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1115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包括壳体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且固定连接有蘑菇头,所述蘑菇头周向开设有排齿,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配合设置有使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部,所述转动组件外侧套有复位弹簧。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泥浆不可循环的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作业的工具下井作业,且工具的使用不会对钻井作业过程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天然气钻井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
技术介绍
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技术做为新兴的增产技术,能够替代常规完井作业中射孔及压裂作业两项作业,将完井阶段的两项作业合并为钻井过程中的一项作业,减少了射孔及压裂作业过程中的施工风险,减少了完井作业时间,压缩了建井周期,进而降低了建井成本。与常规射孔及压裂作业相比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技术能够为采油作业提供更大半径的生产区域,实现对油藏的强制改造,改善油藏非均质性和改造产油天然裂缝,总之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技术的使用能够使油藏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但是,在实际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过程中,特别是在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下井过程中,由于不规则井壁、井壁台阶及井壁上其他异物的存在,成为工具在下井过程中的阻点,阻碍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下井,甚至造成井壁破坏和工具卡死的情况发生。给增产作业和后续的完井作业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修复井壁,且在下放过程中不会出现卡滞的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包括壳体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且固定连接有蘑菇头,所述蘑菇头上周向开设有排齿,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之间配合设置有使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部,所述转动组件外侧套有复位弹簧。<br>优选的,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上接头、第一外壳、第二外壳及下接头;所述第一外壳内侧壁通过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转动组件转动配合。优选的,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转轴和连接轴,所述转轴;所述连接轴通过所述旋转部与所述第一外壳转动配合。优选的,所述旋转部包括内螺旋和外螺旋,所述内螺旋和所述外螺旋相匹配。优选的,所述第二外壳内壁设有所述内螺旋或所述外螺旋。优选的,所述转轴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壳相匹配的所述外螺旋或所述内螺旋,所述转轴为阶梯型结构,所述转轴远离所述连接轴的外侧套有所述复位弹簧,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转轴的端部与所述蘑菇头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外壳远离所述蘑菇头的一端内设置有弹簧固定环,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弹簧固定环内。优选的,所述下接头靠近所述蘑菇头的内侧壁设置有下固定环,所述下固定环与所述下接头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下接头靠近所述固定环设置有滚子轴承,所述连接轴通过所述滚子轴承与所述壳体组件转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排齿为沿所述蘑菇头轴向设置的凸起。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适用于泥浆不可循环的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作业的工具下井作业,且工具的使用不会对钻井作业过程产生影响。且能够对井壁进行修整,使井壁光滑平整,提高固井水泥环质量进而提高整体的固井质量,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推广价值的油气井作业工具。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在下井过程中遇阻卡死情况的发生,增加下井流畅度,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复杂情况处理发生,减少遇阻通井等非生产时间,减少非生产支出,进而降低建井成本和减少建井周期。本工具安装于井底多分支增产钻井工具下部,直接接触井壁及各种阻点物质。本工具具有工具关键部件强度高,总体设计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作业成本低的特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蘑菇头断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上接头、2为弹簧固定环、3为第一外壳、4为复位弹簧、5为第二外壳、6为转轴、7为连接轴、8为下接头、9为滚子轴承、10为固定环、11为蘑菇头、1101为排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包括壳体组件和转动设置在壳体组件内部的转动组件,转动组件一端伸出壳体组件且固定连接有蘑菇头11,蘑菇头11上周向开设有排齿1101,壳体组件与转动组件之间配合设置有使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部,转动组件外侧套有复位弹簧4。进一步优化方案,壳体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上接头1、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5及下接头8;第一外壳3内侧壁通过旋转部与转动组件转动配合。进一步优化方案,转动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转轴6和连接轴7,转轴6;连接轴7通过旋转部与第一外壳3转动配合。进一步优化方案,旋转部包括内螺旋和外螺旋,内螺旋和外螺旋相匹配。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二外壳5内壁设有外螺旋。进一步优化方案,转轴6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二外壳5相匹配的内螺旋,转轴6为阶梯型结构,转轴6远离连接轴7的外侧套有复位弹簧4,连接轴7远离转轴6的端部与蘑菇头11固定连接。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外壳3远离蘑菇头11的一端内设置有弹簧固定环2,转轴6转动设置在弹簧固定环2内。进一步优化方案,下接头8靠近蘑菇头11的内侧壁设置有下固定环10,下固定环10与下接头8螺纹连接。下接头8靠近固定环10设置有滚子轴承9,连接轴7通过滚子轴承9与壳体组件转动连接。进一步优化方案,排齿1101为沿蘑菇头11轴向设置的凸起。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上接头1、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5、下接头8构成支撑部分,内螺旋、外螺旋、转轴6、连接轴7、11蘑菇头构成工具的升角螺旋造旋转组合,造旋转组合在力的作用下带动蘑菇头11旋转,当蘑菇头11遇到障碍物使由于轴向受力,会推动连接轴7向后方运动,从而连接轴7、转轴6、内螺旋、外螺旋的共同作用下使蘑菇头11产生转动,障碍物质从蘑菇头11的排齿1101的缝隙之间通过,从而避开遇阻物质。弹簧固定环2、复位弹簧4、转轴6构成工具的弹性压缩复位组合,外螺旋和内螺旋配合使转轴6在复位弹簧4的弹力的作用下推动蘑菇头11向外运动,蘑菇头11上的阻力消失,转轴6在4复位弹簧的作用恢复到初始位置,同时转轴6带动连接轴7转动,连接轴7带动蘑菇头11转动,在工具下井过程中,特别是遇到不规则井壁、台阶及其他异物时,在排齿11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且固定连接有蘑菇头(11),所述蘑菇头(11)上周向开设有排齿(1101),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之间配合设置有使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部,所述转动组件外侧套有复位弹簧(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一端伸出所述壳体组件且固定连接有蘑菇头(11),所述蘑菇头(11)上周向开设有排齿(1101),所述壳体组件与所述转动组件之间配合设置有使所述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部,所述转动组件外侧套有复位弹簧(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上接头(1)、第一外壳(3)、第二外壳(5)及下接头(8);所述第一外壳(3)内侧壁通过所述旋转部与所述转动组件转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依次螺纹连接的转轴(6)和连接轴(7),所述转轴(6);所述连接轴(7)通过所述旋转部与所述第一外壳(3)转动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包括内螺旋和外螺旋,所述内螺旋和所述外螺旋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受阻自转型井底多分支增产工具引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5)内壁设有所述内螺旋或所述外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家年刘虹利赵迪陈波焦国盈王均王郑库李凤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