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8400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3
提供了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方法,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方法可通过利用生物体外部的辅助线圈来匹配发送线圈阻抗,并且经由辅助线圈将电力发送到无线电力接收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方法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5月1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9-0056221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出于所有目的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下面的描述涉及一种无线地发送电力的技术。
技术介绍
无线电力是通过磁耦合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发送到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能量。无线电力充电系统包括:被配置为无线地发送电力的源装置以及被配置为无线地接收电力的目标装置。源装置可被称为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并且目标装置可被称为无线电力接收设备。源装置包括源谐振器,并且目标装置包括目标谐振器。在源谐振器与目标谐振器之间发生磁耦合或谐振耦合。
技术实现思路
提供本
技术实现思路
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的构思的选择。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不意在辨识要求权利的主题的关键特征或者必要特征,也不意在用于帮助确定要求权利的主题的范围。在一个总体方面,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发送线圈,被配置为与设置在生物体外部的辅助线圈形成互耦;以及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由电源向发送线圈供应电力,以通过互耦将电力从发送线圈经由辅助线圈无线地发送到设置在生物体内部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其中,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可以是可调整的。发送线圈可具有相对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具有小于阈值的弱耦合系数的结构。发送线圈的尺寸可大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的尺寸。控制器可被配置为响应于从用户接收到电力发送输入,将电力从电源发送到发送线圈。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连接器,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辅助线圈,并且调整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连接器可包括:第一外壳,具有将被附接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一个表面;以及第二外壳,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外壳并且被配置为旋转使得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与第一外壳的一个表面之间的距离可改变,其中,辅助线圈可被设置得平行于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第二外壳可包括线圈支撑构件,线圈支撑构件在支撑辅助线圈的同时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外壳和辅助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被配置为旋转使得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可改变。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辅助线圈模块,包括辅助线圈,辅助线圈模块被配置为支撑以预定距离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间隔开的辅助线圈,其中,辅助线圈模块可被具有包括不同尺寸的辅助线圈的结构并且在距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不同距离处的另一辅助线圈模块替换。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输出器,被配置为输出辅助线圈模块的替换指示和维持指示中的一个,其中,响应于辅助线圈模块被新的辅助线圈模块替换,控制器可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新的辅助线圈模块改变的发送线圈阻抗是否达到目标阻抗来确定是否替换新的辅助线圈模块。辅助线圈可附接到生物体的表面。辅助线圈可以可被不同尺寸的线圈替换。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通信器,被配置为从包括辅助线圈的辅助线圈模块接收与辅助线圈的电力相关的电力信息。控制器可被配置为基于电力信息输出指示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和维持中的一个的引导信息。通信器可被配置为在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相对于辅助线圈在一个方向上移动时,在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相对于辅助线圈的多个距离处从辅助线圈模块收集电力信息,并且控制器可被配置为基于收集的电力信息,确定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相对于辅助线圈的所述多个距离之中的感测到最大大小所在的距离。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输出器,被配置为向用户输出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将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移动的指示和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将被保持在感测到最大大小所在的距离处的指示,以收集电力信息。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可包括:通信器,被配置为向包括多个尺寸的辅助线圈的辅助线圈模块发送用于激活辅助线圈中的一个的信号。控制器可被配置为基于从辅助线圈模块接收的电力信息来选择辅助线圈模块中的所述多个尺寸的辅助线圈中的一个,并且通信器可被配置为发送用于激活选择的辅助线圈的信号。通信器可被配置为将用于顺序地激活辅助线圈的信号发送到辅助线圈模块,并且顺序地接收由辅助线圈模块感测的与辅助线圈相关的各个电力信息,并且控制器可被配置为从辅助线圈选择感测到最大大小所在的辅助线圈。控制器可被配置为从所述多个尺寸的辅助线圈选择与预定距离和包括在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中的接收线圈的预定尺寸对应的辅助线圈。在另一总体方面,一种无线电力发送方法包括:通过被配置为调整相对于设置在生物体外部的辅助线圈的距离的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形成互耦;以及控制由电源向发送线圈供应电力,以通过互耦将电力从发送线圈经由辅助线圈无线地发送到设置在生物体内部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和权利要求,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是清楚的。附图说明图1示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示例。图2示出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配置的示例。图3示出改变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与辅助线圈模块之间的距离的示例。图4示出包括多个辅助线圈的辅助线圈模块的示例。图5示出满足目标阻抗的接收线圈的尺寸、辅助线圈的尺寸以及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的示例。图6示出在满足目标阻抗的条件下距离与电力发送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示例。图7示出附接到生物体的辅助线圈模块的示例。图8示出替换将被附接到生物体的辅助线圈模块的示例。图9示出将辅助线圈模块结合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示例。图10示出替换结合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辅助线圈模块的示例。图11示出被配置为调整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的连接器的结构的示例。图12示出将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发送线圈阻抗与输出阻抗匹配的示例。贯穿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外描述或提供,否则相同的附图参考标号将被理解为表示相同的元件、特征和结构。附图可不按比例,并且为了清楚、说明和方便,附图中的元件的相对尺寸、比例和描绘可被夸大。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示例。然而,权利的范围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贯穿本公开,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可对示例进行各种修改。这里,示例不被解释为限于公开,而应被理解为包括公开的构思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改变、等同物和替换物。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示例的目的,而不在于对示例进行限制。如在此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还将理解,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在此被使用时表明存在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除非另外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示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n发送线圈,被配置为与设置在生物体外部的辅助线圈形成互耦;以及/n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由电源向发送线圈供应电力,以通过互耦将电力从发送线圈经由辅助线圈无线地发送到设置在生物体内部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n其中,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是可调整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4 KR 10-2019-00562211.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
发送线圈,被配置为与设置在生物体外部的辅助线圈形成互耦;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由电源向发送线圈供应电力,以通过互耦将电力从发送线圈经由辅助线圈无线地发送到设置在生物体内部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
其中,发送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是可调整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发送线圈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小于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发送线圈的尺寸大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从用户接收到电力发送输入,将电力从电源发送到发送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包括:
连接器,被配置为连接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辅助线圈,并且调整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连接器包括:
第一外壳,具有将被附接到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一个表面;以及
第二外壳,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一外壳,并且被配置为旋转使得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与第一外壳的一个表面之间的距离改变,
其中,辅助线圈被设置得平行于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第二外壳包括线圈支撑构件,线圈支撑构件在支撑辅助线圈的同时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外壳和辅助线圈中的至少一个,并且被配置为旋转使得第二外壳的一个表面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距离改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包括:
辅助线圈模块,包括辅助线圈,辅助线圈模块被配置为支撑以预定距离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间隔开的辅助线圈,
其中,辅助线圈模块被具有包括不同尺寸的辅助线圈的结构并且在距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不同距离处的另一辅助线圈模块替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还包括:
输出器,被配置为输出辅助线圈模块的替换指示和维持指示中的一个,
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响应于辅助线圈模块被新的辅助线圈模块替换,基于通过新的辅助线圈模块改变的发送线圈阻抗是否达到目标阻抗来确定是否替换新的辅助线圈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辅助线圈附接到生物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在天金尚骏李翰奎郑丞哲许莲喜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