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300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辅助机构于第三支架内侧左右两端,通过转动工作台再将支脚向下拔出从而使得支脚对工作台进行支撑固定,达到了便于医疗设备进行支撑使用的优点,通过设置固定装置工作台左后端,使用者通过抓住固定块,继而将固定块右端开设的限位槽扣置于固定板中,从而对支脚进行限位固定,达到了可以很好的支脚进行限位固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支架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由一个密闭度的帐篷,帐篷内装有一个强力排风扇,强制将帐篷内的空气通过高效过滤器排出帐篷,保证排出的空气里面病毒已经被过滤掉,而同时帐问篷外向帐篷内进气的量比排出的量要少,这样就在车厢内形成负压,这样帐篷内的病毒就不会扩答散到车厢外部,从而实现隔离,且在搭建帐篷时,需要使用支架进行作为骨架进行固定。由于现有的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通常负压隔离帐篷使用于防疫等医料场所,且在进行防疫时,医疗人员需要争分夺秒,且在搭建完成后,医疗设备不能马上进行支撑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解决了由于现有的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通常负压隔离帐篷使用于防疫等医料场所,且在进行防疫时,医疗人员需要争分夺秒,且在搭建完成后,医疗设备不能马上进行支撑使用的问题。(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辅助机构,所述第一支架左下端与固定件相固定,所述第一支架上端后侧与第二支架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二支架后端与第三支架相固定,所述第三支架内侧右端与辅助机构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辅助机构由工作台、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支脚、凹槽、固定装置和固定板固定,所述工作台右侧上端与第一旋转轴相固定,所述工作台左侧上端与第二旋转轴固定成一体,所述工作台前端下侧与支脚相固定,所述支脚后端与凹槽转动连接,所述工作台后端右侧中部嵌入有固定装置,所述工作台背部左端中部与固定板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内侧右端与第一旋转轴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内侧左端与第二旋转轴相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支脚由第一支撑杆、橡胶层、第二支撑杆、外壳、弹簧和限位件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杆下端与橡胶层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一支撑杆内侧与第二支撑杆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杆内侧左下端与外壳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外壳内侧左端与弹簧固定成一体,所述弹簧右端与限位件相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与凹槽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由上顶板、伸缩带、下顶板、限位板、固定块和限位槽组成,所述上顶板下端中部与伸缩带紧密贴合,所述伸缩带下端与下顶板紧密贴合,所述上顶板右端与限位板相固定,所述伸缩带右端与固定块固定成一体,所述固定块右端开设有限位槽,所述上顶板上端与工作台固定成一体,所述下顶板下端与工作台相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支脚共设置有两个,且支脚总长度为20cm。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后端左侧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内部与固定装置固定成一体。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端设置有旋转杆,且旋转杆左右两端与凹槽进行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呈半圆状,且与限位件左端固定的弹簧的最大拉力为10N。进一步的,所述上顶板下端中部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下端贯穿伸缩带中部与下顶板相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支脚采用铝合金材质。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采用不锈钢材质。(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优点1:本技术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通过设置辅助机构于第三支架内侧左右两端,通过转动工作台再将支脚向下拔出从而使得支脚对工作台进行支撑固定,达到了便于医疗设备进行支撑使用的优点。优点2:本技术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通过设置固定装置工作台左后端,使用者通过抓住固定块,继而将固定块右端开设的限位槽扣置于固定板中,从而对支脚进行限位固定,达到了可以很好的支脚进行限位固定的优点。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辅助机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脚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支架-1、固定件-2、第二支架-3、第三支架-4、辅助机构-5、工作台-51、第一旋转轴-52、第二旋转轴-53、支脚-54、凹槽-55、固定装置-56、固定板-57、第一支撑杆-541、橡胶层-542、第二支撑杆-543、外壳-544、弹簧-545、限位件-546、上顶板-561、伸缩带-562、下顶板-563、限位板-564、固定块-565、限位槽-566。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辅助机构5,第一支架1左下端与固定件2相固定,第一支架1上端后侧与第二支架3固定成一体,第二支架3后端与第三支架4相固定,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辅助机构5通过焊接固定,辅助机构5由工作台51、第一旋转轴52、第二旋转轴53、支脚54、凹槽55、固定装置56和固定板57固定,工作台51右侧上端与第一旋转轴52相固定,工作台51左侧上端与第二旋转轴53固定成一体,便于工作台51可以更好的进行工作,工作台51前端下侧与支脚54相固定,支脚54后端与凹槽55转动连接,便于支脚54进行转动工作,工作台51后端右侧中部嵌入有固定装置56,便于对支脚54进行固定,工作台51背部左端中部与固定板57通过焊接固定,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第一旋转轴52通过焊接固定,第三支架4内侧左端与第二旋转轴53相固定。其中,所述支脚54由第一支撑杆541、橡胶层542、第二支撑杆543、外壳544、弹簧545和限位件546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杆541下端与橡胶层542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一支撑杆541内侧与第二支撑杆543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杆543内侧左下端与外壳544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外壳544内侧左端与弹簧545固定成一体,所述弹簧545右端与限位件546相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543上端与凹槽55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541为工作台51提供很好的支撑固定效果。其中,所述固定装置56由上顶板561、伸缩带562、下顶板563、限位板564、固定块565和限位槽566组成,所述上顶板561下端中部与伸缩带562紧密贴合,所述伸缩带562下端与下顶板563紧密贴合,所述上顶板561右端与限位板564相固定,所述伸缩带562右端与固定块565固定成一体,所述固定块565右端开设有限位槽566,所述上顶板561上端与工作台51固定成一体,所述下顶板563下端与工作台51相固定,伸缩带562具有很好的固定限位效果。其中,所述支脚54共设置有两个,且支脚54总长度为20cm,便于工作台51更好的进行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所述第一支架(1)左下端与固定件(2)相固定,所述第一支架(1)上端后侧与第二支架(3)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二支架(3)后端与第三支架(4)相固定;/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机构(5),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辅助机构(5)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辅助机构(5)由工作台(51)、第一旋转轴(52)、第二旋转轴(53)、支脚(54)、凹槽(55)、固定装置(56)和固定板(57)固定,所述工作台(51)右侧上端与第一旋转轴(52)相固定,所述工作台(51)左侧上端与第二旋转轴(53)固定成一体,所述工作台(51)前端下侧与支脚(54)相固定,所述支脚(54)后端与凹槽(55)转动连接,所述工作台(51)后端右侧中部嵌入有固定装置(56),所述工作台(51)背部左端中部与固定板(57)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第一旋转轴(52)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左端与第二旋转轴(53)相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包括第一支架(1),所述第一支架(1)左下端与固定件(2)相固定,所述第一支架(1)上端后侧与第二支架(3)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二支架(3)后端与第三支架(4)相固定;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机构(5),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辅助机构(5)通过焊接固定,所述辅助机构(5)由工作台(51)、第一旋转轴(52)、第二旋转轴(53)、支脚(54)、凹槽(55)、固定装置(56)和固定板(57)固定,所述工作台(51)右侧上端与第一旋转轴(52)相固定,所述工作台(51)左侧上端与第二旋转轴(53)固定成一体,所述工作台(51)前端下侧与支脚(54)相固定,所述支脚(54)后端与凹槽(55)转动连接,所述工作台(51)后端右侧中部嵌入有固定装置(56),所述工作台(51)背部左端中部与固定板(57)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右端与第一旋转轴(52)通过焊接固定,所述第三支架(4)内侧左端与第二旋转轴(53)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负压隔离帐篷的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54)由第一支撑杆(541)、橡胶层(542)、第二支撑杆(543)、外壳(544)、弹簧(545)和限位件(546)组成,所述第一支撑杆(541)下端与橡胶层(542)固定成一体,所述第一支撑杆(541)内侧与第二支撑杆(543)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支撑杆(543)内侧左下端与外壳(544)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外壳(544)内侧左端与弹簧(545)固定成一体,所述弹簧(545)右端与限位件(546)相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杆(543)上端与凹槽(55)转动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坚张沛雯张末牛云飞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