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744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搓齿工装夹具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包括搓齿机、上料箱和工件夹具,搓齿机一侧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上料箱一端,搓齿机底部空腔设有底滑板,搓齿机底部空腔一侧安装有液压杆A,液压杆A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工件夹具底部一侧;上料箱包括上料腔、收料腔、上料控制槽、收料控制槽和斜隔板,斜隔板将上料箱内部分隔为上料腔和收料腔,且收料腔设于上料腔底部,上料腔一侧开设有上料控制槽,收料腔一侧开设有收料控制槽;不但可以自动装卸工件,减少夹具对工人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而且,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件装卸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
本技术涉及搓齿工装夹具
,具体讲是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
技术介绍
通过搓齿机中的搓齿板冷挤压加工成型的工艺叫做搓齿,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上的花键轴、外螺纹、蜗杆等零件的冷挤压成型加工。搓齿机在加工工件时,都需要通过搓齿工装夹具将工件固定,方便搓齿机加工。然而,经过分析发现,现有搓齿工装夹具在装卸工件时大多是人工进行,不但夹具容易对工人造成意外伤害,而且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装卸工件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不但可以自动装卸工件,减少夹具对工人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而且,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件装卸的效率。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包括搓齿机、上料箱和工件夹具,搓齿机一侧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上料箱一端,搓齿机底部空腔设有底滑板,搓齿机底部空腔一侧安装有液压杆A,液压杆A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工件夹具底部一侧;上料箱包括上料腔、收料腔、上料控制槽、收料控制槽和斜隔板,斜隔板将上料箱内部分隔为上料腔和收料腔,且收料腔设于上料腔底部,上料腔一侧开设有上料控制槽,收料腔一侧开设有收料控制槽;工件夹具包括底板、支撑板、液压杆D、液压杆E、顶锥和托板,支撑板通过螺丝连接于底板顶部两侧,液压杆D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支撑板一侧,液压杆D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顶锥,液压杆E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托板底部,液压杆E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底板顶部中间位置。进一步的,底滑板顶部开设有滑槽,液压杆A受外部液压系统控制,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A伸缩拉动工件夹具在底滑板顶部滑动,通过滑槽减少工件夹具在底滑板顶部滑动的阻力。进一步的,上料控制槽包括液压杆F、挡板C、液压杆B和挡板A,挡板A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液压杆B一端,液压杆B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上料控制槽顶部,液压杆F设于液压杆B一侧,挡板C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液压杆F一端;收料控制槽包括挡板B和液压杆C,挡板B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液压杆C一端,液压杆C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收料控制槽底部,液压杆F、液压杆B和液压杆C受外部液压系统控制,弧形托面一侧靠近且略高于收料控制槽顶板,将需要搓齿加工的圆柱形零件放置在上料腔内部,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F收缩带动挡板C上升,圆柱形零件通过斜隔板滚动至挡板A一侧,然后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F伸张带动挡板C下降,将一个圆柱形零件卡在挡板A和挡板C之间,然后再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B收缩带动挡板A上升,圆柱形零件滚落至托板中的弧形托面上,达到自动送料的目的,当圆柱形零件加工好后,通过托板托起回到收料控制槽处时,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C收缩带动挡板B下降,圆柱形零件通过弧形托面的弧度自动滚入至收料控制槽顶板另一侧斜面上,然后滚入收料腔,达到自动收料的目的。进一步的,底板底部设有滑轨,通过滑轨方便底板带动整个工件夹具在底滑板上滑动。进一步的,托板顶部为弧形托面,通过弧形托面方便圆形工件自动滑落至收料腔。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与现有搓齿工装夹具装卸工件方式相比,具有如下优点:不但可以自动装卸工件,减少夹具对工人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而且,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提高了工件装卸的效率,具体体现为:优点1:将需要搓齿加工的圆柱形零件放置在上料腔内部,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F收缩带动挡板C上升,圆柱形零件通过斜隔板滚动至挡板A一侧,然后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F伸张带动挡板C下降,将一个圆柱形零件卡在挡板A和挡板C之间,然后再通过外部液压系统控制液压杆B收缩带动挡板A上升,圆柱形零件滚落至托板中的弧形托面上,达到自动送料的目的,当圆形工件加工好后,通过液压杆A伸张将工件夹具以及其卡住的圆形工件带出,然后通过液压杆E带动托板上升托住圆形工件,然后再通过液压杆D收缩带动顶锥收缩,将圆形工件松开,液压杆C收缩带动挡板B下降,圆柱形零件通过弧形托面的弧度自动滚入至收料控制槽顶板另一侧斜面上,然后滚入收料腔,从装工件到加工完成后卸工件都是通过外部液压体统控制,不需要人工装卸,减少夹具对工人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发生。优点2:通过外部液压体统控制自动装卸工件,只需一个工人在外部操作,大大的减少了工人的使用,达到减少人工成本的目的。优点3:通过外部液压体统控制自动装卸工件后,不需要在工人在装卸工件时使用其他工具手动调整夹具将工件夹紧,直接通过液压杆D伸张带动顶锥压迫卡住圆柱形工件两端,将圆柱形零件固定住,提高了工件装卸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滑槽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上料箱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工件夹具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弧形托面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格式:搓齿机1、上料箱2、工件夹具3、底滑板11、液压杆A12、滑槽111、上料腔21、收料腔22、上料控制槽23、收料控制槽24、斜隔板25、液压杆B231、挡板A232、液压杆F233、挡板C234、挡板B241、液压杆C242、底板31、支撑板32、液压杆D33、液压杆E34、顶锥35、托板36、滑轨311和弧形托面36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如说明书附图所示,可以按照如下方式予以实施;包括搓齿机1、上料箱2和工件夹具3,搓齿机1一侧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上料箱2一端,搓齿机1底部空腔设有底滑板11,搓齿机1底部空腔一侧安装有液压杆A12,液压杆A12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工件夹具3底部一侧;上料箱2包括上料腔21、收料腔22、上料控制槽23、收料控制槽24和斜隔板25,斜隔板25将上料箱2内部分隔为上料腔21和收料腔22,且收料腔22设于上料腔21底部,上料腔21一侧开设有上料控制槽23,收料腔22一侧开设有收料控制槽24;工件夹具3包括底板31、支撑板32、液压杆D33、液压杆E34、顶锥35和托板36,支撑板32通过螺丝连接于底板31顶部两侧,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包括搓齿机(1)、上料箱(2)和工件夹具(3),其特征在于:所述搓齿机(1)一侧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上料箱(2)一端,搓齿机(1)底部空腔设有底滑板(11),搓齿机(1)底部空腔一侧安装有液压杆A(12),所述液压杆A(12)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工件夹具(3)底部一侧;上料箱(2)包括上料腔(21)、收料腔(22)、上料控制槽(23)、收料控制槽(24)和斜隔板(25),所述斜隔板(25)将上料箱(2)内部分隔为所述上料腔(21)和收料腔(22),且收料腔(22)设于上料腔(21)底部,上料腔(21)一侧开设有所述上料控制槽(23),收料腔(22)一侧开设有所述收料控制槽(24);工件夹具(3)包括底板(31)、支撑板(32)、液压杆D(33)、液压杆E(34)、顶锥(35)和托板(36),所述支撑板(32)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底板(31)顶部两侧,所述液压杆D(33)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支撑板(32)一侧,液压杆D(33)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所述顶锥(35),所述液压杆E(34)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托板(36)底部,液压杆E(34)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底板(31)顶部中间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搓齿工装夹具的自动装卸装置,包括搓齿机(1)、上料箱(2)和工件夹具(3),其特征在于:所述搓齿机(1)一侧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上料箱(2)一端,搓齿机(1)底部空腔设有底滑板(11),搓齿机(1)底部空腔一侧安装有液压杆A(12),所述液压杆A(12)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工件夹具(3)底部一侧;上料箱(2)包括上料腔(21)、收料腔(22)、上料控制槽(23)、收料控制槽(24)和斜隔板(25),所述斜隔板(25)将上料箱(2)内部分隔为所述上料腔(21)和收料腔(22),且收料腔(22)设于上料腔(21)底部,上料腔(21)一侧开设有所述上料控制槽(23),收料腔(22)一侧开设有所述收料控制槽(24);工件夹具(3)包括底板(31)、支撑板(32)、液压杆D(33)、液压杆E(34)、顶锥(35)和托板(36),所述支撑板(32)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底板(31)顶部两侧,所述液压杆D(33)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支撑板(32)一侧,液压杆D(33)另一端通过轴承安装有所述顶锥(35),所述液压杆E(34)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所述托板(36)底部,液压杆E(34)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底板(31)顶部中间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湘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