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管道维修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头板、尾板及至少两个中间板,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拼接成圆筒结构,所述头板的尾端与所述尾板的头端重叠,所述头板的头端与所述中间板的尾端拼接,所述尾板的尾端与所述中间板的头端拼接,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头端与尾端拼接;所述头板、尾板重叠处设置有涨紧部,所述头板、尾板与所述中间板拼接处分别设置有拼接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拼接处设置有所述拼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需要截流的井下作业导流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管道维修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大型污水处理工程中,污水管道井长期的使用损坏后需要对污水井进行维修,因污水井中流动有污水,不方便维修工人进行维修,常用的维修方式为将上游污水井管道进行封堵,在将维修井的污水排出进行维修,这种维修方式会影响污水厂的污水输送。现有的不停运状态下的封堵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气囊水下封堵法:其施工特点是速度快,拆除方便,但其仅适用于管道中上游没有来水,水位在封堵后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且建议临时封堵不超过5小时的情况下采用。2.砌墙水下封堵:其施工特点是可靠性高,对于井下人员作业有保证,是长期封堵的优选,且管道上游可以有来水,但是其施工周期比气囊封堵时间长,需要12小时凝固期,拆除时需要蛙人水下破碎。然而需要维修的水井存在上游有来水也需要维修的情况,且井下管道要比进口直径大很多,常规管道不能下放至井下管道中,因此,亟需一种可以对污水井管道进行导流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截流的井下作业导流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包括头板、尾板及至少两个中间板,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拼接成圆筒结构,所述头板的尾端与所述尾板的头端重叠,所述头板的头端与所述中间板的尾端拼接,所述尾板的尾端与所述中间板的头端拼接,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头端与尾端拼接;所述头板、尾板重叠处设置有涨紧部,所述头板、尾板与所述中间板拼接处分别设置有拼接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拼接处设置有所述拼接部。优选的,所述涨紧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尾端外侧的固定块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尾板头端外侧的顶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匹配设置有丝杠,所述丝杠一端与所述顶块接触设置。优选的,所述拼接部包括外固定板和内固定板,所述外固定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所述中间板的头端外侧;所述内固定板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所述中间板的头端内侧,所述外固定板、内固定板位于同一同心圆平面。优选的,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的厚度为10mm,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的宽度为60cm,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的长度为1.6-2m。优选的,所述外固定板与内固定板之间预留间隙,所述外固定板与内固定板之间的间隙为12mm。优选的,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为两段式结构,两段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分别通过焊接方式组成一体。优选的,所述尾板的尾端内壁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中间板尾端内壁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与所述内固定板相匹配。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勘探井下管道的尺寸,按照井下管道的直径周长,制作所述头板、尾板和若干个中间板,单个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的宽度小于井口的直径;步骤二,将所述拼接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头板、所述中间板的头端,将所述涨紧部固定在所述头板尾端外侧和所述尾板头端外侧;步骤三,选取步骤二中任意一个所述中间板,通过潜水方式将所述中间板放入井下管道底部;步骤四,选取步骤二中任意一个所述中间板,与步骤三中的所述中间板进行拼接;步骤五,重复步骤四,直至步骤二中所有所述中间板拼接完成,选取步骤二中所述头板或所述尾板与拼接完成的所述中间板进行拼接,使所述头板、尾板和若干个所述中间板共同组成圆筒结构;步骤六,调整步骤二中的涨紧部,使步骤五中组成的圆筒结构向外涨紧与井下管道紧密结合,完成井下管道的导流。优选的,所述头板、尾板、中间板由轻型材料制成,所述轻型材料优选为铝合金。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圆筒结构拆分成头板、尾板、及多个中间板,使单个零部件的尺寸减小,从而可以穿过井口运送至井下维修室中,再从维修室取出在井下管道内进行拼装,通过拼装部实现各板之间的拼接,通过涨紧部可以保证圆筒结构与井下管道之间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不停流的对井下管道污水的导流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中间板与拼接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头板与拼接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二中间板纵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二中间板与拼接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二尾板与拼接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头板,101为固定块,2为尾板,201为顶块,202为第一凹槽,3为中间板,301为第二凹槽,4为外固定板,5为内固定板,6为井口,7为维修室,8为井下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照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包括头板1、尾板2及至少两个中间板3,头板1、尾板2、中间板3拼接成圆筒结构,头板1的尾端与尾板2的头端重叠,头板1的头端与中间板3的尾端拼接,尾板2的尾端与中间板3的头端拼接,相邻两个中间板3头端与尾端拼接;头板1、尾板2重叠处设置有涨紧部,头板1、尾板2与中间板3拼接处分别设置有拼接部,相邻两个中间板3拼接处设置有拼接部。中间板3的数量为六个,通过将圆筒结构拆分成头板1、尾板2及多个中间板3,使单个零部件的尺寸减小,从而可以穿过井口运送至井下维修室7中,再从维修室7取出在井下管道8内进行拼装,通过拼装部实现各板之间的拼接,通过涨紧部可以保证圆筒结构与井下管道8之间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不停流的对井下管道污水的导流作业。进一步优化方案,涨紧部包括固定设置在头板1尾端外侧的固定块101和固定设置在尾板2头端外侧的顶块201,固定块101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匹配设置有丝杠,丝杠一端与顶块201接触设置。通过转动丝杠,丝杠一端顶住顶块201,从而带动尾板2远离头板1,实现涨紧功能。进一步优化方案,拼接部包括外固定板4和内固定板5,外固定板4分别固定设置在头板1、中间板3的头端外侧;内固定板5分别固定设置在头板1、中间板3的头端内侧,外固定板4、内固定板5位于同一同心圆平面。通过外固定板4和内固定板5的配合设置实现头板1、尾板2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包括头板(1)、尾板(2)及至少两个中间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板(1)、尾板(2)、中间板(3)拼接成圆筒结构,所述头板(1)的尾端与所述尾板(2)的头端重叠,所述头板(1)的头端与所述中间板(3)的尾端拼接,所述尾板(2)的尾端与所述中间板(3)的头端拼接,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3)头端与尾端拼接;所述头板(1)、尾板(2)重叠处设置有涨紧部,所述头板(1)、尾板(2)与所述中间板(3)拼接处分别设置有拼接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3)拼接处设置有所述拼接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包括头板(1)、尾板(2)及至少两个中间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板(1)、尾板(2)、中间板(3)拼接成圆筒结构,所述头板(1)的尾端与所述尾板(2)的头端重叠,所述头板(1)的头端与所述中间板(3)的尾端拼接,所述尾板(2)的尾端与所述中间板(3)的头端拼接,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3)头端与尾端拼接;所述头板(1)、尾板(2)重叠处设置有涨紧部,所述头板(1)、尾板(2)与所述中间板(3)拼接处分别设置有拼接部,相邻两个所述中间板(3)拼接处设置有所述拼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涨紧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1)尾端外侧的固定块(101)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尾板(2)头端外侧的顶块(201),所述固定块(101)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匹配设置有丝杠,所述丝杠一端与所述顶块(201)接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部包括外固定板(4)和内固定板(5),所述外固定板(4)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1)、所述中间板(3)的头端外侧;所述内固定板(5)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头板(1)、所述中间板(3)的头端内侧,所述外固定板(4)、内固定板(5)位于同一同心圆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板(1)、尾板(2)、中间板(3)的厚度为10mm,所述头板(1)、尾板(2)、中间板(3)的宽度为60cm,所述头板(1)、尾板(2)、中间板(3)的长度为1.6-2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组装式井下导流作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固定板(4)与内固定板(5)之间预留间隙,所述外固定板(4)与内固定板(5)之间的间隙为12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虎,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大地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