棒的下端为球形面,便于检测棒二的下端抵靠在工件的外侧壁上,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较为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衬套的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1:7。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检测棒一的下端具有把手部。检测棒一的下侧具有把手部,便于检测棒一的插入以及取下,提高了使用的方便。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底板的两侧对称设有手柄。通过设置上述的手柄,便于搬动,具有使用较为方便的优点。在上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中,所述的底板上插设有若干定位销,所述的定位销的上端具有凸头且所述的凸头位于底板的上侧。通过设置上述的定位销,能够对被检工件定位,具有结构简单且定位效果较好的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将检测棒一由下至上出入到对应的衬套并伸入到被测工件对应的孔位上进行对孔位的检测,而后通过检测棒二由上往下穿过悬臂并抵靠在被检工件上,对工件外端的高度进行检测,具有检测准确以及检测方便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2、通过检测棒二插入到不同的通孔,便于对不同的被测工件不同的孔位进行检测,具有适用范围较广的优点;3、检测棒二的上端设有限位凸体,限位凸体的下端面能够抵靠在所述的悬臂上,避免检测棒二从悬臂上掉落,具有使用可靠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C-C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D-D剖视示意图。图中,1、底板;1a、手柄;2、衬套;3、检测棒一;3a、把手部;4、悬臂;4a、悬臂一;4b、悬臂二;5、检测棒二;5a、限位凸体;6、螺钉;7、定位销;7a、凸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至3所示,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包括底板1,底板1上垂直插设有若干衬套2,衬套2的上端均伸出于底板1的上端面,衬套2内由下往上插入并定位有检测棒一3,检测棒一3的下端具有把手部3a,检测棒一3的上端伸出于衬套2的上端面,衬套2的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1:7,使衬套2对检测棒一3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其中至少一个衬套2的上端套设并定位有水平设置的悬臂4,悬臂4的外端由上往下插设有若干检测棒二5且检测棒二5的下端伸出于悬臂4,悬臂4的外端设有若干供检测棒二5插入的通孔。悬臂4包括悬臂一4a以及悬臂二4b,悬臂一4a的一端套设在对应的衬套2的上端,通孔位于悬臂二4b的一端,悬臂二4b的另一端插入到悬臂一4a的另一端,悬臂一4a的外端上侧螺纹连接有两个螺钉6,螺钉6的下端均抵靠在悬臂二4b的外端。检测棒二5的上端设有限位凸体5a,限位凸体5a的下端面能够抵靠在悬臂4上,避免检测棒二5从悬臂4上掉落,具有使用可靠的优点。检测棒二5的下端为球形面。检测棒的下端为球形面,便于检测棒二5的下端抵靠在工件的外侧壁上,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较为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底板1的两侧对称设有手柄1a,便于搬动,具有使用较为方便的优点。底板1上插设有若干定位销7,定位销7的上端具有凸头7a且凸头7a位于底板1的上侧,能够对被检工件定位,具有结构简单且定位效果较好的优点。在检测时,将被检测工件(后体)放置在底板1的上端面,通过将检测棒一3由下至上出入到对应的衬套2并伸入到被测工件对应的孔位上,若检测棒一3能够顺利插入到对应的孔位,即该孔位的位置度合格,而后通过检测棒二5由上往下穿过悬臂4对应的通孔,其下端为球形面抵靠在工件的外侧壁上,对工件外侧壁的高度进行检测,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较为方便,提高了检测效率。检测棒一3的下侧具有把手部3a,便于检测棒一3的插入以及取下,提高了使用的方便。通过检测棒二5插入到不同的通孔,便于对被测工件不同位置的外侧壁进行高度检测,具有适用范围较广的优点。悬臂4包括悬臂一4a以及悬臂二4b,悬臂一4a的一端套设在对应的衬套2的上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上垂直插设有若干衬套(2),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均伸出于所述的底板(1)的上端面,所述的衬套(2)内由下往上插入并定位有检测棒一(3),且所述的检测棒一(3)的上端伸出于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套设并定位有水平设置的悬臂(4),所述的悬臂(4)的外端由上往下插设有若干检测棒二(5)且所述的检测棒二(5)的下端伸出于所述的悬臂(4)。/n

【技术特征摘要】
1.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1)上垂直插设有若干衬套(2),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均伸出于所述的底板(1)的上端面,所述的衬套(2)内由下往上插入并定位有检测棒一(3),且所述的检测棒一(3)的上端伸出于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面,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的衬套(2)的上端套设并定位有水平设置的悬臂(4),所述的悬臂(4)的外端由上往下插设有若干检测棒二(5)且所述的检测棒二(5)的下端伸出于所述的悬臂(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臂(4)的外端设有若干供检测棒二(5)插入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体位置度综合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臂(4)包括悬臂一(4a)以及悬臂二(4b),所述的悬臂一(4a)的一端套设在对应的衬套(2)的上端,所述的通孔位于所述的悬臂二(4b)的一端,所述的悬臂二(4b)的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的悬臂一(4a)的另一端,所述的悬臂一(4a)的外端螺纹连接有螺钉(6),所述的螺钉(6)的下端抵靠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郑小伟陈志斌李丹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马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