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俊雄专利>正文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829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申请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可溶性金属盐6‑12份、硫酸亚锡0.5‑1份、聚乙烯硫酸钠3‑8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5‑9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6‑1.2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3‑0.8份、硫酸溶液20‑40份、还原剂0.5‑1份、乙酸铵4‑10份、蒸馏水45‑75份,所用原料安全环保,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条件温和,所得铅酸蓄电池纳米活性剂使用方便,直接将纳米活性剂加入到铅酸蓄电池电解液中即可,铅酸蓄电池容量修复率可高达100%,用量小,活化快,修复功能全面,易于工业化生产,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铅酸蓄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铅酸蓄电池指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一种蓄电池。铅酸蓄电池放电状态下,正极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负极主要成分为铅;充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在蓄电池中,铅酸蓄电池具有内阻小、价格低廉、高低温性能好、充放电性能好、安全可靠等突出优点,一经出现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得到广泛应用,,被广泛应用于航空、铁路、汽车、船舶、通讯、金融、国防等各个行业中。在铅酸电池的使用中,往往因为过充电、过放电、充电不足、长期放置等使用不当的原因,造成铅酸蓄电池出现电池失水、电池硫化、电池正极板软化、电池热失控、电池短路、电池开路及电池漏液等问题,从而导致铅酸蓄电池的效能降低、功能丧失甚至报废,即电池失效,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加液电瓶使用寿命在三年左右,免维护电瓶在两年左右。铅酸蓄电池的过早报废不仅严重浪费能源,大大增加了使用成本,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各企事业单位的关注热点,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报废的蓄电池大约有2亿只,其中至少有5000万只是可以进行修复的。事实上失效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失水、机械故障、正极板物质脱落、负极板物质硫酸铅结晶盐化4大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负极板盐化,占铅酸蓄电池失效原因90—95%。现有技术中,铅酸蓄电池修复的方法主要有大电流充电、脉冲充电、在线除硫和化学除硫几类,上述电池修复技术普遍存在电池修复不全面、操作麻烦、效果差、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专利申请号:201310200492.4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修复液的制备方法,其先采用硫酸和蒸馏水配置成硫酸溶液,然后加氯化钠、硫酸铜晶体配置混合液,最后对混合液充电,加蒸馏水配置即得铅酸蓄电池修复液。该铅酸蓄电池修复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硫酸铅晶体分散,使蓄电池恢复至额定容量,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但存在修复液修复功能不全面,仅对硫化失效电池有效,对其他原因造成的电池失效修复效果不佳;修复液制备周期长,制备效率低,稳定性差等等缺陷。基于上述陈述,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纳米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短,现有铅酸蓄电池的修复液修复功能不全面,修复液制备周期长,制备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可溶性金属盐6-12份、硫酸亚锡0.5-1份、聚乙烯硫酸钠3-8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5-9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6-1.2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3-0.8份、硫酸溶液20-40份、还原剂0.5-1份、乙酸铵4-10份、蒸馏水45-75份。进一步的,可溶性金属盐7-9份、硫酸亚锡0.7-0.9份、聚乙烯硫酸钠5-7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6-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8-1.0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5-0.6份、硫酸溶液30-35份、还原剂0.7-0.8份、乙酸铵6-8份、蒸馏水50-70份。进一步的,可溶性金属盐8份、硫酸亚锡0.8份、聚乙烯硫酸钠6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7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9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55份、硫酸溶液33份、还原剂0.75份、乙酸铵7份、蒸馏水60份。进一步的,可溶性金属盐包括硫酸钾、硫酸钠、硫酸锌、硫酸铜、氯化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吸水性胺类聚合物包括聚丙烯酸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聚丙烯酸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质量比为1:1.2-1.8:1.0-1.5。进一步的,还原剂包括对羟基苯磺酸钠、羟甲基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的,聚乙烯硫酸钠的浓度为0.025-0.030mol/L,硫酸的密度为1.23-1.33g/cm3。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的制备方法,制备上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所述比重,将吸水性胺类聚合物加入到蒸馏水中,加热,搅拌,混合均匀后加入可溶性金属盐、硫酸亚锡,继续搅拌反应1-2h,获得混合液A;S2、按所述比重,将纳米氧化石墨烯、聚乙烯吡咯烷酮共同加入到含有硫酸溶液的超声振荡器中,在加热条件下,超声振荡30-45min,分散均匀后获得混合液B;S3、将步骤S1中所得的混合液A和步骤S2中所得的混合液B共同加入到超声振荡器中,接着再加入所述比重的聚乙烯硫酸钠、还原剂、乙酸铵,在加热条件下超声振荡30-45min,分散均匀后获得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进一步的,步骤S1中加热温度为50-60℃;所述步骤S2的加热温度为70-80℃;所述步骤S3的加热温度为35-4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配方科学、配比严谨,采用纳米氧化石墨烯和聚乙烯吡咯烷酮可以缓解电池的极化,提高电极的比表面积,改善电极表面结构,降低内阻,提高界面电子转移效率;增强电解液的电导,提高电池充电时电量的接受能力和电池的深度放电能力;2、可溶性金属盐和氧化亚锡改善了电极板的电化学性能,有效的抑制了铅枝晶的生成,提高了干荷起动性能及活性物质利用率,增强了电池的再充电能力,防止了电池短路及早期容量衰退;3、聚乙烯硫酸钠防止极板金属与酸液的腐蚀析氢反应,提高析氢过电位及晶体的成核率,从而起到抑制析氢、抑制PbSO4颗粒增大和不可逆硫酸盐化的作用,增加电池的循环寿命,增强活性物质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并且能够起到抑制活性物质脱落作用;4、通过还原剂和乙酸铵相互配合,使得原本不导电的硫酸铅加速分解,同时脱去铅酸蓄电池充电末期或过充电状态下,产生的氧气,避免氧气与负极海绵状铅反应,从而恢复电池活性物质,降低内阻,改变充电特性到正常值,提升电池容量;5、由于纳米活化剂根据多重包囊理论采用吸水性胺类聚合物制造,使电解液分子相互包裹不容易产生分层现象。本专利技术所用原料安全环保,制备方法简单,制备条件温和,所得铅酸蓄电池纳米活性剂使用方便,直接将纳米活性剂加入到铅酸蓄电池电解液中即可,铅酸蓄电池容量修复率可高达100%,用量小,活化快,修复功能全面,易于工业化生产,值得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添加纳米活化剂的蓄电池负极的扫面电镜图;图2为不添加纳米活化剂的蓄电池负极的扫面电镜图;图3为添加纳米活化剂的蓄电池正极的扫面电镜图;图4为不添加纳米活化剂的蓄电池正极的扫面电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一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可溶性金属盐6份、硫酸亚锡0.5份、聚乙烯硫酸钠3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可溶性金属盐6-12份、硫酸亚锡0.5-1份、聚乙烯硫酸钠3-8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5-9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6-1.2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3-0.8份、硫酸溶液20-40份、还原剂0.5-1份、乙酸铵4-10份、蒸馏水45-75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可溶性金属盐6-12份、硫酸亚锡0.5-1份、聚乙烯硫酸钠3-8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5-9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6-1.2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3-0.8份、硫酸溶液20-40份、还原剂0.5-1份、乙酸铵4-10份、蒸馏水45-7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金属盐7-9份、硫酸亚锡0.7-0.9份、聚乙烯硫酸钠5-7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6-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8-1.0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5-0.6份、硫酸溶液30-35份、还原剂0.7-0.8份、乙酸铵6-8份、蒸馏水50-70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金属盐8份、硫酸亚锡0.8份、聚乙烯硫酸钠6份、吸水性胺类聚合物7份、聚乙烯吡咯烷酮0.9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55份、硫酸溶液33份、还原剂0.75份、乙酸铵7份、蒸馏水6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金属盐包括硫酸钾、硫酸钠、硫酸锌、硫酸铜、氯化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性胺类聚合物包括聚丙烯酸胺、聚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5任一所述的铅酸蓄电池的纳米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俊雄
申请(专利权)人:黄俊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