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968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饵料桶、储水桶、幼虫培育管、培育管支架及管路系统;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氧气管、进水管、饵料管及排水主管;所述氧气管连有气泵,并分出支路通入饵料桶、储水桶及幼虫培育管中;所述进水管的两端分别通入储水桶及幼虫培育管中;所述饵料管的两端分别连通饵料桶及储水桶;所述饵料桶及储水桶内分别设有水泵Ⅰ及水泵Ⅱ;所述进水管及饵料管分别连接水泵Ⅱ及水泵Ⅰ;所述幼虫培育管架设在培育管支架上,上部连有排水支管,内部设有筛网管;所述排水支管连接排水主管;所述排水主管通入储水桶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单实用,可以避免牡蛎幼虫混杂,方便换水和投饵,减少工作量,提高培育效率和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
本技术属于牡蛎养殖
,涉及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家系选育是新品种培育的有效方法,已经在动物或植物育种中取得广泛应用。家系建立并进行系统选择是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利用家系选育对牡蛎进行性状改良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并成功培育出长牡蛎海大1号、长牡蛎海大2号及福建牡蛎金蛎1号等优良新品种。家系选择由于将整个家系作为选择或淘汰的单位,所以各家系之间应该彼此隔离或者标记清楚,互不混杂。现有的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设施简单,往往只有独立的塑料桶,培育过程需定期换水,换水网袋在家系间循环使用,容易引起不同家系幼虫混杂。另外,放有幼虫的塑料桶重量较大,导致换水过程操作繁重,费时费力,缺少专门、有效的家系幼虫培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避免在牡蛎幼虫培育时幼虫混杂,同时方便换水和喂食,减少工作量,提高培育效率和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饵料桶、储水桶、幼虫培育管、培育管支架及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氧气管、进水管、饵料管及排水主管;所述氧气管的前端连有气泵,中部连出支路,分别通入所述饵料桶及储水桶中,末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中;所述进水管的一端通入储水桶中,另一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中;所述饵料管的两端分别通入饵料桶及储水桶;所述饵料桶及储水桶内分别设有水泵Ⅰ及水泵Ⅱ;所述进水管及饵料管分别连接水泵Ⅱ及水泵Ⅰ;在所述储水桶中还设有净水装置;至少两组所述幼虫培育管架设在培育管支架上;所述幼虫培育管的上部连有排水支管,内部设有筛网管;所述排水支管连接排水主管;所述排水主管通入储水桶中的净水装置内。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筛网管包括筛绢网袋及网袋支架花管;所述筛绢网袋套在网袋支架花管外。所述网袋支架花管为PVC管制成的镂空管状结构,可用于支撑所述筛绢网袋;根据牡蛎幼虫不同生长阶段壳高及壳长大小,选择合适的筛绢网袋,将牡蛎幼虫的筛绢网袋套于网袋支架花管内。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进水管及饵料管上均设有流量计;所述氧气管、进水管、饵料管、排水主管及排水支管上均设有阀门。所述流量计用以观测水流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所述阀门任意开关,以调整水量。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所述氧气管及进水管的末端均分出与每组幼虫培育管对应的支路,并分别通入相应的所述幼虫培育管中。每组所述幼虫培育管中均不断通入水和氧气,适合牡蛎幼虫的生长。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每组所述排水支管的管口位置均设有筛网。所述筛网能够隔住牡蛎幼虫,避免幼虫进入所述排水支管或排水主管。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在所述净水装置中至上而下分别充填过滤棉、活性炭、火山石及生物填料。从排水主管流入储水桶中的养殖水通过多层过滤材料,确保过滤效果良好,从而可以回收再利用;所述生物填料可以为硝化细菌等菌类提供生存附着环境,用以分解水中有机杂质。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的使用方法:1)选网袋:根据牡蛎幼虫不同生长阶段壳高及壳长大小,选择合适的筛网管,并装入所述幼虫培育管内;在不同幼虫生长阶段,更换相应规格的筛网管;2)投放幼虫:将各家系牡蛎幼虫分别投放入不同的幼虫培育管内,同时,打开氧气泵通过氧气管分别为饵料桶、储水桶及幼虫培育管充氧;3)投饵:打开饵料桶内的水泵Ⅰ,将饵料从饵料桶泵入储水桶内,根据牡蛎幼虫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饵料种类及投入量,并通过水泵Ⅰ调节饵料泵入的水流速度;4)水循环:打开储水桶内的水泵Ⅱ,将带有饵料的水从储水桶泵入各幼虫培育管中;在牡蛎幼虫不同的生长阶段,通过水泵Ⅱ调整水流速度;当幼虫培育管内水位达到排水支管高度时,水流经过排水支管的管口后进入排水主管,并流入储水桶内的净水装置中;水经过过滤净化后流入储水桶,随后再次被泵入幼虫培育管,形成水循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装置通过设置可回流的管路系统,采用循环水方式进行牡蛎家系幼虫培育,极大减少了换水量及换水次数,克服了传统家系培育方法中换水量大,劳动操作繁重等不足,有效避免循环使用换水网袋而导致不同家系幼虫易于混杂的现象。2.本技术通过饵料桶的设计,可以按实际情况投放定量饵料,实现持续微量供饵,饵料利用率显著提高。3.本技术装置采用筛网管配合幼虫培育管的形式,在确保家系不混杂的情况下,提高了传统牡蛎幼虫的培育密度,使传统牡蛎幼虫培育密度由原来的2-3个/ml,增加到40-50个/ml,提高了培育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筛网管结构示意图。图3为筛绢网袋及网袋支架花管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饵料桶,2-储水桶,3-幼虫培育管,4-培育管支架,5-氧气管,6-进水管,7-气泵,8-水泵Ⅰ,9-水泵Ⅱ,10-饵料管,11-净水装置,12-筛网管,13-排水支管,14-排水主管,15-流量计,16-筛绢网袋,17-网袋支架花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饵料桶1、储水桶2、幼虫培育管3、培育管支架4及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氧气管5、进水管6、饵料管10及排水主管14;所述氧气管5的前端连有气泵7,中部连出支路,分别通入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中,末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进水管6的一端通入储水桶2中,另一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饵料管10的两端分别通入饵料桶1及储水桶2;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内分别设有水泵Ⅰ8及水泵Ⅱ9;所述进水管6及饵料管10分别连接水泵Ⅱ9及水泵Ⅰ8;在所述储水桶2中还设有净水装置11;至少两组所述幼虫培育管3架设在培育管支架4上;所述幼虫培育管3的上部连有排水支管13,内部设有筛网管12;所述排水支管13连接排水主管14;所述排水主管14通入储水桶2中的净水装置11内。所述筛网管12包括筛绢网袋16及网袋支架花管17;所述筛绢网袋16套在网袋支架花管17外。所述网袋支架花管17为PVC管制成的镂空管状结构,可用于支撑所述筛绢网袋16;根据牡蛎幼虫孵化后的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的筛绢网袋16,将盛装牡蛎幼虫的筛绢网袋16套于网袋支架花管17内。所述进水管6及饵料管10上均设有流量计15;所述氧气管5、进水管6、饵料管10、排水主管14及排水支管13上均设有阀门。所述流量计用以观测水流量;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所述阀门任意开关,以调整水量。所述氧气管5及进水管6的末端均分出与每组幼虫培育管3对应的支路,并分别通入相应的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每组所述幼虫培育管中均不断通入水和氧气,适合牡蛎幼虫的生长。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选网袋:根据牡蛎幼虫不同生长阶段壳高及壳长大小,选择合适的筛绢网袋16,将筛绢网袋16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饵料桶(1)、储水桶(2)、幼虫培育管(3)、培育管支架(4)及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氧气管(5)、进水管(6)、饵料管(10)及排水主管(14);所述氧气管(5)的前端连有气泵(7),中部连出支路,分别通入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中,末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进水管(6)的一端通入储水桶(2)中,另一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饵料管(10)的两端分别通入饵料桶(1)及储水桶(2);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内分别设有水泵Ⅰ(8)及水泵Ⅱ(9);所述进水管(6)及饵料管(10)分别连接水泵Ⅱ(9)及水泵Ⅰ(8);在所述储水桶(2)中还设有净水装置(11);至少两组所述幼虫培育管(3)架设在培育管支架(4)上;所述幼虫培育管(3)的上部连有排水支管(13),内部设有筛网管(12);所述排水支管(13)连接排水主管(14);所述排水主管(14)通入储水桶(2)中的净水装置(1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牡蛎家系幼虫培育装置,包括饵料桶(1)、储水桶(2)、幼虫培育管(3)、培育管支架(4)及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系统包括氧气管(5)、进水管(6)、饵料管(10)及排水主管(14);所述氧气管(5)的前端连有气泵(7),中部连出支路,分别通入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中,末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进水管(6)的一端通入储水桶(2)中,另一端通入所述幼虫培育管(3)中;所述饵料管(10)的两端分别通入饵料桶(1)及储水桶(2);所述饵料桶(1)及储水桶(2)内分别设有水泵Ⅰ(8)及水泵Ⅱ(9);所述进水管(6)及饵料管(10)分别连接水泵Ⅱ(9)及水泵Ⅰ(8);在所述储水桶(2)中还设有净水装置(11);至少两组所述幼虫培育管(3)架设在培育管支架(4)上;所述幼虫培育管(3)的上部连有排水支管(13),内部设有筛网管(12);所述排水支管(13)连接排水主管(14);所述排水主管(14)通入储水桶(2)中的净水装置(11)内。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琼珍张兴志彭金霞何苹萍韦嫔嫒官俊良张立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