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所述聚能圈组件包括圈本体,内侧面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圈本体设有若干通气孔,空气自所述通气孔流过所述圈本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圈本体上设置通气孔,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流入圈本体,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通气孔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燃气灶是家庭中常用的燃烧器。燃气灶产生的热能除了用于加热置于其上的锅具外,燃气灶周围的空气也会被加热。被加热的空气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将热量带走,大大的降低燃气灶的热效率。部分燃气灶会设置聚能圈,该聚能圈在火焰与外界空气直接形成物理阻隔,从而减少聚能圈的内侧面与火焰之间的空气向外流动,能够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由于聚能圈的阻隔,部分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难以得到足够的空气,容易造成燃气灶的燃料燃烧不充分,燃气灶的烟气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聚能圈内部的燃料燃烧不充分,烟气高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聚能圈组件,其应用于燃气灶,其特点在于,所述聚能圈组件包括圈本体,内侧面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圈本体设有若干通气孔,空气自所述通气孔流过所述圈本体。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圈本体上设置通气孔,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流入圈本体,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通气孔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较佳地,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设有折边段,所述折边段的上侧面沿所述聚能圈组件的径向向斜向上延伸,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折边段上。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折边段,从而能够更好地反射火焰的热量,减少热量损失,也能够使未充分燃烧的燃气再次回流至火焰燃烧,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烟气,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还能够对火焰补充空气,进一步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较佳地,所述通气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圆周方向一致,所述长圆孔沿所述圈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在本方案中,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圈本体的圆周方向一致,能够有效地降低长圆孔在圈本体的径向的长度,还能够提高空气流动的均匀性及一致性。较佳地,所述聚能圈组件还包括竖边段,所述竖边段的上端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竖边段的下端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竖边段的下端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承液盘相接触。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竖边段,并将竖边段的下侧面用于接触承液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聚能圈组件的稳定性,还能降低聚能圈组件周围空气的流动性,避免流动的空气带走热量,换言之,也能提高聚能圈组件周围空气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空气流向及流量,使空气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烧效率。较佳地,所述竖边段上设有若干竖边孔,空气自所述竖边孔流过所述竖边段。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竖边孔,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的通过性,也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后的流动方向,避免空气形成乱流,使空气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烧效率。较佳地,所述竖边孔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圈本体的最低点。在本方案中,使得空气能够更好地接触圈本体,从而更好地吸收圈本体的热量,更好地实现对空气的预热。较佳地,所述竖边段的上端还设有环形段,所述环形段沿所述聚能圈组件的径向向内延伸,所述环形段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环形段,使得竖边段与圈本体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聚能圈组件内部形成的空间,进而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当外界空气流入聚能圈组件内部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降低外界空气形成的气流冲击,还能够提高空气温度的稳定性。一种燃气灶,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聚能圈组件。在本方案中,通过使用上述聚能圈组件,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流入聚能圈组件,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聚能圈组件的通气孔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较佳地,所述燃气灶包括外环火盖、混气室及承液盘,所述聚能圈组件与所述外环火盖、所述承液盘形成聚能空间,所述混气室与所述聚能空间相连通。在本方案中,聚能空间内的空气能够更加直接地补充至混气室,从而能够使燃气与空气更加充分的混合,提高燃烧效率。较佳地,所述燃气灶还包括锅支架,所述锅支架搭设于所述聚能圈组件的上侧面。在本方案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灶的紧凑性,提高燃气灶的空间利用率,也能够提高锅支架的稳定性。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圈本体上设置通气孔,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流入圈本体,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通气孔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燃气灶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燃气灶的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聚能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聚能圈组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聚能圈组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锅支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燃气灶100外环火盖11外环火孔111承液盘12混气室13锅支架14支脚141底圈142聚能圈组件20圈本体21第一斜面段211第二斜面段212竖边段22竖边孔221环形段23折边段24通气孔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实施例的范围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燃气灶100,其包括如下的聚能圈组件20。通过使用聚能圈组件20,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25流入聚能圈组件20,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20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聚能圈组件20的通气孔25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如图1-图3所示,燃气灶100包括外环火盖11、混气室13及承液盘12,聚能圈组件20与外环火盖11、承液盘12形成聚能空间,混气室13与聚能空间相连通。聚能空间内的空气能够更加直接地补充至混气室13,从而能够使燃气与空气更加充分的混合,提高燃烧效率。如图1-图3所示,燃气灶100还包括锅支架14,锅支架14搭设于聚能圈组件20的上侧面。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灶100的紧凑性,提高燃气灶100的空间利用率,也能够提高锅支架14的稳定性。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及图8所示,锅支架14具体可以包括支脚141及底圈142,底圈142的横截面为横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能圈组件,其应用于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圈组件包括圈本体,内侧面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圈本体设有若干通气孔,空气自所述通气孔流过所述圈本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圈组件,其应用于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圈组件包括圈本体,内侧面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外周面相接触;所述圈本体设有若干通气孔,空气自所述通气孔流过所述圈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设有折边段,所述折边段的上侧面沿所述聚能圈组件的径向向斜向上延伸,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折边段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圆周方向一致,所述长圆孔沿所述圈本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圈组件还包括竖边段,所述竖边段的上端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竖边段的下端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竖边段的下端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承液盘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艳,程永超,徐强,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