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40723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衬套疲劳耐久试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包括固定座、衬套夹持块、径向加载组件、轴向加载组件和扭转加载组件;固定座用于固定待测衬套的轴向两端;衬套夹持块用于夹持待测衬套的外圈;径向加载组件通过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径向力,轴向加载组件通过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轴向力,扭转加载组件通过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扭转力。通过设置固定座固定衬套的轴向两端,并且用衬套夹持块夹持衬套的外圈,对衬套起到固定的作用以方便对其施加力或力矩的作用,并且由于衬套夹持块夹持在衬套的外圈,衬套夹持块受到不同的力或力矩直接作用在衬套的外圈上,更符合实际工况,使得试验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衬套疲劳耐久试验
,特别是涉及一种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对于乘用车的驾驶舒适性及平顺性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衬套是悬架系统中重要的减震零部件,可以减少对车身的冲击,保证操纵稳定性及悬架的运动学特性。因此对其刚度和耐久可靠性的考核具有实际意义。衬套的结构复杂性及其在运动过程中受力的多变性使得对衬套在不同温度环境条件下的多角度考核存在技术开发的必要。衬套试验领域技术现状:(1)目前开发的常见技术方案多为单轴或者双轴试验方案,经过分析可知,类似于扭力梁衬套,后纵臂衬套等衬套在绝大多数车况中会受到轴向、径向及扭转三个方向的力或力矩的影响,单双轴技术方案对于这一类衬套的考核存在很大局限性。(2)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对衬套进行多轴疲劳耐久试验的装置,但其开发和生产成本较高或者有的技术方案试验出来的结果与实际相比会有较大的误差。例如,现有的一种衬套外圈固定在扭转加载装置,内圈固定在径向加载装置,外圈的扭转加载和内圈的径向加载互相影响大,并且其径向作用是通过穿过衬套孔的加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衬套夹持块、径向加载组件、轴向加载组件和扭转加载组件;/n所述固定座用于固定待测衬套的轴向两端;所述衬套夹持块用于夹持待测衬套的外圈;/n所述径向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径向力,所述轴向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轴向力,所述扭转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扭转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衬套夹持块、径向加载组件、轴向加载组件和扭转加载组件;
所述固定座用于固定待测衬套的轴向两端;所述衬套夹持块用于夹持待测衬套的外圈;
所述径向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径向力,所述轴向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轴向力,所述扭转加载组件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扭转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加载组件包括第一施力件和加载分叉臂,所述加载分叉臂包括第一叉臂、第二叉臂和连接臂,所述第一叉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叉臂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连接臂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叉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衬套夹持块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叉臂的第二端与所述衬套夹持块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施力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施力件用于驱动所述加载叉臂沿待测衬套的轴向移动以通过所述衬套夹持块向待测衬套加载轴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加载组件还包括轴向加载杆、三角转换臂和转换支架,所述三角转换臂的第一角与所述转换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轴向加载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三角转换臂的第二角转动连接,所述轴向加载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施力件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三角转换臂的第三角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施力件驱动所述三角转换臂在所述转换支架上转动以驱动所述连接臂沿待测衬套的轴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加载组件还包括第一直线导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第一端与所述轴向加载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施力件的输出端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疲劳耐久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加载组件包括第二施力件和径向加载杆,所述径向加载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衬套夹持块转动连接,所述径向加载杆的第二端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高峰刘鑫梁焕彬樊愿华梁天开吴博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