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子渊专利>正文

改进的冲泡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90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改进的冲泡容器,其至少包括一本体、一底盖及一隔离容器;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其至少一端有一开口,该开口与底盖盖合;该底盖,其内面设有一用以固定该隔离容器的固定单元,其内壁设有一内螺纹,该固定单元与底盖内壁之间,设有一软性材质制成且具有止水功能的止水组件;该隔离容器,内有一小空间,在一端设有一接合部,且以该接合部与底盖的固定单元接合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使用者在冲泡茶叶时,可确保茶叶完全浸泡于水中,而饮用时能够避免喝到茶叶。(*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容器,尤其涉及一种使用者在冲泡茶叶时,可确保茶叶完全浸泡于水中,而饮用时能够避免喝到茶叶的改进的冲泡容器
技术介绍
如附图说明图13及图14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泡茶容器,该容器具有一本体71,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72,该容置空间72上方具有一开口,该开口可装入一个滤杯73,供容置茶叶C,而该本体71有一盖74,以盖合该容置空间72。使用时,将茶叶C装填于滤杯73中,再将热水装入容置空间72后,将该盖74盖合于本体72的开口,再借由容置空间72中的热水浸泡使茶叶C完全伸展开来,而冲泡出一杯茶。但该泡茶容器的滤杯73是装置于容置空间72的上方,所以装填热水时,需使热水的装填高度高于滤杯73中的茶叶C的高度,才能使茶叶C完全浸泡到水中而使茶叶C完全伸展开来。因此,如果浸泡过程中使用者如饮用了部分的茶水,就会发生该容置空间72内热水高度低于滤杯73中的茶叶C,而无法浸泡到茶叶C。再者,该本体71中的滤杯73开口是与本体71的开口呈同一方向,当使用者在饮用茶水时,会有喝到茶叶C的现象。另外,业者又技术了一种泡茶容器,如图15及图16所示,该泡茶容器两端具有一第一开口81及第二开口82,且各有一上盖83及下盖84,以盖合该泡茶容器。该泡茶容器的第二开口82处设有一可拆卸的滤杯85,可将茶叶限制于该滤杯85中,而该滤杯85的底端具有一向下的杯口86,使该杯口86与第二开口82在同一位置,且杯口86周缘向外凸伸一大于第二开口82的阻挡部87,使滤杯85不会掉落。但在更换茶叶时,第二开口82必须朝上,先将下盖84打开,后才可将滤杯85取出,且取出滤杯85时,因滤杯85内仍会有残留的茶水,便会滴落于地面上,而造成更换茶叶时的不便。再者,在滤杯外缘设有一防水硅胶套88,此硅胶套88因套于阻挡部87外缘,在整体制造上较不易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泡茶容器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冲泡容器,使用者在冲泡茶叶时,可确保茶叶完全浸泡于水中,而饮用时能够避免喝到茶叶。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冲泡容器,其至少包括一本体、一底盖及一隔离容器;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其至少一端有一开口,该开口与底盖盖合;其特征在于该底盖,其内面设有一用以固定该隔离容器的固定单元,其内壁设有一内螺纹,该固定单元与底盖内壁之间,设有一软性材质制成且具有止水功能的止水组件;该隔离容器,内有一小空间,在一端设有一接合部,且以该接合部与底盖的固定单元接合定位。前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中固定单元是设于底盖的中央位置,该固定单元为一T形鞍座,鞍座顶面中央位置设有一凸点,该隔离容器的接合部呈T形,接合部底面中央位置设有一凹穴。前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中固定单元设于底盖的中央位置,该固定单元为一螺纹圆柱,该隔离容器的接合部为一具螺纹的圆柱体。前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中隔离容器是由一金属网与多个支杆制成,该隔离容器的接合部设于其一端,且具有外螺纹,此接合部是与底盖具内螺纹的固定单元相螺接;该隔离容器另一端有一开口,该开口外缘具有一突出环,此突出环有四个等分缺口,供一外缘有四个向内突出块的盖体置入,此盖体是由一金属网与多个支杆制成,将盖体置入隔离容器的四个缺口后,将隔离容器向左或向右旋转,使盖体的突出块不再对应隔离容器的缺口,即可卡住固定。前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中隔离容器具有一开口,该隔离容器的接部设于该开口外缘且具一螺纹,该固定单元是设于底盖且具内螺纹,并以之与隔离容器的接合部接合。前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中底盖的内壁与固定单元之间设有一止水组件,该止水组件为一O形环,且该O形环被本体抵迫。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者在冲泡茶叶时,可确保茶叶完全浸泡于水中,而饮用时能够避免喝到茶叶。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底盖与隔离容器的组合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当本体装入开水后的茶叶冲泡状态图。图6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当本体装入开水后的茶叶冲泡状态图。图10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13是第一种现有泡茶容器的组合剖视图,显示当开水装满时,茶叶的冲泡状态。图14是图13所示泡茶容器,当使用者饮用部分茶水后的茶叶位置示意图。图15为第二种现有泡茶容器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16为第二种现有泡茶容器的组合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12,图中所示为本技术所选用的三种实施例的结构。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其具有一筒状的本体1,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11,该本体在容置空间11的二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开口12及一第二开口13;该第一开口12位于本体1顶端,该第二开口13位于本体1底端。又,该本体连接第一开口12及第二开口13的外缘各设有第一外螺纹段121及第二外螺纹段131,以分别供一具有内螺纹的上盖2及底盖3锁固,以封闭该容置空间11。本实施例中,该底盖3中央位置上设有一固定单元,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单元为一T形鞍座31,且鞍座31顶面中央设有一凸点32,该鞍座31是用以装设固定一隔离容器33,在本实施例中,该隔离容器33为一球形滤杯。该隔离容器33一端,设有一与鞍座31相接合的T形接合部34,且此T形接合部34底面中央,设有一凹穴35,当底盖3与隔离容器33相对滑移接合时可达到固定的功效。上述隔离容器33为一现有的金属网滤杯,其分为上半部331及下半部332,在上半部331与下半部332的同一侧设有一枢接轴333,以枢接上半部331与下半部332,让上半部331与下半部332为相互连结且可活动;在上、下半部331、332远离枢接轴的一侧,分别具有一上凸部334及一下凸部335,且上凸部334较长于下凸部335,上凸部末端装设有一固定环336。如欲装填茶叶A时,可将固定环336推至较长端的末端便可将隔离容器33打开,装好茶叶A后,再推动固定环336至套合上凸部334与下凸部335,以封闭该球形的隔离容器33。由于本实施例的固定单元设于底盖中央位置,故止水设计较之技术人先前设计的图15、16所示容器来得容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底盖3内突设有一围墙36,于此围墙36外缘与底盖3内缘之间,有一硅胶制成的薄片式止水组件37,供底盖3锁固于本体1的第二外螺纹段131时,让止水组件37除可确保茶汁被密封于容置空间11内,亦可防止茶汁渗漏造成上述的第二螺纹段131有茶垢残留,且,使该本体1与该底盖3二者间具有更佳的密合度,在制造上亦较容易,成本也相对降低。如图5所示,因为常态下该隔离容器33是位于容置空间11的下方,在正常盛满水液时,茶叶A可得到完全的浸泡,但如果使用者饮用了部分的茶水,也无须担心容置空间11中的热水无法浸泡到茶叶A的问题。请参阅图6至图9,其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改进的冲泡容器,其至少包括一本体、一底盖及一隔离容器;    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其至少一端有一开口,该开口与底盖盖合;其特征在于:    该底盖,其内面设有一用以固定该隔离容器的固定单元,其内壁设有一内螺纹,该固定单元与底盖内壁之间,设有一软性材质制成且具有止水功能的止水组件;    该隔离容器,内有一小空间,在一端设有一接合部,且以该接合部与底盖的固定单元接合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的冲泡容器,其至少包括一本体、一底盖及一隔离容器;该本体具有一容置空间,其至少一端有一开口,该开口与底盖盖合;其特征在于该底盖,其内面设有一用以固定该隔离容器的固定单元,其内壁设有一内螺纹,该固定单元与底盖内壁之间,设有一软性材质制成且具有止水功能的止水组件;该隔离容器,内有一小空间,在一端设有一接合部,且以该接合部与底盖的固定单元接合定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是设于底盖的中央位置,该固定单元为一T形鞍座,鞍座顶面中央位置设有一凸点,该隔离容器的接合部呈T形,接合部底面中央位置设有一凹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的冲泡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设于底盖的中央位置,该固定单元为一螺纹圆柱,该隔离容器的接合部为一具螺纹的圆柱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子渊
申请(专利权)人:沈子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