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6339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

技术介绍
当前,OLED显示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领域获得应用,进一步还将向电视等大尺寸应用领域扩展,但是,和实际的产品应用要求相比,OLED器件的发光效率和使用寿命等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对OLED发光器件提高性能的研究包括: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等。为了实现OLED器件的性能的不断提升,不但需要从OLED器件结构和制作工艺的创新,更需要OLED光电功能材料不断研究和创新,创制出更高性能的OLED功能材料。应用于OLED器件的OLED光电功能材料从用途上可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电荷注入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进一步,还可将电荷注入传输材料分为电子注入传输材料、电子阻挡材料、空穴注入传输材料和空穴阻挡材料,还可以将发光材料分为主体发光材料和掺杂材料。为了制作高性能的OLED发光器件,要求各种有机功能材料具备良好的光电性能,譬如,作为电荷传输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高玻璃化转化温度等,作为发光层的主体材料具有良好双极性,适当的HOMO/LUMO能阶等。构成OLED器件的OLED光电功能材料膜层至少包括两层以上结构,产业上应用的OLED器件结构则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多种膜层,也就是说应用于OLED器件的光电功能材料至少包括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等,材料类型和搭配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另外,对于不同结构的OLED器件搭配而言,所使用的光电功能材料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结构器件中的性能表现也可能完全迥异。因此,针对当前OLED器件的产业应用要求以及OLED器件的不同功能膜层,器件的光电特性需求,必须选择更适合、性能更高的OLED功能材料或材料组合,才能实现器件的高效率、长寿命和低电压的综合特性。就当前的OLED显示照明产业的实际需求而言,目前OLED材料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落后于面板制造企业的要求,作为材料企业开发更高性能的有机功能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化合物含有杂蒽酮及咔唑衍生物结构,具有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和分子热稳定性,合适的HOMO能级,通过器件结构优化,可有效提升OLED器件的光电性能以及OLED器件的寿命。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通式(1)中,X表示为-O-、-S-、-C(Ra)(Rb)-或-N(Rc)-,Z表示为氮原子、碳原子或C(Rd);通式(1)中,L1表示通式(2)或通式(3)所示结构,L2-L4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亚杂芳基;通式(2)和通式(3)中星号所示位置表示可连接位点;通式(3)中,X1表示为-O-、-S-或-C(R11)(R12)-;Ra、Rb、Rc、R11、R12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Rd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卤素、氰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R1表示为通式(4)或通式(5)所示结构,R2-R4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氰基、氘、卤素原子、C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通式(2)、通式(3)和通式(4)中,R5-R13表示为氢原子、氰基、氘、卤素原子、C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通式(4)和通式(5)中,R14、R15表示为通式(6)或通式(7)所示结构;通式(6)中,X2表示为-O-、-N(Re)-或-C(Rf)(Rg)-;Re、Rf、Rg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通式(4)和通式(5)中星号所示位置表示可连接位点;通式(6)通过并环方式与通式(4)、通式(5)连接;通式(7)通过单键与通式(4)、通式(5)连接;L5、L6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亚杂芳基;Ar1-Ar3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上述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氰基、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6-30芳基、C2-30的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杂芳基和亚杂芳基中杂原子任选自氧原子、硫原子或氮原子。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2-L4各自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甲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N苯基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萘啶基中的一种;Ra-Rd和R2-R1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氟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戊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甲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氮杂咔唑基中的一种;所述L5、L6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萘啶基中的一种;所述Ar1-Ar3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甲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氮杂咔唑基中的一种;“取代或未取代的”上述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叔丁基、戊基、苯基、萘基、萘啶基、二联苯基、三联苯基、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咔唑基或吡啶基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化合物的具体结构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4 CN 20191039849501.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的结构如通式(1)所示:



通式(1)中,X表示为-O-、-S-、-C(Ra)(Rb)-或-N(Rc)-,Z表示为氮原子、碳原子或C(Rd);
通式(1)中,L1表示通式(2)或通式(3)所示结构,L2-L4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亚杂芳基;
通式(2)和通式(3)中星号所示位置表示可连接位点;
通式(3)中,X1表示为-O-、-S-或-C(R11)(R12)-;
Ra、Rb、Rc、R11、R12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Rd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卤素、氰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R1表示为通式(4)或通式(5)所示结构,R2-R4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氰基、氘、卤素原子、C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通式(2)、通式(3)和通式(4)中,R5-R10、R1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氢原子、氰基、氘、卤素原子、C1-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通式(4)和通式(5)中,R14、R15分别独立地表示为通式(6)或通式(7)所示结构;



通式(6)中,X2表示为-O-、-N(Re)-或-C(Rf)(Rg)-;
Re、Rf、Rg分别独立地表示为C1-1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的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通式(4)和通式(5)中星号所示位置表示可连接位点;
通式(6)通过并环方式与通式(4)、通式(5)连接;
通式(7)通过单键与通式(4)、通式(5)连接;
L5、L6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亚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亚杂芳基;
Ar1-Ar3分别独立地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C6-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30的杂芳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上述基团的取代基任选自氰基、卤素、C1-20烷基、C2-20烯基、C6-30芳基、C2-30的杂芳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杂芳基和亚杂芳基中杂原子任选自氧原子、硫原子或氮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杂蒽酮为核心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L2-L4各自独立地表示为单键、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二甲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咔唑基、取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殷梦轩李崇张兆超谢丹丹吴秀芹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三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