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634458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该方法基于BPR函数构建路段动态车道分配模型,为了体现实时动态转换,将全天24个小时划分为若干阶段,获取各个阶段的交通量和行驶阻抗,并将它们的乘积在时间上作积分,最终选择每个阶段中最小延误的车道组合作为最优方案。其中的交叉口动态车道分配模型是基于HCM2000延误模型来构建,以交叉口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函数,通过对不同流量状态下的不同车道组合的车均延误进行分析,寻找最优车道组合,并通过算例分析和MATLAB计算对模型进行验证。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可有效分配道路资源,降低行车延误。

A real-time dynamic lane assignment method in intelligent vehicle road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时可变车道分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布局的不断变迁,逐渐形成了工作单位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居住地集中在城市外围的格局,这种格局导致潮汐交通流的产生,表现为双向道路交通流不均衡,路面拥堵等现象。交叉口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瓶颈,固定不变的车道功能划分方案难以适应交通流转向不均衡特性,具体表现为某导向车道资源冗余,而另一导向车道排队严重,车道资源利用率低下。当前可变车道多采用定时定路段的控制技术,面对实时交通情况无法及时调整车道疏散车流;现有的车道划分技术判断依据不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转换缺乏安全控制,存在运行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该方法通过导向车流状况与车均延误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实时交通导向流量快速识别使得车辆延误最小的车道组合方法,引入延误优化差值、时间间隔约束、车道数目条件进行安全控制,对可变车道进行实时动态调控,提高道路资源时空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在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采集各种基础交通数据,将得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判断是否满足可变车道开启条件;/n步骤(2):构建路段车道分配模型,将确定的车道组合输入路段车道分配模型,根据实时交通量计算出不同车道组合的车均延误,选择延误最小的车道组合作为最优车道组合方案;/n步骤(3):为避免频繁换道引发安全事故,设置延误优化差值、间隔时间、车道数目约束条件进行安全控制;/n步骤(4):将最优车道组合方案通过可变信息板或车内导航传达给驾驶员,提前进行变道引流。/n步骤(5):基于HCM2000建立交叉口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采集各种基础交通数据,将得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判断是否满足可变车道开启条件;
步骤(2):构建路段车道分配模型,将确定的车道组合输入路段车道分配模型,根据实时交通量计算出不同车道组合的车均延误,选择延误最小的车道组合作为最优车道组合方案;
步骤(3):为避免频繁换道引发安全事故,设置延误优化差值、间隔时间、车道数目约束条件进行安全控制;
步骤(4):将最优车道组合方案通过可变信息板或车内导航传达给驾驶员,提前进行变道引流。
步骤(5):基于HCM2000建立交叉口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以延误最小构建目标函数,设置饱和度、最小绿灯时间、信号周期时长等条件进行约束控制;
步骤(6):在MATLAB环境下分析单方向车流改变和直行左转流量均改变的延误状况;
步骤(7):根据步骤(6)所得结果为实时导向流量状况下选择最优车道组合提供依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路段车道分配模型采用BPR函数构建,假设上行车道方向为r,下行车道方向为r';每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为c,路段双向各n条车道,则单向路段通行能力为nc;将i作为可转换方向车道数,当出现上下行车道调整时,上下行的车道通行能力将会增加或减少±i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路协同环境下实时可变车道动态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为避免频繁换道,步骤(3)中的安全控制约束条件包括:
(3.1)延误优化差值ΔM;
P(ik)-P(ik+1)>ΔM(6)
式中:P(ik)——表示重交通流方向在k阶段实行的车道方案中车辆的平均延误,单位是s;
P(ik+1)——表示重交通流方向在k+1阶段实行的车道方案中车辆的平均延误,单位是s。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丽娜周桂良曹惠敏李文权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