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该支撑件包括一本体;相互鸠尾配合的一第一连接部及一第二连接部,其分别形成于该本体的上侧及下侧;及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该导引结构包括导引孔及缓冲槽,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支撑件可依序植入个体的骨体内或骨体间进行组合,改善现有单一巨尺寸植入物造成周围神经伤害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植入个体骨体的支撑件及组合、导模板推入件和夯棒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及支撑件组合,以及与该支撑件对应的导模板推入件及夯棒,特别为一种可在骨体内或骨体间进行组合的支撑件及包含其的支撑件组合、与该支撑件对应的导模板推入件及夯棒。
技术介绍
现今已迈入老年化社会,众多老人易患有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可能发生骨折,甚至是脊椎压迫性骨折(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虽然大多数患者的脊椎压迫性骨折会于数个月内愈合,然而,在恢复期间内,患者常因持续性腰背疼痛、神经压迫进而影响生活,导致活动不便、卧病在床,甚至产生褥疮、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此外,部分罹患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患者会发生骨折不愈合而持续长久疼痛,进而导致脊椎整体稳固性不足与驼背变形,促使相邻脊椎节也发生骨牌效应式脊椎压迫性骨折。倘若病人罹患椎间盘退化性疾病(degenerativediscdisease)、椎间盘突出(herniationofintervertebraldisc)、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椎弓解离(spondylolysis)、神经管狭窄(spinalcanalstenosis)、假性关节病(pseudoarthrosis)等相关疾病,会造成背痛、坐骨神经痛(sciatica)、神经性跛行(claudication)与脚无力。关于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治疗,开放性后侧脊椎固定与骨融合手术是采用脊椎螺钉固定脊椎以作为支撑;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则使用骨穿刺针器具,在X光影像导引下,将骨水泥经由小伤口穿过椎茎突灌入骨折的脊椎体内,借以填充塌陷的脊椎体,以达到止痛效果;然而,此方法无法矫正变形的椎体。另一种所谓微创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alloonKyphoplasty),则利用一可扩张的球体来恢复椎体的高度,随后移出球体,再填充骨水泥于因球体扩张所制造的空腔内,借此矫正部分的脊椎体崩塌变形;然而,此方法无法有效矫正变形的椎体,且须使用骨水泥。此外尚有利用千斤顶(jack)、三脚架(tripod)等机械原理,设计成精密医疗器材,植入于脊椎体内支撑骨折;然而,此方法的机械构造复杂、支撑效果有限,且仍必须搭配骨水泥辅助填充。此外,于脊椎体内置入植入物是目前一种治疗脊椎压迫性骨折的方法,然而,当所需的植入物尺寸太大时,在植入过程时易撑破椎茎、而损伤害周围神经;但若植入物尺寸不足,植入后撑开效果有限、相对于椎体过小,无法完全支撑坍塌椎体。另一方面,对于个体骨体间的治疗,目前较多是采用椎体间融合术(intervertebralfusion)搭配后路脊椎固定术(posteriorspinalinstrumentation)进行骨体之间的治疗,可更加强其刚性固定效果(rigidfixation)。关于椎体间融合术的切入途径(approach)有:前路(ALIF,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外侧/斜外侧(LLIF/OLIF,lateral/obliquelumbarinterbodyfusion)、后外路或经椎间孔(PLIF/TLIF,posterolateral/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前述的前路途径是此领域的金标准,可植入最大尺寸支撑物,然而,需从腹腔进入,伤口大、可能损伤肠道、腹主动脉、输尿管、或并发疝气与逆行性射精(retrogradeejaculation),对于骨科、神经外科医师而言,技术门坎难度高;外侧/斜外侧可降低前路的缺点,然需使用特殊器械;后外路或经椎间孔途径,临床上最普遍使用,然而,入口因脊髓与脊神经阻挡而狭窄(limitedwindow),故难以使用足够尺寸的支撑物。此外,于脊椎体间置入植入物是目前一种增加椎体间融合的方法,然而,当所需的植入物尺寸太大时,在植入过程时易损伤周围神经、血管、其他重要生理组织;但若植入物尺寸不足与上下椎体接触面积过小,可能使压力过于集中造成其他衍生问题。以个体骨体内植入物的技术而言,现有开放性后侧脊椎固定与骨融合手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为避免螺钉松脱,需加大伤口、使用更多螺钉固定更多节脊椎,然而长节脊椎固定手术,其时间长、流血多,更易让年老病人产生多重并发症,例如背部僵硬、心肺功能衰竭、感染等。而微创经皮穿刺椎体扩张成形术所用的骨水泥则可能外泄至脊椎体外;若往血管处严重渗漏,可能导致动脉栓塞、脉栓塞、脑中风;若往脊髓或神经根严重渗漏,骨水泥硬化时产生的高热,将导致周围神经严重损伤及神经压迫。此外,骨水泥因其骨兼容性差、硬度过高,长时间在椎体内当填充物,会产生骨溶蚀、骨折不愈合、邻近脊椎节骨折等情况。以个体骨体间植入物的技术而言,现有的椎体间融合器为椎间笼(intervertebralcage),粗分为单一结构型与复合结构型。常见的单一结构型的外观有盘型、直子弹型(straightbullet-shaped)、香蕉型(banana-shaped)等,虽设计结构简易,惟操作时需搭配复杂工具,才能避免植入时损伤到神经血管,因此,临床应用常无法使用足够尺寸,致使其与上下椎体接触面积不足,可能压力集中造成椎间笼沈陷(subsidence)于椎体内、或滑脱挤出(extrusion)、与无法促成椎体间融合而形成假关节(psedoarthrosis)。复合结构型椎间笼包括了结合螺钉型、与扩张结构型,结合螺钉型虽可增加固定效果,然亦增加手术困难度,且仅能应用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扩张结构型椎间笼有内外(medial-lateral)扩张型、上下(caudal-cranial)扩张型,虽可增加接触面积与固定效果,惟具有相当复杂的机械构造,如:更多的关节(articulations)与应力集中点(pointsofstressconcentration),因此,不止限制了其内填塞移植骨的数量(theamountofbonegraftpackaged),亦增加长期疲劳破坏(fatiguefailure)与椎体间假关节的可能。更进一步而言,对于植入物尚须排除复杂的机械组合,以避免植入物因长时间在体内而产生的疲劳、解离、失效等状况,且植入物较佳需具备良好骨兼容性,甚至可促进骨折愈合,需排除甚少或不可应用于人体内的材料物质。因此,目前对于骨折治疗,医疗人员及科研人员面临许多需难题尚待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其包括:一本体,其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一第一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上侧,呈鸠尾状;一第二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下侧,该第二连接部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及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连接部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以连接。于一较佳实施例,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该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可使该支撑件滑入后不易解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本体,其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n一第一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上侧,呈鸠尾状;/n一第二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下侧,该第二连接部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及/n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n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连接部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以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植入个体骨体内或骨体间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具有一上侧及相对该上侧的一下侧;
一第一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上侧,呈鸠尾状;
一第二连接部,其形成于该本体的该下侧,该第二连接部对应该第一连接部;及
一导引结构,其形成于该本体的一侧,以供外部的一导模板推入件对应接合该导引结构;
其中,该支撑件的该第一连接部可供另一支撑件的第二连接部相互鸠尾配合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为一鸠尾凸块,该第二连接部为一鸠尾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定位部,该第二连接部前侧进一步包括与该第一定位部对应的一第二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为一定位凸点,该第二定位部为一定位凹槽,其可使该支撑件相互定位扣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前侧具U型沟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引结构包括若干个导引孔及/或缓冲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引孔与该缓冲槽结构为渐进式偏角度、偏位置、形状差异或大小差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为一或若干个镂空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镂空结构的孔洞内可填充补骨材料或骨水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骨体为脊椎。
10.一种导模板推入件,其为用于将权利要求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瑞洋,
申请(专利权)人:谢瑞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