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撬码片和编码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0527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撬码片及具有该种码片的编码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撬码片包括外壳、线圈和芯片,线圈具有端部固定在芯片上的引出线,外壳上设置有具有开放式开口的容纳腔,线圈和芯片被液态树脂固化后固定在容纳腔内,容纳腔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阻隔结构将容纳腔分隔为流体连通的容纳线圈的线圈容纳腔和容纳芯片的芯片容纳腔,引出线从阻隔结构的侧面或上方通过。当码片被撬动时,连接部的固态树脂被折断,进而引出线被折断,从而芯片与线圈之间的连接被断开,不会出现信息外泄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撬码片和编码锁
本技术涉及锁具制作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编码锁的码片及具有该码片的编码锁。
技术介绍
电力变电站的操作往往涉及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防止误操作情况的发生,一般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增设防止误操作的解锁装置。编码锁机构包括电极和无线码片。当电脑钥匙插入编码锁时,电脑钥匙识别无线码片身份正确后解锁。一般无线码片是固定在编码锁上的,如图1所示,码片具有外壳1,相互之间电连接的线圈和芯片设置在外壳的容纳腔2内,然后灌注树脂把线圈和芯片固定在容纳腔2内,码片的外壳一般由塑料制成,在被撬动至局部与编码锁脱离时,如图2所示的由树脂封存的芯片连同线圈可能会被一起从容纳腔中取出,其中线圈与芯片如图中虚线所示,从而造成芯片信息外泄,或外壳从固定处邻近断裂而图2中所示部分在断开脱离的外壳内,仍然可能会泄露信息。为防止芯片上的信息外泄,在码片被撬动时,应尽量断开芯片与线圈之间的连接。图3示出了一种改进的码片结构,设置了突出部分3,把线圈与芯片之间的连接线引入该部分,以期望在码片被撬动时该突出部分折断而使线圈与芯片之间连接断开,但在实际应用中,该突出部分往往会跟随着树脂一起被取出而不是留在外壳上,线圈与芯片之间仍处于连接状态。另外由于将连接线引入突出部分较困难,从而降低生产效率。因此需要对码片结构进行改进,以在码片被撬动时及时断开芯片与线圈之间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被撬动时及时断开芯片与线圈之间连接的码片。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码片被撬动时及时断开芯片与线圈之间连接的编码锁。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了防撬码片,包括外壳、线圈和芯片,线圈具有端部固定在芯片上的引出线,外壳上设置有具有开放式开口的容纳腔,线圈和芯片被液态树脂固化后固定在容纳腔内,容纳腔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阻隔结构将容纳腔分隔为流体连通的容纳线圈的线圈容纳腔和容纳芯片的芯片容纳腔,引出线从阻隔结构的侧面或上方通过。由以上方案可见,在容纳腔设置阻隔结构后,液态树脂固化后在连接部具有较小截面积,从而此处强度低,当外力撬动外壳时,外壳一般为塑料材质,易产生变形,而固化的树脂脆性大,不易变形,从而在外壳变形而树脂不变形的情况下,树脂容易从其强度低的位置折断,引出线从阻隔结构的侧面或上方即连接部的连通部分通过,从而一起被折断,芯片与线圈之间的连接被断开,不会产生芯片信息外泄的现象,从而达到防撬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阻隔结构设置为从外壳的外周向内部延伸,以在连接部形成颈缩部,引出线从颈缩部通过。由以上方案可见,为保证线圈容纳部与芯片容纳部的流体连通,颈缩部是需要有一定宽度的,以在浇注液态树脂使使液态树脂通过,并将线圈和芯片固定在容纳腔内予以保护。同时,外壳颈缩部的设置使外壳的强度不均匀化,在被撬动时容易从强度低的位置折断,连着树脂一起被折断后,线圈与芯片之间的连接也被断开,从而可以防止信息外泄。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颈缩部的侧壁设置为具有向内突出的尖角。由以上方案可见,尖角处树脂强度低,使在撬动时容易在该处折断。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尖角在颈缩部的两侧都有设置,两尖角之间的宽度为颈缩部的最小宽度。由以上方案可见,两侧都设置有尖角,使在该处树脂强度低,在撬动时容易在该处折断。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壳的外轮廓设置为左右对称,颈缩部设置在对称轴上。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外壳的外轮廓设置为左右对称,颈缩部设置为偏离对称轴。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芯片容纳腔设置有远离线圈容纳腔延伸的突起部,引出线引入至突起部内。由以上方案可见,突起部内引入引出线,使码片在该处被撬动时,树脂容易折断而断开线圈与芯片间的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阻隔结构设置为从容纳腔底壁向开口延伸的间隔壁,间隔壁的高度小于容纳腔的深度。由以上方案可见,通过间隔壁的设置使颈缩部在该处的深度变小,从而可降低树脂在该处的强度,间隔壁的高度小于容纳腔的深度,引出线可从间隔壁上方通过。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阻隔结构设置为从容纳腔底壁向开口延伸的间隔壁,间隔壁的至少一侧相对外壳的外侧壁具有间隙。由以上方案可见,间隔壁的至少一侧相对外侧壁具有间隙,引出线和液态树脂可从间隙通过,间隔壁的设置可减小树脂在该处的截面积,从而可降低树脂在该处的强度。为实现另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编码锁,包括锁体和码片,其中码片为上述的防撬码片。由以上方案可见,编码锁的码片在其容纳腔设置阻隔结构使树脂在该处截面积变小,在被外力撬动时,树脂容易被从该连接部折断,并断开芯片与线圈之间的连接,从而不会产生芯片信息外泄的现象,从而达到编码锁防撬的效果。本技术中,“上”、“下”等方位描述仅为了便于表达各个部件/结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用于限定各个部件/结构的具体方位。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码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从码片取下的树脂及线圈与芯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技术中码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一中外壳正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一中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一中外壳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6中A-A剖视图;图9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二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三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四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4至图6为本技术防撬码片实施例一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码片外壳的正面示意图,同时也为防撬码片的正面示意图,因为防撬码片的线圈和芯片都置于外壳的容纳腔内而不可见。称其为正面是因为在安装于编码锁的锁体上时,该面为可见面,相对的一面为背面与锁体相连接。防撬码片的外壳10具有用于使码片固定在编码锁的锁体上的固定孔11、用于使钥匙插入的钥匙孔12。图5为以码片外壳背面为视角的立体图,图6是外壳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外壳设置有用于容纳芯片的芯片容纳腔13、用于容纳线圈的线圈容纳腔14、连接芯片容纳腔13和线圈容纳腔14的颈缩部17、空腔18,芯片容纳腔13、线圈容纳腔14和颈缩部17一起形成具有开放式开口的容纳腔且各部分之间流体连通。线圈容纳腔14由底壁、内环形壁15和外环形壁16形成,颈缩部17的两侧设置有空腔18,空腔的壁181、182从外壳的外周向内部延伸部分阻隔线圈容纳腔14与芯片容纳腔13之间的连通而形成阻隔结构,该空腔18与颈缩部17形成连接部,空腔18远离颈缩部17的外壁起加强壁的作用,以增加码片该部位的强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撬码片,包括外壳、线圈和芯片,所述线圈具有端部固定在所述芯片上的引出线,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具有开放式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线圈和芯片被液态树脂固化后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n所述容纳腔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阻隔结构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相互之间流体连通的容纳所述线圈的线圈容纳腔和容纳所述芯片的芯片容纳腔,在所述连接部,所述引出线从所述阻隔结构的侧面或上方通过。/n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撬码片,包括外壳、线圈和芯片,所述线圈具有端部固定在所述芯片上的引出线,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具有开放式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线圈和芯片被液态树脂固化后固定在所述容纳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腔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阻隔结构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相互之间流体连通的容纳所述线圈的线圈容纳腔和容纳所述芯片的芯片容纳腔,在所述连接部,所述引出线从所述阻隔结构的侧面或上方通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撬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结构设置为从所述外壳的外周向内部延伸,以在所述连接部形成颈缩部,所述引出线从所述颈缩部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撬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颈缩部的侧壁设置有向内突出的尖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撬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尖角在所述颈缩部的两侧都有设置,两尖角之间的宽度为所述颈缩部的最小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海威尔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