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固定有桅柱式升降臂,所述桅柱式升降臂的一侧固定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壳体的底端设有扶梯,所述扶梯包括有多个支撑踏板,且每个所述支撑踏板两侧表面的上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的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靠近所述工作台的所述支撑踏板顶端表面固定有两个L形连接片,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对称设置,靠近所述底座的所述支撑踏板底端表面固定有梯形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撑踏板和两个连杆的配合,从而使得多个支撑踏板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两个连杆的展开逐渐增加,完成扶梯的伸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
本技术主要涉及高空作业平台的
,具体涉及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
技术介绍
在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检修或安装时,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常常利用升降操作平台解决工业企业中各类升降作业难点。根据专利文献CN207033329U提供的一种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及其扶梯可知,该产品在底盘与作业平台之间设置扶梯,方便人员从底盘攀登至作业平台,特殊施工工况下,扶梯上可以站人安全可靠,但该产品下扶梯和上扶梯均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使得扶梯需要占据大量空间。高空作业平台的扶梯需要占据大量空间,导致在高空作业平台闲置不用时,需要另外建立特殊的车库作为闲置区,且在高空作业平台进行移动时,若扶梯占用大量的顶部空间,导致高空作业平台在通过如桥梁一类的限制其高度的建筑时,容易造成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提供了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固定有桅柱式升降臂,所述桅柱式升降臂的一侧固定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壳体的底端设有扶梯,所述扶梯包括有多个支撑踏板,多个所述支撑踏板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踏板两侧表面的上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杆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远离对应所述支撑踏板的一侧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靠近所述工作台的所述支撑踏板顶端表面固定有两个L形连接片,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固定于所述工作台的壳体上,靠近所述底座的所述支撑踏板底端表面固定有梯形支撑板,所述梯形支撑板的底端表面固定于所述底座的顶端表面。进一步的,所述工作台包括有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所述第一防护框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框内,且所述第一防护框底端两侧对称固定有第一防护板,两个所述第一防护板靠近所述第一防护框的一侧表面均开设有滑槽,每个所述滑槽均通过模具与对应所述第一防护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防护框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第二防护板,每个所述第二防护板靠近对应所述第一防护板的一侧表面均固定有T形滑块,每个所述T形滑块均与对应所述滑槽滑动连接。进一步的,每个所述滑槽槽体两端均焊接有终止柱。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框底端表面的四个顶角均固定有防撞球。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防护框和所述第二防护框的顶角均为圆角。进一步的,每个所述L形连接片上均焊接有把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其一,本技术的扶梯具有伸缩折叠功能,通过支撑踏板、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配合,从而在工作台跟随桅柱式升降臂进行垂直升降时,工作台上的L形连接片带动其底端的支撑踏板进行上升,使得支撑踏板两侧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以其上的旋转轴为转动轴心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多个支撑踏板彼此之间的距离随着桅柱式升降臂的伸缩逐渐增加,进而完全展开扶梯。其二,本技术的工作台能够拓展活动空间,通过第一防护框和第二防护框的配合,使得第二防护框上的第二防护板通过T形滑块在第一防护框上的第一防护板内滑动,带动第二防护框在第一防护框外进行滑动,从而拓展了工作台的活动空间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扶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工作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座;2、桅柱式升降臂;3、工作台;31、第一防护框;32、第二防护框;33、第一防护板;34、第二防护板;35、滑槽;36、T形滑块;37、防撞球;38、终止柱;4、扶梯;41、支撑踏板;42、第一连杆;43、第二连杆;44、L形连接片;45、梯形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加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文本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对本技术公开的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连接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知识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着重参照附图1-4,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有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端固定有桅柱式升降臂2,所述桅柱式升降臂2的一侧固定有工作台3,所述工作台3一侧壳体的底端设有扶梯4,所述扶梯4包括有多个支撑踏板41,多个所述支撑踏板41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踏板41两侧表面的上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42,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杆42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42远离对应所述支撑踏板41的一侧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43,靠近所述工作台3的所述支撑踏板41顶端表面固定有两个L形连接片44,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固定于所述工作台3的壳体上,靠近所述底座1的所述支撑踏板41底端表面固定有梯形支撑板45,所述梯形支撑板45的底端表面固定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表面。请参照附图2,所述第一防护框31底端表面的四个顶角均固定有防撞球3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防护框31和防撞球37的配合,使得第一防护框31在垂直升降到与底座1相接触时,通过防撞球37的橡胶材质对第一防护框31所受到的冲击进行吸收,从而延长第一防护框31的使用寿命。请着重参照附图2,所述第一防护框31和所述第二防护框32的顶角均为圆角。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防护框31和第二防护框32的顶角均为圆角,从而减小第一防护框31和第二防护框32的锐利感,防止第一防护框31和第二防护框32的顶角划伤工作人员。请再次参照附图2和附图4,所述工作台3包括有第一防护框31和第二防护框32,所述第一防护框31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框32内,且所述第一防护框31底端两侧对称固定有第一防护板33,两个所述第一防护板33靠近所述第一防护框31的一侧表面均开设有滑槽35,每个所述滑槽35均通过模具与对应所述第一防护板33一体成型,所述第二防护框32的底端两侧均固定有第二防护板34,每个所述第二防护板34靠近对应所述第一防护板33的一侧表面均固定有T形滑块36,每个所述T形滑块36均与对应所述滑槽35滑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防护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有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固定有桅柱式升降臂(2),所述桅柱式升降臂(2)的一侧固定有工作台(3),所述工作台(3)一侧壳体的底端设有扶梯(4),所述扶梯(4)包括有多个支撑踏板(41),多个所述支撑踏板(41)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踏板(41)两侧表面的上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42),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杆(42)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42)远离对应所述支撑踏板(41)的一侧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43);靠近所述工作台(3)的所述支撑踏板(41)顶端表面固定有两个L形连接片(44),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固定于所述工作台(3)的壳体上,靠近所述底座(1)的所述支撑踏板(41)底端表面固定有梯形支撑板(45),所述梯形支撑板(45)的底端表面固定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包括有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固定有桅柱式升降臂(2),所述桅柱式升降臂(2)的一侧固定有工作台(3),所述工作台(3)一侧壳体的底端设有扶梯(4),所述扶梯(4)包括有多个支撑踏板(41),多个所述支撑踏板(41)由上至下平行设置,且每个所述支撑踏板(41)两侧表面的上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42),同一侧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杆(42)对称设置,且每个所述第一连杆(42)远离对应所述支撑踏板(41)的一侧均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杆(43);靠近所述工作台(3)的所述支撑踏板(41)顶端表面固定有两个L形连接片(44),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对称设置,且两个所述L形连接片(44)固定于所述工作台(3)的壳体上,靠近所述底座(1)的所述支撑踏板(41)底端表面固定有梯形支撑板(45),所述梯形支撑板(45)的底端表面固定于所述底座(1)的顶端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扶梯的桅柱式高空作业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3)包括有第一防护框(31)和第二防护框(32),所述第一防护框(31)位于所述第二防护框(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伟,徐春华,邹彩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伟利浦液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