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按摩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包括第一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部的中轴、设置于所述中轴两侧的斜架、设置于所述斜架上的按摩装置和设置于所述斜架底部的支撑装置;所述中轴安装在第一底座上;所述中轴上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斜架在连接柱上转轴连接;采用筋膜球安装在保持架上;保持架可以跟随斜架旋转,保证了设备可以根据按摩进行旋转,在按摩时尽量减少对脊柱骨骼的损伤;采用拉杆带动保持架可以调节筋膜球的高低,保证了可以对身体多个部位进行按摩,支撑装置可以在斜架旋转时进行支撑;摩擦板可以在斜架旋转时增加斜架的摩擦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
本技术涉及按摩器材
,尤其涉及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
技术介绍
随着全民健身、大众健身的推广,市民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愿意走向户外并进行相应的室外活动健身。常用的腰背按摩放松户外健身器材有坐式腰背按摩器户外公园老年运动器械、腰背按摩器立式室外健身器材社区广场小区公园路径。普通的腰背部健身器材,不能更好的适应大众健身的需求。不同的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都会有不同的身体素质表现,同一个健身器材不能满足多数人群的需求;而且现有的按摩器材不可以随时调节,在进行按摩时需要根据器材调整姿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采用筋膜球安装在保持架上;保持架可以跟随斜架旋转,保证了设备可以根据按摩进行旋转,在按摩时尽量减少对脊柱骨骼的损伤;采用拉杆带动保持架可以调节筋膜球的高低,保证了可以对身体多个部位进行按摩,支撑装置可以在斜架旋转时进行支撑;摩擦板可以在斜架旋转时增加斜架的摩擦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上部的中轴、设置于所述中轴两侧的斜架、设置于所述斜架上的按摩装置和设置于所述斜架底部的支撑装置;所述中轴安装在第一底座上;所述中轴上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斜架在连接柱上转轴连接;所述按摩装置包括保持架和拉杆;所述斜架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滑槽;相邻的所述两个滑槽之间设置有通槽;所述保持架内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连杆在滑槽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在斜架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中心设置有圆槽;所述拉杆在圆槽内滑动配合;所述圆槽一侧在固定板上设置有方形槽;所述拉杆底端设置有拨杆;所述拨杆贯穿方形槽;所述拉杆另一端设置有手提杆;所述手提杆在滑槽和通槽内滑动配合;所述手提杆上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手提杆螺纹连接;所述螺杆一端设置有卡块;所述手提杆上设置有贯穿槽;所述卡块在贯穿槽内滑动配合;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二底座、弹簧、第一摩擦板、第二摩擦板和套筒;所述第二摩擦板与斜架底部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摩擦板上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摩擦板设置在凹槽内;所述套筒安装在第一摩擦板下端面;所述弹簧设置在套筒内一端安装在第一摩擦板下端面;所述弹簧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底座上;所述套筒与第二底座滑动配合。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中轴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连接柱;两个所述连接柱上分别设置了按摩装置和支撑装置。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中轴一侧的连接柱与中轴的角度为45°;所述中轴另一侧的连接柱与中轴的角度为60°。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柱底部设置有圆盘;所述圆盘在斜架内部与斜架旋转配合。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上分别设置有扣盖。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保持架上圆周设置有筋膜球;所述筋膜球上设置有凸起;所述斜架上设置有多层保持架;每个所述保持架上的连杆对应设置在每个滑槽中;所述方形槽与连杆平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筋膜球安装在保持架上,此结构有利的保证了在人们的身体在按摩时筋膜球根据脊柱骨骼旋转;2、通过斜架安装在支撑装置上,第一摩擦板与第二摩擦板产生摩擦,此结构有利的保证了在按摩时由于摩擦力的原因,斜架不会轻易旋转;3、通过拨杆带动保持架升降,此结构有利的保证了可以按摩身体的多个位置。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总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按摩装置示意图。图3为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保持架部分示意图。图4为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支撑装置分解示意图。图中:1、第一底座;2、中轴;3、斜架;4、按摩装置;5、支撑装置;6、连接柱;7、保持架;8、拉杆;9、滑槽;10、通槽;11、连杆;12、固定板;13、圆槽;14、方形槽;15、拨杆;16、手提杆;17、螺杆;18、卡块;19、贯穿槽;20、第二底座;21、弹簧;22、第一摩擦板;23、第二摩擦板;24、套筒;25、凹槽;26、圆盘;27、扣盖;28、筋膜球。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底座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上部的中轴2、设置于所述中轴2两侧的斜架3、设置于所述斜架3上的按摩装置4和设置于所述斜架3底部的支撑装置5;所述中轴安装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中轴2上设置有连接柱6;所述斜架3在连接柱6上转轴连接;所述按摩装置4包括保持架7和拉杆8;所述斜架3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滑槽9;相邻的所述两个滑槽9之间设置有通槽10;所述保持架7内设置有连杆11;所述连杆11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连杆11在滑槽9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在斜架3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中心设置有圆槽13;所述拉杆8在圆槽13内滑动配合;所述圆槽13一侧在固定板12上设置有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底端设置有拨杆15;所述拨杆15贯穿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另一端设置有手提杆16;所述手提杆16在滑槽9和通槽10内滑动配合;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螺杆17;所述螺杆17与手提杆16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7一端设置有卡块18;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贯穿槽19;所述卡块18在贯穿槽19内滑动配合;所述支撑装置5包括第二底座20、弹簧21、第一摩擦板22、第二摩擦板23和套筒24;所述第二摩擦板23与斜架3底部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摩擦板22上端面设置有凹槽25;所述第二摩擦板23设置在凹槽25内;所述套筒24安装在第一摩擦板22下端面;所述弹簧21设置在套筒24内一端安装在第一摩擦板22下端面;所述弹簧21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底座20上;所述套筒24与第二底座20滑动配合;所述中轴2两侧设置分别设置连接柱6;两个所述连接柱6上分别设置了按摩装置4和支撑装置5;所述中轴2一侧的连接柱6与中轴2的角度为45°;所述中轴2另一侧的连接柱6与中轴2的角度为60°;所述连接柱6底部设置有圆盘26;所述圆盘26在斜架3内部与斜架3旋转配合;所述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0上分别设置有扣盖27;所述保持架7上圆周设置有筋膜球28;所述筋膜球28上设置有凸起;所述斜架3上设置有多层保持架7;每个所述保持架7上的连杆11对应设置在每个滑槽9中;所述方形槽14与连杆11平行。使用时,根据图1至图4所示,首先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0通过膨胀螺丝安装在地面上,方便安装;扣盖27的作用是防止人们在运动或者走路时不小心碰到膨胀螺丝;在需要按摩时首先根据人的身高和体型等因素选择左侧按摩装置4和右侧按摩装置4左侧连接柱6与中轴2的角度为45°,适合较高的人群使用,而右侧连接柱6与中轴2的角度为60°,适合身材低的人使用,首先调节保持架7的高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座(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上部的中轴(2)、设置于所述中轴(2)两侧的斜架(3)、设置于所述斜架(3)上的按摩装置(4)和设置于所述斜架(3)底部的支撑装置(5);所述中轴安装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中轴(2)上设置有连接柱(6);所述斜架(3)在连接柱(6)上转轴连接;所述按摩装置(4)包括保持架(7)和拉杆(8);所述斜架(3)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滑槽(9);相邻的所述两个滑槽(9)之间设置有通槽(10);所述保持架(7)内设置有连杆(11);所述连杆(11)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连杆(11)在滑槽(9)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在斜架(3)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中心设置有圆槽(13);所述拉杆(8)在圆槽(13)内滑动配合;所述圆槽(13)一侧在固定板(12)上设置有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底端设置有拨杆(15);所述拨杆(15)贯穿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另一端设置有手提杆(16);所述手提杆(16)在滑槽(9)和通槽(10)内滑动配合;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螺杆(17);所述螺杆(17)与手提杆(16)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7)一端设置有卡块(18);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贯穿槽(19);所述卡块(18)在贯穿槽(19)内滑动配合;/n所述支撑装置(5)包括第二底座(20)、弹簧(21)、第一摩擦板(22)、第二摩擦板(23)和套筒(24);所述第二摩擦板(23)与斜架(3)底部转轴连接;所述第一摩擦板(22)上端面设置有凹槽(25);所述第二摩擦板(23)设置在凹槽(25)内;所述套筒(24)安装在第一摩擦板(22)下端面;所述弹簧(21)设置在套筒(24)内一端安装在第一摩擦板(22)下端面;所述弹簧(21)另一端安装在第二底座(20)上;所述套筒(24)与第二底座(20)滑动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腰背及下肢按摩器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底座(1)、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座(1)上部的中轴(2)、设置于所述中轴(2)两侧的斜架(3)、设置于所述斜架(3)上的按摩装置(4)和设置于所述斜架(3)底部的支撑装置(5);所述中轴安装在第一底座(1)上;所述中轴(2)上设置有连接柱(6);所述斜架(3)在连接柱(6)上转轴连接;所述按摩装置(4)包括保持架(7)和拉杆(8);所述斜架(3)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滑槽(9);相邻的所述两个滑槽(9)之间设置有通槽(10);所述保持架(7)内设置有连杆(11);所述连杆(11)另一端设置有固定板(12);所述连杆(11)在滑槽(9)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在斜架(3)内滑动配合;所述固定板(12)中心设置有圆槽(13);所述拉杆(8)在圆槽(13)内滑动配合;所述圆槽(13)一侧在固定板(12)上设置有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底端设置有拨杆(15);所述拨杆(15)贯穿方形槽(14);所述拉杆(8)另一端设置有手提杆(16);所述手提杆(16)在滑槽(9)和通槽(10)内滑动配合;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螺杆(17);所述螺杆(17)与手提杆(16)螺纹连接;所述螺杆(17)一端设置有卡块(18);所述手提杆(16)上设置有贯穿槽(19);所述卡块(18)在贯穿槽(19)内滑动配合;
所述支撑装置(5)包括第二底座(20)、弹簧(21)、第一摩擦板(22)、第二摩擦板(23)和套筒(24);所述第二摩擦板(23)与斜架(3)底部转轴连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悦,董梦悦,苟波,
申请(专利权)人:吴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