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9988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第一转片;内轨,一体设置在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充分利用人体自身脊柱后部中线的棘突结构作为支撑,提供手术显露所需的一侧椎板间隙的显露,第一转片和第二转片相对位置到位后,两个弧面撑开形成半圆柱,为手术提供半圆柱体腔内的牵开空间,减少手术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的破坏,从而降低手术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隐患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有工作力臂,为转动提供把手,提高旋转的方便性,采用圆形内轨和外轨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辅助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
技术介绍
椎管内病变指发生于脊柱椎管内,可导致脊髓或脊神经受累,从而产生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包含椎管内肿瘤、脊髓血管畸形以及脊柱退变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症等,常需手术治疗。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椎管内病变多经后方入路手术,为切除病灶需做较大范围的椎板显露和切开。随着技术的改进,以微创为目标,从全椎板切除到椎板复位重建再到半椎板入路,已经发展出多种术式。无论哪种术式,均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的隐患。单侧椎板间入路,是在微创技术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遵循微侵袭手术理念,充分利用椎管解剖的自然间隙、以最小程度的椎板骨质损伤为代价来实现椎板内病变手术切除目标,使手术带来的脊柱稳定性影响程度降至最低的一种手术入路方式。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术式均会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一定破坏,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的隐患。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与椎管内病变手术显露相关脊柱后方结构主要有棘突和椎板,传统手术为了显露,常常需要牺牲棘突和椎板。经一侧椎板间入路手术的设计理念是遵循充分利用人体解剖的自然骨性间隙、以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这一目标在当今显微镜、内镜普及应用和磨钻铣刀等专用手术器械的发展背景下已经成为可行。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专用的、符合微创要求的专用牵开器,设计该牵开器的主要技术关键在于两个圆弧形单片之间的用于展开与收拢的连接器设计,难度在于要达成微创目标、易于操作的同时使牵开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具备足够的支撑稳定性。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传统的椎管内病变手术牵开器多为双侧钳状的牵开设计或为单片状拉钩设计,本设计为收拢状态下的1/4圆柱体腔结构到展开工作状态下的半圆柱体腔结构,好处是无论展开跟收拢,都很轻巧,而且操作便捷,对比传统牵开方式属于在设计理念上的突破。应用本牵开器,可充分利用自然解剖间隙提供微创手术入路,以最小的创伤代价完成手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可将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降至最低。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该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第一转片;内轨,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充分利用人体自身脊柱后部中线的棘突结构作为支撑,提供手术显露所需的一侧椎板间隙的显露,第一转片和第二转片相对位置到位后,两个弧面撑开形成半圆柱,为手术提供半圆柱体腔内的牵开空间,减少手术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的破坏,从而降低手术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隐患的可能性。通过设置有工作力臂,为转动提高把手,提高旋转的方便性。圆形内轨和外轨设计,展开与收拢都通过既有的圆形轨道完成,占用空间小,操作极为方便。进一步,所述第一转片的下端一体安装有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转片的下端一体安装有第二弧形面。进一步,所述工作力臂的末端设置有与卡齿相匹配的卡槽。所述内轨和外轨上设置有卡齿与卡槽的配合安装,可以形成不同度数的撑开状态。进一步,所述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采用1/4圆柱体面。牵开器收拢时仅有90°弧面的本身大小,且是单侧显露,不需要棘突对侧的肌肉剥离,对比传统的牵开器,可至少减少一半的创伤,使皮肤切口缩置最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弧形面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弧形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片套入第二转片时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工作力臂;2、内轨;3、第一弧形面;4、卡齿;5、啮合内齿;6、外轨;7、啮合外齿;8、第二弧形面;9、第一转片;10、第二转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实施例:第一转片9设置有第一弧形面3和内轨2;内轨2对半弯折形成工作力臂1;内轨2上设置有啮合内齿5;第二转片10设置有外轨6和第二弧形面8;外轨6上设置有啮合外齿7;第一转片9套接在第二转片10内部,并通过内轨2上的啮合内齿5与外轨6上的啮合外齿7进行啮合固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将第一转片9套入到第二转片10中,当第一转片9绕第二转片10转动时,将第一转片9上的内轨2弯折成工作力臂1;用手抓住工作力臂1,使第一转片9绕第二转片10转动,当内轨2上的啮合内齿5与外轨6上的啮合外齿7完全啮合后,将工作力臂1翻平;其中,内轨2和外轨6之间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最大90度),到位后两个弧面撑开形成半圆柱,为手术提供半圆柱体腔内的牵开空间,减少手术对脊柱的后部结构造成的破坏,从而降低手术带来医源性脊柱不稳隐患的可能性。第一弧形面3和第二弧形面8采用1/4圆柱体面,应用两个1/4圆柱体面的第一弧形面3和第二弧形面8的展开与收拢,非常方便的在片状(收拢状态)与半圆柱(工作展开状态)之间转换,以收拢状态下的片状沿手术靶点部位的棘突旁一侧间隙插入,展开后就可以在微小的皮肤切口下撑开形成可从后方直达椎板表面的以中央棘突为自然屏障、一侧椎板间隙为中心的半圆柱体腔显露空间。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n第一转片;/n内轨,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n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n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设置有:
第一转片;
内轨,一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转片的上边缘;内轨上设置有啮合内齿;
第二转片,通过外轨上的啮合外齿啮合安装在内轨的啮合内齿上;
工作力臂,通过卡齿活动安装在内轨的开口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管内病变单侧椎板间入路显微手术牵开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永坚应广宇胡鑫奔刘天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