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3857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包括污水井以及设置于污水井内的行洪排水口和截污排水口,且截污排水口在污水井内的垂直高度低于行洪排水口,所述行洪排水口连通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鸭嘴阀,所述截污排水口与无动力截流阀的进水管连通,且无动力截流阀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所述无动力截流阀是由鼓状的罐体、固定设置于罐体侧壁且与罐体内腔连通的进水管以及设置于罐体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气管组件和排水管构成,且进水管与罐体相切。该系统,设备简单,无需外设驱动力,通过无动力截流阀限流避免大量雨污混合水流入污水处理管网对处理厂造成冲击,整体结构紧凑,故障率低,实用性强,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管网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用于将旱流污水和初期雨水截至污水管道普遍采用的中国工程建设标CECS91:97《合流制系统污水截流井设计规范》的截留技术,在截留系统中,截流井既要使截留的污水进入截污系统,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又要保证在大雨时不让超过街流量的雨水进入截污系统,以防止下游截污管道的实际流量超过设计流量,避免发生污水反冒以及给污水处理厂带来冲击。目前使用的截污、防倒灌系统,大都采用电力启动,故人工维护工作量大,设备定期需更换元器件,整体投资较高,故障率较高,整体设备不够紧凑,所以需要进行更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投入使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包括污水井以及设置于污水井内的行洪排水口和截污排水口,且截污排水口在污水井内的垂直高度低于行洪排水口,所述行洪排水口连通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鸭嘴阀,所述截污排水口与无动力截流阀的进水管连通,且无动力截流阀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所述无动力截流阀是由鼓状的罐体、固定设置于罐体侧壁且与罐体内腔连通的进水管以及设置于罐体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气管组件和排水管构成,且进水管与罐体相切。优选的,所述截污排水口与无动力截流阀的连接管之间设置有拦污井室,所述拦污井室内与截污排水口连通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有拦污格栅。优选的,所述拦污格栅是由环状支架以及由环状支架撑开开口的网兜构成,所述网兜是由尼龙绳编制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通过在污水井中设置行洪排水口和截污排水口配合鸭嘴阀和无动力截流阀,在保证了在污水井中污水低水位时通过截污排水口排污,在污水高水位时,通过行洪排水口泄洪,并且通过应用该无动力截流阀,同时对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行截流,避免大量雨水进入到处理厂的污水管网中,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整体设备紧凑,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无需外设动力输入,节约资源,故障率低,并且经久耐用,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行洪排水口和截污排水口在污水井内的布设示意图。图中:1、污水井;2、行洪排水口;3、截污排水口;4、鸭嘴阀;5、无动力截流阀;51、罐体;52、进水管;53、进气管;54、排水管;6、拦污井室;7、拦污格栅;71、环状支架;72、网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图1-2所示的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包括污水井以及设置于污水井1内的行洪排水口2和截污排水口3,且截污排水口3在污水井1内的垂直高度低于行洪排水口2,所述行洪排水口2连通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鸭嘴阀4,所述截污排水口3与无动力截流阀5的进水管52连通,且无动力截流阀5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旱季时,在污水井1进水量较小时,污水井1内水位较低,此时通过污水经过截污排水口3和无动力截流阀5排入污水处理管网进行污水处理;雨季时,当污水井1进水量较小时,污水井1内水位迅速增高,此时污水水位漫过行洪排水口2,此时污水向鸭嘴阀4输送,鸭嘴阀4在水压挤压下开启向外排水,进行泄洪,并且在污水井1内部水位低于行洪排水口2后,鸭嘴阀4关闭,放置河水向污水井1倒灌,此时污水井1内的污水持续通过截污排水口3向无动力截流阀5内输送,通过无动力截流阀5对污水排泄流量进行截流,避免大量雨水进入到处理厂的污水管网中,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所述无动力截流阀5是由鼓状的罐体51、固定设置于罐体51侧壁且与罐体51内腔连通的进水管52以及设置于罐体51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气管53组件和排水管54构成,且进水管52与罐体51相切。在污水经过此无动力雨污截流井,利用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将随着雨量的增加,污水井1内水位就越高,利用水位的增加,即污水势能的增加,由于进水管52与罐体51相切,污水在通过进水管52进入鼓状的罐体51后,污水沿着罐体51内壁旋流,势能随即转换成动能,即污水流速增大,而当污水沿着罐体51内壁旋流时,罐体51中部的内腔产生负压,外部空气则通过进气管53进入到罐体51内形成空气柱,而随之水位的上升,污水势能向动能的转化量也更大,则罐体51内部旋流水的流速也不断增大,当罐体51内壁上旋流污水的速度的变大时中部负压也随即增强,产生空气柱就越大,空气柱变大从而阻止流量的增加,从而实现随着上游水位雨量增大,水位升高而通过截流井后排出的污水量保持稳定。所述截污排水口3与无动力截流阀5的连接管之间设置有拦污井室6,所述拦污井室6内与截污排水口3连通的开口处固定设置有拦污格栅7。通过拦污格栅7对进入无动力截流阀5的污水内的杂物进行拦截,避免其杂物无动力截流阀5堵塞的情况。所述拦污格栅7是由环状支架71以及由环状支架71撑开开口的网兜72构成,所述网兜72是由尼龙绳编制制成。成本低廉,便于制造,通过网兜72对经过污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和容置,方便对其进行回收,避免杂物在污水井1内积累。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包括污水井(1)以及设置于污水井(1)内的行洪排水口(2)和截污排水口(3),且截污排水口(3)在污水井(1)内的垂直高度低于行洪排水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洪排水口(2)连通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鸭嘴阀(4),所述截污排水口(3)与无动力截流阀(5)的进水管(52)连通,且无动力截流阀(5)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n所述无动力截流阀(5)是由鼓状的罐体(51)、固定设置于罐体(51)侧壁且与罐体(51)内腔连通的进水管(52)以及设置于罐体(51)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进气管(53)和排水管(54)构成,且进水管(52)与罐体(51)相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动力截污、防倒灌系统,包括污水井(1)以及设置于污水井(1)内的行洪排水口(2)和截污排水口(3),且截污排水口(3)在污水井(1)内的垂直高度低于行洪排水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洪排水口(2)连通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鸭嘴阀(4),所述截污排水口(3)与无动力截流阀(5)的进水管(52)连通,且无动力截流阀(5)的出水口通过接管与污水处理管网连通;
所述无动力截流阀(5)是由鼓状的罐体(51)、固定设置于罐体(51)侧壁且与罐体(51)内腔连通的进水管(52)以及设置于罐体(51)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凡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霖高科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