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频标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4356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4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射频标签及射频标签管理系统,包括:天线本体和射频处理模块;天线本体包括阻抗匹配网络部和辐射体部;阻抗匹配网络部包括:第一分部、重叠部和第二分部;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分别设置在重叠部相邻的两侧;阻抗匹配网络部与射频处理模块的第一端口组和第二端口组导通,沿阻抗匹配网络部的周围设置的辐射体部与阻抗匹配网络部导通。本申请中,第一阻抗匹配子部和第二阻抗匹配子部共用一个重叠部,降低了射频标签的尺寸,且第一阻抗匹配子部和第二阻抗匹配子部共用一个辐射体部,射频标签在两个端口组同时工作时,辐射体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产生两个端口叠加的电流分量,保证了射频标签的全向性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射频标签
本申请涉及射频识别
,特别是涉及一种射频标签。
技术介绍
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通信技术。RFID标签作为RFI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极大的影响整个RFID系统的性能。全向性RFID标签是指该标签可以在空间360度的范围内都很好的被读写器所识别,目前,常采用的全向性RFID标签包括以下两种:1、如图1所示的RFID标签,该RFID标签在偶极子天线的基础上,通过在两个振子1的末端进行弯折以改变振子的电流流向,并将阻抗匹配网络2设置在两个振子1之间,实现全向设计,其采用单端口RFID芯片。2、如图2所示的RFID标签,该标签采用双端口RFID芯片,结合两套极化方向相差90度的偶极子天线3,实现全向设计,其中,该标签使用了交叉并联的阻抗匹配网络2进行阻抗匹配设计。但是,目前方案中,方案一的标签在不同方向上性能偏差较大,导致其全向性较差,如,方案一的标签在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标签包括:/n天线本体和射频处理模块;所述天线本体包括阻抗匹配网络部和辐射体部;/n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包括:第一分部、重叠部和第二分部,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端口组和第二端口组;/n所述第一分部连接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分部连接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邻;/n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重叠部构成第一阻抗匹配子部,所述第二分部和所述重叠部构成第二阻抗匹配子部,所述第一阻抗匹配子部与所述第一端口组导通,所述第二阻抗匹配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口组导通;/n所述辐射体部沿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的周围设置,且所述辐射体部与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导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标签包括:
天线本体和射频处理模块;所述天线本体包括阻抗匹配网络部和辐射体部;
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包括:第一分部、重叠部和第二分部,所述射频处理模块包括第一端口组和第二端口组;
所述第一分部连接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分部连接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邻;
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重叠部构成第一阻抗匹配子部,所述第二分部和所述重叠部构成第二阻抗匹配子部,所述第一阻抗匹配子部与所述第一端口组导通,所述第二阻抗匹配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口组导通;
所述辐射体部沿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的周围设置,且所述辐射体部与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重叠部以位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侧的侧边为对称轴,互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分部和所述重叠部以位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侧的侧边为对称轴,互为对称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处理模块设置在所述重叠部的第一侧的侧边与第二侧的侧边相交的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部包括:辐射部主体,以及分别与所述辐射部主体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
所述辐射部主体沿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的周围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分部导通,所述第二连接部同时与所述第一分部和所述重叠部导通,所述第三连接部同时与所述重叠部和所述第二分部导通,所述第四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分部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部主体包括:沿所述第一分部的周围设置的第一辐射子部、沿所述重叠部的周围设置的第二辐射子部、沿所述第二分部的周围设置的第三辐射子部;
所述第一辐射子部和所述第二辐射子部以位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一侧的侧边为对称轴,互为对称结构;
所述第二辐射子部和所述第三辐射子部以位于所述重叠部的第二侧的侧边为对称轴,互为对称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部主体包括:与所述第三辐射子部连接的第四辐射子部;
所述第四辐射子部与所述第一辐射子部之间形成第一缝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体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四辐射子部远离所述第三辐射子部的一端的阻抗调节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辐射子部靠近所述第四辐射子部的一端;
所述阻抗调节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缝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还包括:第三分部,所述第三分部与所述第二分部连接;
所述第四辐射子部沿所述第三分部的周围设置;
所述阻抗调节部与所述第三分部之间形成第二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抗调节部包括第一调节子部和第二调节子部;
所述第二调节子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调节子部的宽度;所述第一调节子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辐射子部远离所述第三辐射子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子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调节子部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分部中设置有与对应所述第二调节子部的凹槽,所述第二调节子部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缝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射频标签设置于金属载体上时,所述第三分部与所述第二分部构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部分或全部区域与所述金属载体连接,且所述第二缝隙暴露设置在所述金属载体之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射频标签,所述第一端口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的两个相对侧面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端口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射频处理模块的另两个相对侧面的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
所述阻抗匹配网络部包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的第一导通传输线、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连接的第二导通传输线、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的第三导通传输线、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连接的第四导通传输线、第一连接传输线、第二连接传输线和第三连接传输线;
所述第一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线连接;
所述第二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三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线连接;
所述第三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导通传输线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线连接;
所述第一导通传输线和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线构成所述第一分部,所述第二导通传输线、所述第二连接传输线和所述第三导通传输线构成所述重叠部;所述第四导通传输线和所述第三连接传输线构成所述第二分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传输线的宽度与第三连接传输线的宽度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射频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磊
申请(专利权)人:菜鸟智能物流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开曼群岛;KY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