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4293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39
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分为六部分,上位机部分、发射板部分、选通板、采集板部分、发射电极、接收电极板,将所有电极连接到选通板对应的位置,再将发射电极连接到发射板上,再将选通板引出,八路选通信号连接到采集板;并且将采集板的GND和选通板的GND连接,发射板发射极一端和采集板的N共地,发射板可由采集板供VCC5电压启动电路,由外接主电源提供给发射板电压,主电源电压大、小可调;该模型解决了施工的安全性问题,节省了建筑工程的成本,减小了施工难度。利用模型模拟现场施工,使得探测结果更加准确,能适应实际施工现场不同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层建筑深坑基工程技术,电磁探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
技术介绍
建筑物的高度越高,对地基的要求就越高,深基坑支护技术作为解决高层建筑地基问题的手段,技术难度也不断加大。地基坑越深意味着地基越牢固,但随着地基坑深度的增加,施工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地基不牢的情况,进而威胁整个高层建筑。因此,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为高层建筑地基工序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整个高层建筑项目的关键性技术。传统电极电法探测装置可以利用剖面模式,测量单一,探测方式复杂,需要不断移动装置,修改探测参数等,本实验模型,可以将装置参数固定,整体移动,不需要修改参数,直接对阵列电极下方的渗漏位置进行探测,数据量比较充足,测量准确度较高。早期的实验仪器高密度电法仪,利用四极测深针对地下未知区域电阻率进行探测,电极数量较少探测范围小,每次探测都要重置操作,相对复杂,本模型推广到实际中可以一次探测上千平方米的范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设置可移动发射电极使得对渗漏位置更准确探测,弥补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上位机部分,由上位机软件负责发射采集信号,并接收采集板采集到的信号;第二部分为发射板部分,采集板给发射板提供5v启动电源,再由外部主电源提供发射电压,工作时发射板接收到采集板提供的信号并产生正、负相间且占空比为1:1的直流方波电压信号;第三部分为选通板,每次按照规律选择导通八个接收电极并将该八路接收信号向采集板传输;第四部分为采集板部分,采用STM32设计的8路采集板构成,负责接收来自选通板的八路电压信号,采集阈值在-2.5v到+2.5v,接收信号的位置有八对N、P极;第五部分为发射电极,包括正极和负极,正极采用线状发射,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探测坑基围护渗漏的物理模型,其特征在于: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上位机部分,由上位机软件负责发射采集信号,并接收采集板采集到的信号;第二部分为发射板部分,采集板给发射板提供5v启动电源,再由外部主电源提供发射电压,工作时发射板接收到采集板提供的信号并产生正、负相间且占空比为1:1的直流方波电压信号;第三部分为选通板,每次按照规律选择导通八个接收电极并将该八路接收信号向采集板传输;第四部分为采集板部分,采用STM32设计的8路采集板构成,负责接收来自选通板的八路电压信号,采集阈值在-2.5v到+2.5v,接收信号的位置有八对N、P极;第五部分为发射电极,包括正极和负极,正极采用线状发射,负极即参考电极在模型上、下、右三侧的导线;第六部分为接收电极板,大小为8*8的64个接收电极阵列,并在电极板四周放置通电导线,电极之间间距为6cm的阵列;将所有电极连接到选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国钱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