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涡旋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47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定涡旋部件,定涡旋部件包括定涡旋端板、形成在定涡旋端板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以及形成在定涡旋端板另一侧的凹部,在凹部中设置有密封组件以形成背压腔;动涡旋部件,动涡旋部件包括动涡旋端板、形成在动涡旋端板一侧的毂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另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其中,定涡旋部件的叶片与动涡旋部件的叶片在轴向上彼此接合形成一系列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连通通道,连通通道设置在在定涡旋端板中,背压腔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而与至少一个压缩腔连通,连通通道具有与至少一个压缩腔连通的入口和与所述背压腔连通的出口,出口在竖向方向上低于所述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卧式涡旋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
技术介绍
本部分的内容仅提供了与本技术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可能并不构成现有技术。卧式涡旋压缩机通常适用于移动式或固定式空调、热泵以及制冷机。常用的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为浮动定涡旋式涡旋压缩机,其通过背压腔来实现定涡旋部件的浮动密封。其中,中压腔的工作流体通过引流通道进入背压腔,以提供定涡旋部件的轴向密封力。并且工作流体会带动在定涡旋部件和动涡旋部件之间的部分润滑油通过引流通道从中压腔进入背压腔。通常,在浮动定涡旋式涡旋压缩机中,引流通道的入口和出口等高,会导致通过引流通道进入的润滑油堆积在背压腔底部。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避免背压腔底部堆积润滑油的卧式涡旋压缩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背压腔底部堆积润滑油的卧式涡旋压缩机。根据本技术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定涡旋部件,所述定涡旋部件包括定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以及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另一侧的凹部,在所述凹部中设置有密封组件以形成背压腔;动涡旋部件,所述动涡旋部件包括动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一侧的毂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另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其中,所述定涡旋部件的叶片与所述动涡旋部件的叶片在轴向上彼此接合形成一系列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设置在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中,所述背压腔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而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所述连通通道具有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的入口和与所述背压腔连通的出口,所述出口在竖向方向上低于所述入口。由于通道的出口在竖向方向低于入口,而使经由通道引入的工作流体容易将沉积在背压腔底部的润滑油吹散并带离背压腔底部,从而防止背压腔底部的润滑油沉积,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可靠性。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包括中压腔,所述入口与所述中压腔连通。优选地,所述通道的出口邻近所述背压腔的内周面在竖向方向上最低的位置处。优选地,所述连通通道包括朝向背压腔线性地延伸的倾斜通道部段。优选地,所述连通通道包括至少两个线性地延伸的通道部段,其中相邻的两个通道部段具有不同的斜率。优选地,所述定涡旋端板由一体件构成;所述连通通道包括从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部段、第二通道部段以及第三通道部段,其中,所述第二通道部段竖向延伸至所述定涡旋端板的外周面,并且在所述第二通道部段的靠近所述外周面的部分中设置有堵头。优选地,所述定涡旋端板由盖板与主体部端板构成,所述盖板与所述主体部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层,所述盖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凹部;所述连通通道包括从所述入口到所述出口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部段、第二通道部段以及第三通道部段,其中,所述第二通道部段在所述密封层中延伸。从而方便通道的加工制造。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部段与所述第三通道部段沿水平方向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部段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通道部段朝向所述背压腔倾斜地延伸。优选地,在所述出口处形成有将所述工作流体朝向所述背压腔的内周面在竖向方向上最低的位置引导的倒角。附图说明以下将参照附图仅以示例方式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的特征或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且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并且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截面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涡旋部件的截面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定涡旋部件的截面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定涡旋部件的截面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定涡旋部件的截面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定涡旋部件的截面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对比示例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截面图。图9示出了图8中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的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技术、应用及用途。应当理解,在所有这些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或相似的零件及特征。各个附图仅示意性地表示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思和原理,并不一定示出了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的具体尺寸及其比例,在特定的附图或图中的特定部分可能采用夸张的方式来图示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的相关细节或结构。本文中所涉及的术语“竖向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本文中所涉及的术语“倾斜”是指相对于竖向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本文中所涉及的术语“出口在竖向方向上低于入口”是指出口的最低位置在竖向方向上低于入口的最低位置。本文中所涉及的术语“背压腔底部”是指背压腔的内周面在竖向方向上最低的部分。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卧式涡旋压缩机的截面图。如图1所示,卧式涡旋压缩机100(下文中有时也会称为压缩机)一般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可以包括大致圆筒形的本体111、设置在本体111一端的左端盖112、设置在本体111另一端的右端盖114以及设置在左端盖112与本体111之间以将压缩机的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高压侧和低压侧的分隔板116。分隔板116与左端盖112之间的空间构成高压侧,而分隔板116、本体111和右端盖114之间的空间构成低压侧。壳体110中设置有马达120,马达120中设置有驱动轴130以驱动由定涡旋部件150和动涡旋部件160构成的压缩机构。动涡旋部件160包括动涡旋端板164、形成在动涡旋端板164一侧的毂部162以及形成在动涡旋端板164另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166。定涡旋部件150包括定涡旋端板154、形成在定涡旋端板154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156以及形成在定涡旋端板154另一侧的凹部158。在定涡旋端板154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形成有排气口153。在定涡旋部件150的螺旋状的叶片156与动涡旋部件160的螺旋状的叶片166之间形成一系列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的压缩腔C1、C2和C3。其中,径向最外侧的压缩腔C3处于吸气压力,径向最内侧的压缩腔C1处于排气压力。中间的压缩腔C2处于吸气压力与排气压力之间,从而也被称之为中压腔。通过马达120的驱动,动涡旋部件160将相对于定涡旋部件150平动转动(即,动涡旋部件160的中心轴线绕定涡旋部件150的中心轴线旋转,但是动涡旋部件160本身不会绕自身的中心轴线旋转)以实现对含有润滑油的工作流体(下文中简称为“工作流体”)的压缩。经过定涡旋部件150和动涡旋部件160压缩后的工作流体通过排气口153排出到高压侧。在定涡旋部件150的凹部158中设置有密封组件S以形成为动涡旋部件150提供背压的背压腔BC。背压腔BC经由形成在定涡旋端板154中的连通通道170与一系列压缩腔C1、C2、C3中的一个压缩腔流体连通以将该压缩腔中的工作流体引入至背压腔BC中。优选地,凹部158经由上述连通通道170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n定涡旋部件,所述定涡旋部件包括定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以及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另一侧的凹部,在所述凹部中设置有密封组件以形成背压腔;/n动涡旋部件,所述动涡旋部件包括动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一侧的毂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另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其中,所述定涡旋部件的叶片与所述动涡旋部件的叶片在轴向上彼此接合形成一系列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n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中,所述背压腔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而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其特征在于,/n所述连通通道具有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的入口和与所述背压腔连通的出口,所述出口在竖向方向上低于所述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涡旋压缩机,所述卧式涡旋压缩机包括:
定涡旋部件,所述定涡旋部件包括定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以及形成在所述定涡旋端板另一侧的凹部,在所述凹部中设置有密封组件以形成背压腔;
动涡旋部件,所述动涡旋部件包括动涡旋端板、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一侧的毂部以及形成在所述动涡旋端板另一侧的螺旋状的叶片,其中,所述定涡旋部件的叶片与所述动涡旋部件的叶片在轴向上彼此接合形成一系列对工作流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腔;
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设置在所述定涡旋端板中,所述背压腔经由所述连通通道而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通道具有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连通的入口和与所述背压腔连通的出口,所述出口在竖向方向上低于所述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压缩腔包括中压腔,所述入口与所述中压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出口邻近所述背压腔的内周面在竖向方向上最低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道包括朝向背压腔线性地延伸的倾斜通道部段。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卧式涡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凌云黄幼玲
申请(专利权)人: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