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地下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包括竖向滑动系统、水平滑轨系统和弧形滑轨系统,所述竖向滑动系统包括可相对滑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水平滑轨系统与内筒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弧形滑轨系统包括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的滑动方向与隧道的圆形截面的方向一致,可以保证整个隔震支座与隧道的连接可靠性,本发明专利技术因采用了相互嵌套的内筒、外筒结构,在遭受竖向地震时,隧道在竖直方向上可发生相对固定地面的微小运动,可以减轻竖向地震对隧道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隔震支座结构严谨,可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圆周方向多维度自由运动,非常适合用于圆形断面结构的隧道或管道的防震工程中,且其施工后免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隧道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道、管道等圆形管道的顶部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对于地下圆形隧道、圆形管道等地下隧道工程结构,其一个显著特点是形状不规则,一般整个断面为圆形,竖向及水平传力不规则,上述项目采用隔震技术时,需要隔震支座具有适应上述形状不规则的特征,并且具有较好的隔震效果,为满足地下圆形隧道、圆形管道等地下隧道工程隔震结构的特殊需求,除了在底部布置相应的特征、且承载能力较大的特殊支座外,为了约束隧道发生侧向翻滚,需要在顶面布置一种水平刚度小、稳定性好、且适应圆形断面结构特征的隔震支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该支座具有与隧道相贴合的弧形滑轨系统,在非地震时其不用承担竖向荷载,同隧道底部隔震支座一起维持隧道的整体稳定和正常运行,在水平和竖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起到防止隧道发生倾覆、发生过大竖向位移而影响隧道安全的作用。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目的: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竖向滑动系统、水平滑轨系统和弧形滑轨系统,所述竖向滑动系统包括可相对滑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水平滑轨系统与内筒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弧形滑轨系统包括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的滑动方向与隧道的圆形截面的方向一致。进一步的,所述外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外筒体及顶部连接板,所述内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内筒体及底部连接板,所述内筒体嵌套在外筒体内,所述顶部连接板与固定土层连接,所述底部连接板与水平滑轨系统的顶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水平滑轨系统包括上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轨道,所述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轨道,所述滑块分别与上轨道和下轨道形成上滑轨和下滑轨,所述上滑轨和下滑轨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作为优选的,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上中间连接板和下中间连接板,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上中间连接板的上部及下中间连接板的下部。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滑轨系统包括与隧道贴合并于隧道连接的第一弧形连接板和顶部连接件,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板上设置有弧形轨道,所述顶部连接件上设置有弧形滑块,所述弧形轨道和弧形滑块形成所述的弧形滑轨。进一步的,所述顶部连接件包括与水平滑轨系统连接的顶部连接台和第二弧形连接板,所述弧形滑块设置在第二弧形连接板上。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滑动系统为圆形、方形或正多边形。进一步的,所述顶部隔震支座由钢或铁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竖向滑动系统、水平滑轨系统和弧形滑轨系统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包括与隧道贴合连接的弧形滑轨系统,可以保证整个隔震支座与隧道的可靠连接、稳定性好,同时发生地震时隧道可自由转动,减轻了地震对隧道的影响,本专利技术因采用了相互嵌套的内筒、外筒结构,在遭受竖向地震时,隧道在竖直方向上可发生相对固定地面的微小运动,可以减轻竖向地震对隧道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隔震支座结构严谨,可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圆周方向多维度自由运动,非常适合用于圆形断面结构的隧道或管道的防震工程中,且其施工后免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用于隧道隔震的定部隔震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竖向滑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水平滑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弧形滑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由钢或铁材料制成,结构坚固,不易损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竖向滑动系统1、水平滑轨系统2和弧形滑轨系统3,三者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方便拆卸和更换,所述竖向滑动系统1为圆形、方形或正多边形,所述竖向滑动系统1包括可相对滑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水平滑轨系统2与内筒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弧形滑轨系统3包括弧形滑轨33,所述弧形滑轨33的滑动方向与隧道的圆形截面的方向一致。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通过设置与隧道贴合连接的弧形滑轨系统3,可以保证整个隔震支座与隧道的可靠连接、稳定性好,同时发生地震时隧道可自由转动,减轻了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因采用了相互嵌套的内筒、外筒结构,在遭受竖向地震时,隧道在竖直方向上可发生相对固定地面的微小运动,可以减轻竖向地震对隧道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隔震支座结构严谨,可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圆周方向多维度自由运动,非常适合用于圆形断面结构的隧道或管道的防震工程中,且其施工后免维护。其中,所述外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外筒体12及顶部连接板11,所述内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内筒体13及底部连接板14,所述内筒体13嵌套在外筒体12内,所述顶部连接板11与固定土层连接,所述底部连接板14与水平滑轨系统2的顶部连接。在没有地震时,隔震支座不会收到任何荷载,当发生竖向地震时,由于内筒体和外筒体可发生相对滑动,此时隧道可相对地面层发生微小的竖向运动,减轻了竖向地震对隧道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发生倾覆的隧道回复到原来的水平平动状态。其中,所述水平滑轨系统2包括上连接板21、中间连接板和下连接板26,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轨道,所述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轨道,所述滑块分别与上轨道和下轨道形成上滑轨22和下滑轨25,所述上滑轨22和下滑轨25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在水平地震发生时,地震能量将通过隧道底部支座传递给隧道,此时隧道发生水平两个方向的任意平动,由于顶部隔震支座可以发生任意平动,所以不会妨碍隧道的水平运动,此时传递给隧道断面的能量将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隧道的发生倾覆的情况。其中,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上中间连接板23和下中间连接板24,所述滑块分别设置在上中间连接板23的上部及下中间连接板24的下部,当其中一侧的滑轨系统出现损坏时,替换下来即可,不需要更换全部的水平滑轨系统。其中,所述弧形滑轨系统3包括与隧道贴合并与隧道连接的第一弧形连接板34和顶部连接件,所述第一弧形连接板34上设置有弧形轨道,所述顶部连接件上设置有弧形滑块,所述弧形轨道和弧形滑块形成所述的弧形滑轨33,第一弧形连接板保证了整个隔震支座与隧道的连接可靠性及隧道的安全稳定性。其中,所述顶部连接件包括与水平滑轨系统2连接的顶部连接台31和第二弧形连接板32,所述弧形滑块设置在第二弧形连接板32上。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专利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竖向滑动系统、水平滑轨系统和弧形滑轨系统,所述竖向滑动系统包括可相对滑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水平滑轨系统与内筒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弧形滑轨系统包括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的滑动方向与隧道的圆形截面的方向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竖向滑动系统、水平滑轨系统和弧形滑轨系统,所述竖向滑动系统包括可相对滑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水平滑轨系统与内筒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弧形滑轨系统包括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的滑动方向与隧道的圆形截面的方向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外筒体及顶部连接板,所述内筒包括一体成型的内筒体及底部连接板,所述内筒体嵌套在外筒体内,所述顶部连接板与固定土层连接,所述底部连接板与水平滑轨系统的顶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滑轨系统包括上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中间连接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滑块,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上轨道,所述下连接板上设置有下轨道,所述滑块分别与上轨道和下轨道形成上滑轨和下滑轨,所述上滑轨和下滑轨的滑动方向相互垂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隧道隔震的顶部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板包括相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朝勇,黄襄云,陈洋洋,谭平,马玉宏,陈建秋,吴迪,周福霖,张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