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643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包括握杆,所述握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方设置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远离马达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钻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设有马达、第一钻头、振动电机与第二钻头,整体为细长式结构,便于深入下渣管道内部,能够对煤渣进行破碎,经过处理后的煤渣体积小,难以积留于下渣管道内,利于人们使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并且,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均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拆卸后,降低整体结构占用空间,便于运输或储放,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渣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
技术介绍
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虽然煤炭的价值大不如从前,但毕竟目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煤炭还是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来源之一,煤炭的供应也关系到我国的工业乃至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的稳定,煤炭的供应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目前,部分工厂每天需要燃烧大量的煤炭,排放出大量煤渣,这些煤渣用管道输送到煤渣堆放处,供进一步处理利用,但煤渣的体积大小不一,在管道内部容易出现卡死等现象,导致煤渣运输无法正常进行,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包括握杆,所述握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方设置有马达,所述马达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远离马达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钻头。优选的,所述握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下方设置有振动电机,所述振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远离振动电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钻头。优选的,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钻头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钻头与第一传动轴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钻头为锥形钻头。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钻头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二传动轴与第二钻头螺纹连接,所述第二钻头为冲击钻头。优选的,所述握杆的顶端开设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螺柱,所述第一螺柱螺纹安装至握杆顶端的第一螺孔内。优选的,所述握杆的底端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螺纹安装至握杆底端的第二螺孔内。优选的,所述握杆的外壁设置有防滑套,所述握杆与防滑套之间设置有粘合剂,所述握杆的外壁通过粘合剂与防滑套的内壁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通过设置的马达、第一钻头、振动电机与第二钻头,整体为细长式结构,便于深入下渣管道内部,马达能够带动第一钻头转动,对堵塞于下渣管道内的煤渣进行破碎处理,部分煤渣的体积大且硬度高,马达与第一钻头难以对其处理时,将整体结构翻转,控制振动电机启动,振动电机产生振动力,并通过第二传动轴传导至第二钻头上,对煤渣进行冲击破碎,经过处理后的煤渣体积小,难以积留于下渣管道内,利于人们使用,整个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与握杆的分解图。图中:1、握杆;2、防滑套;3、第一连接杆;4、马达;5、第一传动轴;6、第一钻头;7、第二连接杆;8、振动电机;9、第二传动轴;10、第二钻头;11、第一螺柱;12、第二螺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2所示,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包括握杆1,握杆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3的上方设置有马达4,马达4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9,第二传动轴9远离马达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钻头6,第一钻头6伸入下渣管道内,控制马达4启动,马达4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轴5转动,第一传动轴5带动第一钻头6转动,对堵塞区域的煤渣进行破碎处理,经过处理后的煤渣体积小,难以积留于下渣管道内。进一步的,握杆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7,第二连接杆7的下方设置有振动电机8,振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9,第二传动轴9远离振动电机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钻头10,第二钻头10伸入下渣管道内,控制振动电机8启动,振动电机8产生振动力,并通过输出轴传导至第二传动轴9上,第二传动轴9再传导至第二钻头10,对堵塞区域的煤渣进行冲击,使堵塞量大的煤渣团松动,体积较大的煤渣破碎,经过处理后的煤渣体积小,难以积留于下渣管道内,适用于煤渣堆积量较大的下渣管道。进一步的,第一传动轴5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第一钻头6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一钻头6与第一传动轴5螺纹连接,第一钻头6安装时的旋钮方向与马达4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钻头6为锥形钻头,第一钻头6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便于更换。进一步的,第二传动轴9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第二钻头10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第二传动轴9与第二钻头10螺纹连接,第二钻头10为冲击钻头,第一钻头6为锥形钻头,第一钻头6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便于更换。进一步的,握杆1的顶端开设有第一螺孔,第一连接杆3的底端设置有第一螺柱11,第一螺柱11螺纹安装至握杆1顶端的第一螺孔内,第一连接杆3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拆卸后可降低整体结构占用空间,便于运输或储放。进一步的,握杆1的底端开设有第二螺孔,第二连接杆7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螺柱12,第二螺柱12螺纹安装至握杆1底端的第二螺孔内,第二连接杆7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拆卸后可降低整体结构占用空间,便于运输或储放。进一步的,握杆1的外壁设置有防滑套2,握杆1与防滑套2之间设置有粘合剂,握杆1的外壁通过粘合剂与防滑套2的内壁固定连接,提高手部执握操作时的防滑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由握杆1、防滑套2、第一连接杆3、马达4、第一传动轴5、第一钻头6、第二连接杆7、振动电机8、第二传动轴9、第二钻头10、第一螺柱11与第二螺柱12组成,使用时,判断下渣管道内堵塞区域的煤渣体积大小以及堵塞量,堵塞量较少时,将第一钻头6伸入下渣管道内,控制马达4启动,马达4通过输出轴带动第一传动轴5转动,第一传动轴5带动第一钻头6转动,对堵塞区域的煤渣进行破碎处理,下渣管道内堵塞区域的煤渣体积较大且堆积量较多时,将第一钻头6取出,整体结构翻转过来,第二钻头10伸入下渣管道内,控制振动电机8启动,振动电机8产生振动力,并通过输出轴传导至第二传动轴9上,第二传动轴9再传导至第二钻头10,对堵塞区域的煤渣进行冲击,使堵塞量大的煤渣团松动,体积较大的煤渣破碎,经过处理后的煤渣体积小,难以积留于下渣管道内,整体结构中,第一连接杆3与第二连接杆7可通过正反转动进行拆装,拆卸时,转动第一连接杆3与第二连接杆7,第一连接杆3结构中的第一螺柱11与第二连接杆7结构中的第二螺柱12脱离握杆1两端的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即可完成拆卸,拆卸后,整体结构分为三段,减少占用空间,便于运输或者储放,较为实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包括握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杆(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上方设置有马达(4),所述马达(4)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传动轴(5),所述第一传动轴(5)远离马达(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钻头(6);所述握杆(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7),所述第二连接杆(7)的下方设置有振动电机(8),所述振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9),所述第二传动轴(9)远离振动电机(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钻头(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包括握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杆(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上方设置有马达(4),所述马达(4)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传动轴(5),所述第一传动轴(5)远离马达(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钻头(6);所述握杆(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7),所述第二连接杆(7)的下方设置有振动电机(8),所述振动电机(8)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二传动轴(9),所述第二传动轴(9)远离振动电机(8)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钻头(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5)的一端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一钻头(6)的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钻头(6)与第一传动轴(5)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钻头(6)为锥形钻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渣管道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9)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存李雄武金黎郑琴
申请(专利权)人:松滋市凯迪阳光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