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锡鸿专利>正文

共模电感结构及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295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器元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及电源,其中共模电感结构包括铁芯,所述铁芯上设有多组用于抑制杂散电容的绕线单元;各个所述绕线单元均包括第一铁芯、第二铁芯、火线和零线,所述火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上以分别形成第一绕线组和第二绕线组;所述零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和所述第一铁芯上以分别形成第三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之间的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交错分布;将两个相邻的同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增大,以降低同相绕线组之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同时将两个异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差模电容增加,提高抑制EMI噪声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模电感结构及电源
本技术属于电器元件
,尤其涉及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及电源。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求,在其电源供应器上因讲求高效率,小体积,高功率密度下,以致所产生的噪声干扰越加需要谨慎处理。因此为了防止电磁干扰(EMI)中一种称为传导干扰对其他电子产品的为害,电源设计工程师经常会使用一种电子元器件”共模电感”以消除共模噪声的为害,而且此种降低电源产品所产生的传导噪声干扰要求是为先进国家列为对电源产品是否符合电气法规而判定能否于市场销售之一种标准。如今常用的共模电感不论其外观形状都具有至少两组以上的绕线线圈所组合而成,但却因传统设计概念上,生产工艺成本上以及安全使用上等,都是将线圈从起点绕到终点一次完成,其中或有包含欲降低绕线中因线与线,或层与层之间所造成的杂散电容而改变绕线位置的方法,但都属于同一侧一次绕线完成,以致其杂散电容依然无法完全消除,或忽略其本身绕线所产生的电气特性而加以发挥利用;因此在线圈上所呈现的各种的电容效应,或称杂散电容对于要抑制电源的EMI噪声是极其不利的,为了补救这个现象,在电源的EMI噪声抑制电路上通常会额外加上容量不小之差模电容,此方法固然改善了干扰的问题,但也或多或少地减少了电源内部空间使用与电路成本的增加。由于未来市场需求,在电源设计开发上,为了电源体积尺寸的缩小,使用平板布线取代传统绕铜线方式之磁性元器件也将因应而起,因此为了缩小体积,绕线线圈的形成不论改用PCB布线方式或铜片方式或其他扁平线的方式或这几种的混合方式,依然沿用着现行的设计观念绕线,由于相邻的层与层之间的距离更加紧贴在一起,以致不利因素更严重于前述现行之共模电感绕线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及电源,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因共模电感绕线方式不合理而导致线圈上呈现的各种的电容效应影响共模电感抑制电源EMI噪声效果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其中,所述共模电感结构还包括多组由火线和零线组成并用于抑制杂散电容的绕线单元;在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火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二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上,以使得所述火线在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一绕线组和第二绕线组;所述零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一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上,以使得所述零线在所述第二铁芯和所述第一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三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之间的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交叉分布;所述第二绕线组的所述火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一绕线组的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第四绕线组的所述零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三绕线组的所述零线连接。可选地,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的所述第一铁芯相互连接,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的所述第二铁芯相互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相互对称设置且平行。可选地,各个所述第一铁芯一体成形,各个所述第二铁芯一体成形。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线组、所述第二绕线组、所述第三绕线组和所述第四绕线组均包括至少一个线圈。可选地,各个所述绕线单元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绕线组和所述第三绕线组相互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绕线组和所述第四绕线组相互对称设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结构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第一绕线组与第二绕线组均由火线绕设形成,第三绕线组与第四绕线组均由零线绕设形成,以使第一绕线组与第四绕线组互为异相绕线组,第二绕线组与第三绕线组互为异相绕线组;其中第一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在第一铁芯上交错分布,第二绕线组和第三绕线组在第二铁芯上交错分布,在绕线单元中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之间的火线与零线交叉分布;该设置分别将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上的两个相邻的同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增大,以降低同相绕线组之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并且,将两个异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差模电容增加,提高抑制EMI噪声的效果。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包括共模铁芯,其中,所述共模电感结构还包括用于抑制杂散电容的绕线单元;所述绕线单元包括火线和零线;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均绕设于所述共模铁芯上,且所述火线与所述零线间隔分布。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火线与零线间隔设置,将两个相邻的火线之间的距离增大,以及将两个相邻的零线之间的距离增大,以降低同相绕线之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并且,将两个异相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距离减少,从而使得差模电容增加,提高抑制EMI噪声的效果。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源,包括上述的共模电感结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源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由于设置了共模电感结构,其中第一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交错分布,第二绕线组和第三绕线组交错分布,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之间的火线与零线交叉分布;该设置将两个相邻的同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增大,以降低同相绕线组之间所产生的杂散电容,并且,将两个异相绕线组之间的距离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差模电容增加,提高抑制EMI噪声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共模电感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共模铁芯11—第一铁芯12—第二铁芯13—火线14—零线20—绕线单元21—第一绕线组22—第二绕线组23—第三绕线组24—第四绕线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结构还包括多组由火线和零线组成并用于抑制杂散电容的绕线单元;/n在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火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二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上,以使得所述火线在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一绕线组和第二绕线组;所述零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一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上,以使得所述零线在所述第二铁芯和所述第一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三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之间的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交叉分布;/n所述第二绕线组的所述火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一绕线组的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第四绕线组的所述零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三绕线组的所述零线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904 CN 20192146057601.一种共模电感结构,包括第一铁芯和第二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结构还包括多组由火线和零线组成并用于抑制杂散电容的绕线单元;
在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火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二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上,以使得所述火线在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一绕线组和第二绕线组;所述零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第二铁芯后往靠近所述第一铁芯的方向延伸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铁芯上,以使得所述零线在所述第二铁芯和所述第一铁芯上分别形成第三绕线组和第四绕线组;所述第一铁芯和所述第二铁芯之间的所述火线和所述零线交叉分布;
所述第二绕线组的所述火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一绕线组的所述火线连接,所述第四绕线组的所述零线与相邻的所述绕线单元中所述第三绕线组的所述零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燕飞陈锡鸿
申请(专利权)人:陈锡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