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87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泵热水器,包括主机外壳、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连接管以及风机,其中,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以及节流元件间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风侧换热器呈筒状,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的进风端设置。该热泵热水器能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减少占地面积,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热泵热水器
本技术属于热水器
,具体涉及一种热泵热水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商用热泵热水器,室外主机的风侧换热器多为平直板式设计,风侧换热器的进风侧以及出风侧相对设置,因此,室外主机在运行时,风侧换热器只进行单向的进风及出风,进出的风量有限,导致换热效率低;同时,风侧换热器的平直板式设计占地面积大,不利于空间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泵热水器,该热泵热水器能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减少占地面积,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其技术方案如下:热泵热水器,包括主机外壳、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连接管以及风机,其中,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以及节流元件间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风侧换热器呈筒状,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的进风端设置。通过将风侧换热器设置呈筒状,风机在运行时,可以使空气从风侧换热器外侧的四周进入内部的筒状空腔以实现换热,再通过风机将空气送出,提高了进出风侧换热器的风量,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在相同的换热面积下,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设置使其体积更小,利于合理利用空间,进而减少主体外壳的占地面积,且提高外观的美观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侧换热器包括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金属翅片以及换热管,所述金属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形成所述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呈圆环状,所述风机位于换热元件形成的圆环内部。将换热元件折弯呈圆环状,使换热元件能对四周引入的空气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纵向相邻的换热元件间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并形成流体通道。设置多个换热元件可有效提高换热效率,流体通道用于流通换热工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元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一排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二排换热结构,所述第一排换热结构与第二排换热结构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形成所述风侧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排换热结构以及第二排换热结构并形成双层换热结构,可进一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翅片上设有两个通孔,所述金属翅片通过通孔套设于换热管上。通过金属翅片同时套设两条换热管,简化结构,利于生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包括多个侧板以及至少一个顶板,多个所述侧板上均设有进风口,所述顶板上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导风筒,所述风机的出风端朝向导风筒设置,所述风侧换热器具有进风侧,多个所述进风口均对应风侧换热器的进风侧设置。导风筒的设置能使主机均匀进出风,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多个进风口的设置有利于增加风量,进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侧板上均设有过滤件,所述过滤件覆盖进风口,且所述过滤件与侧板之间可拆卸连接。过滤件的设置能有效限制空气中的尘埃经过经风口,防止尘埃堵塞风侧换热器,导致换热效率下降;且过滤件可拆卸便于清理过滤件,以保持过滤件的清洁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还包括底座以及多个固定柱,所述压缩机以及水侧换热器位于底座上,多个所述固定柱均匀固定于底座上,相邻的侧板间通过固定柱固定连接,多个所述侧板连接围成的水平截面呈正八边形或正六边形。将主体外壳的截面设置呈正八边形或正六边形,使外界空气可以通过多方向进入,有利于增加进入主机的风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且有利于提高外观的美观程度,减少占地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内还设有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分别与压缩机、风侧换热器以及水侧换热器连接。四通换向阀用于改变换热工质的流动通道,进而控制换热工质的流向。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外壳内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风侧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盘上设有排水管。接水盘用以装接风侧换热器的冷凝水,装接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把冷凝水排出,避免冷凝水滴至内部零件上,有利于保护主机。本技术所提供的热泵热水器能提高进出风侧换热器的风量,提高了换热效率;同时,在相同的换热面积下,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设置使其体积更小,利于合理利用空间,进而减少主体外壳的占地面积,且提高外观的美观程度。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所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并与具体实施方式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原理及效果。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不同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特征,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直通式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U型换热管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风侧换热器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风侧换热器的正视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热泵热水器的金属翅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主机外壳;11、侧板;111、过滤件;12、顶板;13、底座;14、固定柱;20、压缩机;30、风侧换热器;31、第一换热元件;311、金属翅片;3111、通孔;3112、凸台;312、换热管;32、第二换热元件;40、水侧换热器;50、节流元件;60、连接管;70、四通换向阀;80、风机;81、导风筒;90、接水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所属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结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现实的场景的情况下,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也可以具有与实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目的相对应的含义。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风侧、水侧…”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或顺序。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是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安装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安装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也可以是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特别说明或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述”、“该”为相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热泵热水器,包括主机外壳、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连接管以及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以及节流元件间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风侧换热器呈筒形,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的进风端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热泵热水器,包括主机外壳、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连接管以及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节流元件以及连接管均设于主体外壳内,所述压缩机、风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以及节流元件间通过连接管循环连接,所述风侧换热器呈筒形,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端与出风端,所述风侧换热器围绕风机的进风端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侧换热器包括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包括金属翅片以及换热管,所述金属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形成所述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折弯设置呈圆环状,所述风机位于换热元件形成的圆环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纵向相邻的换热元件间的换热管相互连通,并形成流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热泵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元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元件以及第二换热元件,多个所述第一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一排换热结构,多个所述第二换热元件沿纵向方向堆叠设置形成第二排换热结构,所述第一排换热结构与第二排换热结构沿水平方向层叠设置,形成所述风侧换热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热泵热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宇贵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中宇冷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