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效率优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无线电能传输
,具体涉及一种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及其效率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目前比较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之一,可通过空气等媒介,避开电缆线的直接物理连接实现能量的有效传递,依托感应、磁耦合谐振、微波等技术可实现传输距离为几厘米至几米,传输功率几瓦至几十千瓦,,同时也具备了供电方式灵活,绿色环保、无接触电火花、充电过程中无人工插拔操作、无机构磨损等一系列优点。电动汽车比传统汽车更加绿色环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能够为电动汽车锂电池提供大功率且高效地充电成为该问题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现有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而言,其多采用S-S型低阶拓扑,虽然该系统稳定可靠,但只能为小功率的电池充电。而且由于锂电池随着充电量不同,电阻呈现非线性变化,使得系统的传输效率往往不能最优。所以设计适用于为电动汽车锂电池供电的大功率、高效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频逆变电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不控整流电路和阻抗匹配电路;所述高频逆变电路的两个电能输出端与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包括LCC型补偿网络拓扑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线圈;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为电气隔离,存在磁耦合感应;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端包括无线电能接收线圈和S型补偿网络拓扑;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端的两个电能输出端与不控整流电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所述的不控整流电路的电能输出端与阻抗匹配电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频逆变电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不控整流电路和阻抗匹配电路;所述高频逆变电路的两个电能输出端与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包括LCC型补偿网络拓扑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线圈;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为电气隔离,存在磁耦合感应;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端包括无线电能接收线圈和S型补偿网络拓扑;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端的两个电能输出端与不控整流电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所述的不控整流电路的电能输出端与阻抗匹配电路的电能输入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频逆变电路为电压型全桥逆变电路,包括四个SiC-MOSFET开关管和四个不控型二极管,SiC-MOSFET开关管与不控型二极管反向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端的LCC补偿网络拓扑包括发射侧补偿电感Lp1与补偿电容CP、CP1;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发射线圈由利兹线绕制而成,其电感为LP,寄生内阻为RP。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传输接收端的S型补偿网络拓扑包括补偿电容CS;所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线圈由利兹线绕制而成,其电感为LS,寄生电阻为R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不控整流电路为单相桥式不控整流电路,包括4个不可控二极管和稳压电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匹配电路包括DC-DC变换器,为BUCK-BOOST电路,开关管采用SiC-MOSFET开关管,其输出端与锂电池负载连接,为锂电池供电。
7.一种上述对锂电池充电的无线充电系统的效率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于高频逆变电路,开关管器件采用软开关启动,以降低开关产生的通断损耗和承受的电压/电流应力;
(2)对于包括发射/接收线圈和补偿网络拓扑的磁耦合机构,效率优化设计又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所需的传输距离确定发射/接收线圈的尺寸,设耦合机构的传输距离为z,根据磁场大小H与发射线圈半径r及传输距离z的关系,设定:
此时获得最大的磁场强度H,以满足发射端与接收端的耦合需求;
b:根据步骤a确定的传输距离在z和选定的发射线圈半径r,通过有限元电磁场仿真软件,仿真计算出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林林,孟涛,黄学良,汤宗尧,钟汝莹,李佳承,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