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290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电源,包括微型变压器和电路板,微型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第二磁芯、线圈组和接线基座,线圈组具有多个引出线,引出线分别固定在接线基座的多个接线柱上,电路板包括印刷线路板和其上安装的电子器件;印刷线路板具有第一开口,微型变压器安装在第一开口内,接线柱与印刷线路板上设置的多个连接电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电路板包括连接端子。模块电源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电源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块电源,尤其是一种具有微型变压器的模块电源。
技术介绍
模块电源是基于开关电源技术,采用少量元件结合模块化生产而成的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具有小型化、防潮、防震、一致性好、应用简单、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电力系统、工业电气、工控自动化、机械设备、通讯、数据通信、车载船舶、安防、智能家居、物联网、医疗电子设备、铁路交通、军工、科研等众多领域。模块电源可以直接贴装在印刷线路板上的电源供应器,可为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处理器、存储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及其他数字或模拟负载提供供电。本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CN111048292A公开了一种电源模块,其实也是一种模块化的电源,即模块电源,如其说明书附图中图2所示,模块电源包括两块磁芯和电路板,其中电路板被两块磁芯夹持在中间,从而需对电路板上下两侧都要进行加工,则需对电路板进行至少一次的翻面。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个电路板是相互连接在一起放置在工作台上,在线圈组、磁芯等都安装好后,才将电路板裁下,安装上绝缘外壳,形成模块电源。在电路板进行翻面时,安装好的磁芯或线圈容易错位或脱落,进而影响生产效率。因此需要对模块电源结构进行改进,简化制作工艺,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的模块电源。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电源,包括微型变压器和电路板,微型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第二磁芯、线圈组和接线基座,线圈组具有多个引出线,引出线分别固定在接线基座的多个接线柱上,电路板包括印刷线路板和其上安装的电子器件。印刷线路板设置为具有第一开口的U型,微型变压器安装在第一开口内,接线柱与印刷线路板上设置的多个连接电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由以上方案可见,印刷线路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微型变压器的开口,从而微型变压器可预先安装好后,再将微型变压器与电路板连接,只要把接线柱与连接电极固定连接即可,无需将电路板翻面即可完成微型变压器的安装,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由于本身具有的磁性也不易于相互脱离,同时两磁芯将线圈组和接线基座夹持在中间,不会出现元器件脱落的现象,从而模块电源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其中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第一开口的前侧,第二连接电极设置在第一开口的后侧。由以上方案可见,开口的两侧都有连接电极与微型变压器固定连接,从而微型变压器的安装更稳定,模块电源的稳定性更好。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与第一线圈的引出线固定的接线柱分别与第一连接电极固定连接,与第二线圈的引出线固定的接线柱分别与第二连接电极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模块电源还包括绝缘外壳,连接端子从绝缘外壳上设置的第二开口伸出。利用绝缘外壳对模块电源内部电子器件进行保护,利用连接端子使模块电源与外界进行电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绝缘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第二开口设置在下壳体上。利用分开设置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使电路板与微型变压器安装于其内,连接端子从下壳体上的开口伸出以与外界进行电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或下壳体或二者都设置有扣合定位结构。利用扣合定位结构使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位置固定,安装好后不易打开,进而保证其内安装的电路板和微型变压器不易损坏。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连接电极为焊盘,接线柱与焊盘焊接。通过焊接实现接线柱与焊盘之间的固定连接,电连接稳定可靠。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磁芯具有第一外周部和第一芯部,第二磁芯具有第二外周部和第二芯部,第一外周部与第二外周部形成一闭合框架,第一芯部和第二芯部形成磁芯中柱,线圈组和接线基座套设在磁芯中柱上。由以上方案可见,在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相互连接时,线圈组和接线基座都套设在磁芯中柱上,从而不会与两磁芯脱离,以投影于闭合框架的方向,线圈组和接线基座都位于闭合框架内,微型变压器的稳定性好。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微型变压器侧向安装至第一开口内,闭合框架的两侧分别对应第一开口的前后两侧。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印刷线路板上具有导电过孔,连接端子穿设在导电过孔上而与印刷线路板电连接。连接端子可通过穿过导电过孔的插针而形成,从而可在微型变压器与电路板固定连接后再将插针插入导电过孔,连接端子不会影响微型变压器的安装,进一步简化模块电源的结构,并实现可靠电连接。本技术中,“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描述仅为了便于表达各个部件/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用于限定各个部件/结构的具体方位。本技术中,“第一”、“第二”等类似序数词语,用以区分或指关联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结构,并不必然限定该部件或结构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顺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除去上下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路板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微型变压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和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模块电源100包括绝缘外壳和主体部分,其中由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组成的绝缘外壳用于保护其内部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包括作为第一磁芯的上磁芯21、作为第二磁芯的下磁芯22,线圈组23、接线基座24、印刷线路板31及其上安装的元器件32和连接端子33。图3和图4分别为上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上壳体11下方开口,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下壳体12相互扣合定位的卡接结构111,下壳体12上方开口,侧壁上设置有引导定位的引导结构121,底壁上设置有供连接端子穿过的开口122,即第二开口。上下壳体安装在一起时,卡接结构111沿下壳体12的内壁、引导结构121沿上壳体11的内壁移动,直到卡接结构111与下壳体12内部的设置的结构扣合在一起,完成上下壳体之间的安装。上下壳体上还可设置固定主体部分的结构,使主体部分安装在绝缘壳体内后不可晃动。可以理解的是,上下壳体之间可采用任意不同定位引导结构,只要能实现上下壳体之间的安装固定即可。图5和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体部分的结构示意图。主体部分安装在上下壳体形成的空腔内。图7是主体部分的结构分解图,如图7所示,主体部分包括微型变压器20和电路板30。微型变压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模块电源,包括微型变压器和电路板,所述微型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第二磁芯、线圈组和接线基座,所述线圈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引出线分别固定在所述接线基座的多个接线柱上,所述电路板包括印刷线路板和其上安装的电子器件与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n所述印刷线路板设置为具有第一开口的U型,所述微型变压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接线柱与所述印刷线路板上设置的多个连接电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块电源,包括微型变压器和电路板,所述微型变压器包括第一磁芯、第二磁芯、线圈组和接线基座,所述线圈组具有多个引出线,所述引出线分别固定在所述接线基座的多个接线柱上,所述电路板包括印刷线路板和其上安装的电子器件与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线路板设置为具有第一开口的U型,所述微型变压器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接线柱与所述印刷线路板上设置的多个连接电极一一对应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电极包括第一连接电极和第二连接电极,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前侧,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后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引出线固定的接线柱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固定连接,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引出线固定的接线柱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电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电源还包括绝缘外壳,所述连接端子从所述绝缘外壳上设置的第二开口伸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海威尔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