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2168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包括隧道口半路堑段的路堑边坡和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墙的上部平台靠近所述路堑边坡的两端分别设有渗水井,该渗水井下部设有数个排水管Ⅰ;所述排水管Ⅰ通过纵向布置的渗水盲沟Ⅱ连有与所述排水管Ⅰ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沿所述渗水盲沟Ⅱ相垂直的方向设有横向布置的数个渗水盲沟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利用渗水井、排水管和渗水盲沟多维度相结合的排水方法,有效解决了既有线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的问题,同时增强挡墙侧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
本技术涉及铁路基床病害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加剧了各区域内降水量波动,造成部分地区近些年降水量的持续上升。对于隧道口半路堑段铁路基床位置,由于半路堑开挖造成应力释放、挡墙等的多重作用,以及挡墙两侧水位差的存在,从而造成路堑边坡位置水位上升,进而造成铁路基床位置含水量较高,在列车荷载用下出现基床翻浆冒泥现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包括隧道口半路堑段的路堑边坡和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的上部平台靠近所述路堑边坡的两端分别设有渗水井,该渗水井下部设有数个排水管Ⅰ;所述排水管Ⅰ通过纵向布置的渗水盲沟Ⅱ连有与所述排水管Ⅰ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沿所述渗水盲沟Ⅱ相垂直的方向设有横向布置的数个渗水盲沟Ⅰ。所述渗水井的直径为1m、孔壁厚度为10cm。所述渗水井的深度低于基床面3m,且在距离底部1m以上处的四周设有孔径为15mm的数个渗水孔,距离底部1m处设有两两间隔30m的数个所述排水管Ⅰ。数个渗水孔中两两间隔40cm*40cm,且每个渗水孔的孔内设有渗水布Ⅰ。所述排水管Ⅰ的进水侧Ⅰ采用渗水布Ⅱ包裹,并沿所述路堑边坡侧设有不低于4%的坡度。所述排水管Ⅱ的进水侧Ⅱ采用渗水布Ⅲ包裹。数个所述渗水盲沟Ⅰ的顶部位于基床表层20cm处,其外侧设有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Ⅳ,并设置不低于4%的坡度。数个所述渗水盲沟Ⅰ中两两间隔15m。所述渗水盲沟Ⅱ位于靠近所述路堑边坡排水沟下部1.5m处,外侧设置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Ⅴ,并沿所述排水管Ⅰ方向设置不低于4%的坡度。所述排水管Ⅰ与所述排水管Ⅱ的直径均为40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利用渗水井、排水管和渗水盲沟多维度相结合的排水方法,墙侧压力水进行横向排除,降低路堑基床位置的水位线,同时降低基床位置含水量,增强其强度和刚度,有效解决了既有线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的问题,同时增强挡墙侧的安全性。2、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断面图。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图。图中:1—路堑边坡;2—挡墙;3—渗水井;41—排水管Ⅰ;42—排水管Ⅱ;51—渗水盲沟Ⅰ;52—渗水盲沟Ⅱ。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包括隧道口半路堑段的路堑边坡1和挡墙2。挡墙2的上部平台靠近路堑边坡1的两端分别设有渗水井3,该渗水井3下部设有数个排水管Ⅰ41;排水管Ⅰ41通过纵向布置的渗水盲沟Ⅱ52连有与排水管Ⅰ41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42;沿渗水盲沟Ⅱ52相垂直的方向设有横向布置的数个渗水盲沟Ⅰ51。其中:渗水井3的直径为1m、孔壁厚度为10cm。渗水井3的深度低于基床面3m,且在距离底部1m以上处的四周设有孔径为15mm的数个渗水孔,距离底部1m处设有两两间隔30m的数个排水管Ⅰ41。数个渗水孔中两两间隔40cm*40cm,且每个渗水孔的孔内设有渗水布Ⅰ。排水管Ⅰ41的进水侧Ⅰ采用渗水布Ⅱ包裹,并沿路堑边坡1侧设有不低于4%的坡度。排水管Ⅱ42的进水侧Ⅱ采用渗水布Ⅲ包裹。数个渗水盲沟Ⅰ51的顶部位于基床表层20cm处,其外侧设有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Ⅳ,并设置不低于4%的坡度。数个渗水盲沟Ⅰ51中两两间隔15m。渗水盲沟Ⅱ52位于靠近路堑边坡1排水沟下部1.5m处,外侧设置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Ⅴ,并沿排水管Ⅰ41方向设置不低于4%的坡度。排水管Ⅰ41与排水管Ⅱ42均为直径40cm的硬质塑料管。本技术的施工方法如下:⑴渗水井施工:①在挡墙2的上部平台靠近路堑边坡1的两端分别开挖直径1m的渗水井3,该渗水井3的孔壁为厚度为10cm的钢筋混凝土,其深度低于基床面3m,底部采用C25混凝土封底。②在距离渗水井3的底部1m以上处的四周设置孔径为15mm的数个渗水孔,数个渗水孔中两两间隔40cm*40cm,且每个渗水孔的孔内设置渗水布Ⅰ。⑵纵向渗水盲沟Ⅱ52施工:在靠近路堑边坡1排水沟下部1.5m处开挖坡度不低于4%的纵向渗水盲沟Ⅱ52,并在渗水盲沟Ⅱ52的外侧设置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Ⅴ。⑶排水管施工:距离渗水井3底部1m处,沿路堑边坡1侧按每30m铺设一根坡度不低于4%的排水管Ⅰ41,并且排水管Ⅰ41的进水侧Ⅰ采用渗水布Ⅱ包裹,其出水侧与渗水盲沟Ⅱ52相接。再在渗水盲沟Ⅱ52的另一侧铺设与排水管Ⅰ41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42,排水管Ⅱ42的进水侧Ⅱ采用渗水布Ⅲ包裹。⑷横向渗水盲沟Ⅰ51施工:沿渗水盲沟Ⅱ52相垂直的方向按每15m开挖一条坡度不低于4%的横向渗水盲沟Ⅰ51,渗水盲沟Ⅰ51的顶部位于基床表层20cm处,其外侧设有一层50cm*50cm渗水布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包括隧道口半路堑段的路堑边坡(1)和挡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2)的上部平台靠近所述路堑边坡(1)的两端分别设有渗水井(3),该渗水井(3)下部设有数个排水管Ⅰ(41);所述排水管Ⅰ(41)通过纵向布置的渗水盲沟Ⅱ(52)连有与所述排水管Ⅰ(41)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42);沿所述渗水盲沟Ⅱ(52)相垂直的方向设有横向布置的数个渗水盲沟Ⅰ(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包括隧道口半路堑段的路堑边坡(1)和挡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2)的上部平台靠近所述路堑边坡(1)的两端分别设有渗水井(3),该渗水井(3)下部设有数个排水管Ⅰ(41);所述排水管Ⅰ(41)通过纵向布置的渗水盲沟Ⅱ(52)连有与所述排水管Ⅰ(41)数量相匹配的排水管Ⅱ(42);沿所述渗水盲沟Ⅱ(52)相垂直的方向设有横向布置的数个渗水盲沟Ⅰ(5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井(3)的直径为1m、孔壁厚度为10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井(3)的深度低于基床面3m,且在距离底部1m以上处的四周设有孔径为15mm的数个渗水孔,距离底部1m处设有两两间隔30m的数个所述排水管Ⅰ(4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浆冒泥整治系统,其特征在于:数个渗水孔中两两间隔40cm*40cm,且每个渗水孔的孔内设有渗水布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隧道口半路堑段基床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峰赵文辉陶乐潘阳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