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770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包括四个钢筒;第一钢筒通过下锚杆与下部基础连接,内部下方固定有下挡板,且下挡板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钢筒顶沿固定有顶板且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顶板通过上锚杆与上部结构连接;第二钢筒通过减震层与第一钢筒连接;第二钢筒和下挡板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一碟型弹簧组;第三钢筒底端与第一钢筒内底壁固定,并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且顶沿固定有上挡板;上挡板和第二钢筒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二碟型弹簧组;第四钢筒穿过第一通孔且套设在第三钢筒外部;第四钢筒的顶沿与第二钢筒的外底壁固定连接,底部开设用于第三钢筒穿过的第三通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各种用于隔震/振的结构中,起到良好的隔震/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消能减震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竖向隔震或隔振支座。
技术介绍
传统的抗震结构不断地增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但与此同时也间接地增大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一种不经济的抗震设计方法。在建筑工程中,隔震支座的运用,可以既经济又有效地减弱地震对于建筑结构的损伤。目前运用于建筑的隔震支座以水平隔震支座为主,但竖向隔震也应予以考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在地震动分量中除水平分量之外,还有竖向振动分量;二、规范上明确规定高烈度地区的水平长悬臂构件、大跨度结构以及结构上部楼层外挑部分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三、若结构内部因设备运转而引起振动,则需要考虑竖向隔震。但是现在已有的竖向隔震支座性能有待提升,且支座的构造形式,制造难度以及耐久性都存在不足。因此,研发一种具有极强的减震和隔震性能,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自复位性能和耗能能力的竖向隔震或隔振支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筒(1)、第二钢筒(2)、第三钢筒(3)和第四钢筒(4);/n所述第一钢筒(1)顶端开口且底端封闭;所述第一钢筒(1)的底端通过多个下锚杆(5)与下部基础连接;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下方固定有水平的下挡板(11),且所述下挡板(11)开设有第一通孔(111);/n所述第二钢筒(2)顶沿固定有顶板(21)且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顶板(21)顶面通过多个上锚杆(6)与上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筒(2)位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上方,且外侧壁通过减震层(7)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顶板(21)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顶沿具有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筒(1)、第二钢筒(2)、第三钢筒(3)和第四钢筒(4);
所述第一钢筒(1)顶端开口且底端封闭;所述第一钢筒(1)的底端通过多个下锚杆(5)与下部基础连接;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下方固定有水平的下挡板(11),且所述下挡板(11)开设有第一通孔(111);
所述第二钢筒(2)顶沿固定有顶板(21)且底端开设有第二通孔(22),所述顶板(21)顶面通过多个上锚杆(6)与上部结构连接;所述第二钢筒(2)位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部上方,且外侧壁通过减震层(7)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内侧壁连接;所述顶板(21)与所述第一钢筒(1)的顶沿具有竖直方向的间隙;所述第二钢筒(2)的底壁和所述下挡板(11)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一碟型弹簧组(8);
所述第三钢筒(3)底端与所述第一钢筒(1)内底壁固定,并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22),且顶沿固定有上挡板(31);所述上挡板(31)和第二钢筒(2)的内底壁之间连接有多组第二碟型弹簧组(9);
所述第四钢筒(4)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11)且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三钢筒(3)外部;所述第四钢筒(4)的顶沿与所述第二钢筒(2)的外底壁固定连接,底部开设有用于所述第三钢筒(3)穿过的第三通孔(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竖向隔震/振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筒(1)为圆柱体或长方体;所述第二钢筒(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陈铭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