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能减震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三维隔震或隔振支座。
技术介绍
传统的抗震结构不断地增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但与此同时也间接地增大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不经济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建筑工程中,隔震支座的运用,可以既经济又有效地减弱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损害。目前运用于建筑的隔震支座一种为水平隔震支座,一种为竖向隔震支座,相对而言,真正具有更强隔震性能和制造可行性的三维隔震支座还需要提升。而且在高烈度地区,对于大跨度结构而言,仅仅考虑水平隔震或竖向隔震不足以抵抗复杂的地震条件。因此,研发一种兼具较强的水平隔震和竖向隔震性能,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自复位性能和耗能能力的三维隔震/振支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包括:第一钢筒、第二钢筒、第三钢筒、第四钢筒和铅芯橡胶支座;所述第一钢筒顶端开口且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筒(1)、第二钢筒(2)、第三钢筒(3)、第四钢筒(4)和铅芯橡胶支座(5);/n所述第一钢筒(1)顶端开口且底端封闭;所述第一钢筒(1)的底端通过多个下锚杆(6)与下部基础连接;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下方固定有水平的下挡板(11),且所述下挡板(11)开设有第一通孔(111);/n所述第二钢筒(2)顶沿固定有顶板(21)且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钢筒(2)位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上方,且外侧壁通过减震层(7)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顶板(21)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顶沿具有竖直方向的间隙;所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筒(1)、第二钢筒(2)、第三钢筒(3)、第四钢筒(4)和铅芯橡胶支座(5);
所述第一钢筒(1)顶端开口且底端封闭;所述第一钢筒(1)的底端通过多个下锚杆(6)与下部基础连接;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下方固定有水平的下挡板(11),且所述下挡板(11)开设有第一通孔(111);
所述第二钢筒(2)顶沿固定有顶板(21)且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第二钢筒(2)位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上方,且外侧壁通过减震层(7)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顶板(21)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顶沿具有竖直方向的间隙;所述第二钢筒(2)的底壁和所述下挡板(11)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一碟型弹簧组(8);
所述第三钢筒(3)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筒(1)内底壁固定,并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2),且顶沿固定有上挡板(31);所述上挡板(31)和第二钢筒(2)的内底壁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二碟型弹簧组(9);
所述第四钢筒(4)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且套设在所述第三钢筒(3)外部;所述第四钢筒(4)的顶沿与所述第二钢筒(2)的外底壁固定连接,底部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钢筒(3)穿过的第三通孔(41);
所述铅芯橡胶支座(5)包括两块水平对应布置的连接钢板(51),以及夹设在其间的铅芯(52)、天然橡胶(53)和钢片(54),并通过多根抗拉索(55)拉紧固定;下方的所述连接钢板(51)与所述顶板(21)固定连接,上方的所述连接钢板(51)通过上锚杆或螺栓与上部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铅芯橡胶支座(5)中:所述天然橡胶(53)和钢片(54)叠层夹紧在两块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