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68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包括羽绒服主体以及可拆卸式连接在羽绒服主体上的羽绒服帽体,所述羽绒服主体包括外表面层、贴附在外表面层内表面上的防水透气层、内表面层、贴附在内表面层内表面上的透气层以及设于透气层和防水透气层之间的羽绒和若干个防护机构,所述羽绒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的四周;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气囊和连接在气囊上的感应体,所述感应体的一端位于气囊的内部,且感应体的另一端位于气囊的外部。该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在羽绒服内增设了防护机构,当穿戴者不慎落水后,防护机构中的气囊会充气膨胀并为穿戴者提供较大的浮力使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安全性较高,可当成救生衣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活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
技术介绍
羽绒是“羽”和“绒”的混合物。羽就是毛片,在羽绒中起支撑作用,能让羽绒迅速回弹;而绒就是绒朵,是羽绒的本体与价值所在。绒朵是立体球状,由一个绒核和放射出的许多绒丝组成的朵状结构,类似于蒲公英。绒丝是由成千上万微小的鳞片叠加而成,每个鳞片都是中空的。每一根绒丝上都有很多的菱节,这些菱节中饱含着不流动的空气。同时,绒丝之间和绒朵之间也会固定大量的空气。这也就是羽绒为什么如此保暖的秘诀所在。跟羽绒相比,棉花、蚕丝、化纤、羊毛等纤维都是线性的,不仅固定的空气量少,长期使用会出现板结,影响保暖性能和舒适感,而羽绒就不会有板结的问题,长期使用依然蓬松。羽绒服就是内充羽绒填料的上衣,外形庞大圆润。羽绒服内一般饰鸭绒量占一半以上,同时可以混杂一些细小的羽毛,将鸭绒清洗干净,经高温消毒,之后填充在衣服中就是羽绒服了。羽绒服保暖性较好。多为寒冷地区的人们穿着,也为极地考察人员所常用。但是目前的羽绒服中并没有较好的防护自救装置,穿戴者在穿戴羽绒服的状态下不慎落水后,羽绒服无法为使用者提供较大的浮力,且在水中一定时间后,羽绒服内存水较多后会对使用者造成较大的下沉力,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包括羽绒服主体以及可拆卸式连接在羽绒服主体上的羽绒服帽体,所述羽绒服主体包括外表面层、贴附在外表面层内表面上的防水透气层、内表面层、贴附在内表面层内表面上的透气层以及设于透气层和防水透气层之间的羽绒和若干个防护机构,所述羽绒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的四周;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气囊和连接在气囊上的感应体,所述感应体的一端位于气囊的内部,且感应体的另一端位于气囊的外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感应体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蓄水腔室、蓄电池存放腔室、加热腔室以及反应腔室,所述蓄水腔室与蓄电池存放腔室之间、蓄电池存放腔室与加热腔室之间以及加热腔室与反应腔室之间均设有隔板。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感应体的另一端上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与蓄水腔室连通,所述蓄水腔室的两侧内壁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蓄电池存放腔室内设有蓄电池,所述加热腔室内设有加热电阻丝。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蓄电池的正极与第一导电体连接,所述加热电阻丝的一端与第二导电体连接,且加热电阻丝的另一端与蓄电池的负极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反应腔室内设有充气剂和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位于充气剂的上方,所述反应腔室的内壁与密封盖板之间设有卡扣。一种如上述两用便捷羽绒服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若干个防护机构均匀放置在防水透气层和透气层之间,然后将外表面层、防水透气层、透气层和内表面层通过缝合线缝合在一起并预留若干个羽绒填充口;步骤S2.从羽绒填充口处填充羽绒并使得羽绒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的周围;步骤S3.待羽绒填充结束后将若干个羽绒填充口缝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若干个所述防护机构之间通过缝合线进行分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在羽绒服内增设了若干个防护机构,当穿戴者不慎落水时,水从内表面层和透气层处进入防水透气层和透气层之间,当水进入感应体内的蓄水腔室中后,第一导电体和第二导电体在水的作用下导通,此时蓄电池与加热电阻丝之间的电路导通,加热电阻丝开始加热并产生热量,当反应腔室内的充气剂受热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氮气,大量的氮气将密封盖板顶开并进入到气囊中,大量的氮气可以将气囊充满,充满的气囊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浮力,使得使用者能够在水中漂浮而,安全性较高;2)本专利技术在具有救生衣功能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保暖功能,适用于较冷、且周围水资源较多的工作环境中,羽绒服的外表面具有防水功能,可以防止防护机构意外触发,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感应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羽绒服主体;101、外表面层;102、防水透气层;103、内表面层;104、透气层;105、羽绒;2、羽绒服帽体;3、防护机构;301、气囊;302、感应体;303、蓄水腔室;304、进水口;305、蓄电池存放腔室;306、加热腔室;307、反应腔室;308、蓄电池;309、第一导电体;310、第二导电体;311、隔板;312、加热电阻丝;313、充气剂;314、密封盖板;315、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及加工工艺,包括羽绒服主体1以及可拆卸式连接在羽绒服主体1上的羽绒服帽体2,羽绒服主体1包括外表面层101、贴附在外表面层101内表面上的防水透气层102、内表面层103、贴附在内表面层103内表面上的透气层104以及设于透气层104和防水透气层102之间的羽绒105和若干个防护机构3,羽绒105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3的四周,防水透气层102的材质为PU薄膜或TPU薄膜或聚四氟乙烯,PU薄膜、TPU薄膜和聚四氟乙烯均是制作防水透气膜的材料,也是适用于制作衣物的材料,其中又以聚四氟乙烯的防水透气效果最佳;防护机构3包括气囊301和连接在气囊301上的感应体302,感应体302的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内部,且感应体302的另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外部,感应体302的一端位于气囊301内用于释放气体并将气囊301充满,感应体302的另一端用于感应外界情况;感应体302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蓄水腔室303、蓄电池存放腔室305、加热腔室306以及反应腔室307,蓄水腔室303与蓄电池存放腔室305之间、蓄电池存放腔室305与加热腔室306之间以及加热腔室306与反应腔室307之间均设有隔板311,隔板311用于确保各个腔室之间不会发生互相干扰,确保感应体302内各部件之间的安全性;感应体302的另一端上设有进水口304,进水口304与蓄水腔室303连通,蓄水腔室303的两侧内壁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电体309和第二导电体310,当蓄水腔室303内存水较多时,第一导电体309和第二导电体310之间导通;蓄电池存放腔室305内设有蓄电池308,加热腔室306内设有加热电阻丝312;蓄电池308的正极与第一导电体309连接,加热电阻丝312的一端与第二导电体310连接,且加热电阻丝312的另一端与蓄电池3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包括羽绒服主体(1)以及可拆卸式连接在羽绒服主体(1)上的羽绒服帽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绒服主体(1)包括外表面层(101)、贴附在外表面层(101)内表面上的防水透气层(102)、内表面层(103)、贴附在内表面层(103)内表面上的透气层(104)以及设于透气层(104)和防水透气层(102)之间的羽绒(105)和若干个防护机构(3),所述羽绒(105)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3)的四周;/n所述防护机构(3)包括气囊(301)和连接在气囊(301)上的感应体(302),所述感应体(302)的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内部,且感应体(302)的另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包括羽绒服主体(1)以及可拆卸式连接在羽绒服主体(1)上的羽绒服帽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绒服主体(1)包括外表面层(101)、贴附在外表面层(101)内表面上的防水透气层(102)、内表面层(103)、贴附在内表面层(103)内表面上的透气层(104)以及设于透气层(104)和防水透气层(102)之间的羽绒(105)和若干个防护机构(3),所述羽绒(105)均匀分布在防护机构(3)的四周;
所述防护机构(3)包括气囊(301)和连接在气囊(301)上的感应体(302),所述感应体(302)的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内部,且感应体(302)的另一端位于气囊(301)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体(302)的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蓄水腔室(303)、蓄电池存放腔室(305)、加热腔室(306)以及反应腔室(307),所述蓄水腔室(303)与蓄电池存放腔室(305)之间、蓄电池存放腔室(305)与加热腔室(306)之间以及加热腔室(306)与反应腔室(307)之间均设有隔板(3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两用便捷羽绒服,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体(302)的另一端上设有进水口(304),进水口(304)与蓄水腔室(303)连通,所述蓄水腔室(303)的两侧内壁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导电体(309)和第二导电体(310)。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昆明张传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高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