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400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包括蒸发式冷凝器、冷媒泵、双工况制冷机、蓄冰装置、乙二醇泵、板式换热器以及冷冻水泵,其中,所述双工况制冷机、所述乙二醇泵以及所述蓄冰装置连接构成蓄冰回路,所述双工况制冷机、所述乙二醇泵、所述蓄冰装置以及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形成融冰供冷回路,所述蒸发式冷凝器、所述冷媒泵以及所述双工况制冷机连接构成冷却回路,还包括集水器和分水器,所述集水器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冷冻水泵与所述分水器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温度更低、效率更高、安全可靠、更节电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冰蓄冷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量在不断的上升,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时段会出现电力供应不足,而用电量低峰时又会出现电力供应过剩的现象。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峰平谷电价差的客观情况,因而为了节约电力资源,目前通过在晚上用电低峰时通过蓄冰装置来制冷,而在白天通过该蓄冰装置内蓄存的冰来制冷的方法,可以移峰填谷,错开用电高峰期,从而不仅为国家降低了电网的用电压力,也为用户节省了电费。目前,冷蓄冰空调系统是在电网低谷时段蓄冰储存冷量,在电网高峰时段融冰供冷的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具有降低运行费用、移峰填谷、节能减排、部分负荷性能优越、减少系统配电容量等特点。同时,现有的冰蓄冷系统采用开式冷却塔,存在冷却水温度降不到位、双工况主机制冰效率低、耗电量过高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混凝土蓄冰槽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漏水的现象,施工现场安装繁琐且施工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效率更高、更节电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包括蓄冰装置、蒸发式冷凝器、冷媒泵、双工况制冷机、乙二醇泵、板式换热器、冷冻水泵和四个电动蝶阀,所述四个电动蝶阀分别记为第一电动蝶阀Vi1、第二电动蝶阀Vi2、第三电动蝶阀Vi3和第四电动蝶阀Vi4;所述蓄冰装置包括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所述双工况制冷机包括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进水口、出水口、乙二醇进口和乙二醇出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连接有集水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冷冻水泵后连接至分水器;所述蒸发式冷凝器包括氟利昂进口和氟利昂出口;所述蓄冰装置的出液总管的出口连接有管路A1,所述管路A1分为B1和B2两路,B1路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B2路连接至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进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乙二醇出口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所述乙二醇泵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一进口,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一出口连接至所述蓄冰装置的进液总管;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二出口连接至所述蒸发式冷凝器的氟利昂进口,所述蒸发式冷凝器的氟利昂出口经过所述冷媒泵后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二进口;自所述乙二醇泵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和所述蓄冰装置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形成了蓄冰回路;自所述乙二醇泵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所述蓄冰装置和板式换热器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形成了融冰供冷回路;自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二出口经过所述蒸发式冷凝器和冷媒泵后返回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的第二进口,形成了冷却回路;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设置在所述管路A1上,自所述蓄冰装置的进液总管的上游至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的出口并联有旁路A2,所述第二电动蝶阀Vi2设置在所述旁路A2上;所述第三电动蝶阀Vi3设置在B2路上,所述第四电动蝶阀Vi4在B1路上。进一步讲,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中,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管路上连接有旁路A3,所述旁路A3上设有乙二醇补液箱,所述乙二醇补液箱的出口连接至一补液泵,所述补液泵的出口通过旁路A3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的进口。所述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还包括空气扰动装置,所述空气扰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外部的空气泵,所述空气泵连接有进气管路和出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贯穿所述保温盖板与设置在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底部的输气总管相连通,所述输气总管通过输气支管与设置在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底部的多个PVC管道相连通,所述PVC管道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管路贯穿所述保温盖板且位于所述防水保温槽体的上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述防水保温槽体的结构形式有下述两种情形之一:一是,防水保温槽体所述包括外层、中间层以及内层,所述外层由金属板构成,中间层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所述内层由镀锌钢板构成。所述保温盖板由镀锌钢板和包覆在所述镀锌钢板上表面的第一保温层构成,所述第一保温层采用聚氨酯发泡保温板。二是,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包括混凝土安装槽,所述混凝土安装槽的槽体底部和四周的槽体侧壁均设置有复合层,所述复合层包括依次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安装槽内表面上的水泥砂浆保护层、防水涂料层、聚氨酯保温层、水泥砂浆找平层和聚脲防水层;在槽体底部的复合层上表面还铺设有细石混凝土垫层;所述保温盖板是80-150mm厚的聚氨酯保温层;将蓄冰装置中的盘管组件吊装进混凝土安装槽后,在防水保温槽体的顶部施工保温盖板以及在所述保温盖板上进行混凝土施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式高效蓄冰系统,其包括蒸发式冷凝器、冷媒泵、双工况制冷机、蓄冰装置、乙二醇泵、板式换热器以及冷冻水泵,其中,所述双工况制冷机、所述乙二醇泵以及所述蓄冰装置连接构成蓄冰回路,所述双工况制冷机、所述乙二醇泵、所述蓄冰装置以及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形成融冰供冷回路,所述蒸发式冷凝器、所述冷媒泵以及所述双工况制冷机连接构成冷却回路,还包括集水器和分水器,所述集水器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冷冻水泵与所述分水器相连接;通过上述设计,也即设置有空气扰动装置,其包括空气泵,所述空气泵位于所述防水保温槽体的外部,且所述空气泵连接有进气管路,所述进气管路贯穿所述保温盖板与设置在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底部的输气总管相连通,所述输气总管通过输气支管与设置在所述防水保温槽体底部的PVC管道相连通,所述PVC管道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出气孔,还包括出气管路,所述出气管路的一端贯穿所述保温盖板且位于所述防水保温槽体的上部,且所述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空气泵相连通;通过上述设计,即通过设置的空气扰动装置,经进气管路向防水保温槽体内吹入空气,来扰动防水保温槽体内的水,增强防水保温槽体内水的对流换热效率,保证整个防水保温槽体内水温均匀,继而提高蓄冰设备的换热效率,使得融冰塑速率增大且出水温度更低;另外还可减少温度梯度差异,促进制冰和融冰;另外,本专利技术安装方便,通过整体运输至安装的位置连管即可完成安装,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且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不存在漏水的现象;由于系统中采用蒸发式冷凝器,代替了传统的开式冷却塔,进一步降低了冷凝水的温度,因此上述双工况制冷机内部不设置冷凝器,冷凝水温度的降低提高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蒸发冷凝高效蓄冷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电量消耗、进一步降低了运行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提供的蓄冰装置实施例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蓄冰装置与空气扰动装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蓄冰装置内部输气总管与PVC管道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的主视图;图6为图6所示板式换热器的左视图;图7为图6所示板式换热器的右视图;图8为图6所示板式换热器的俯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的蒸发式冷凝器的主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冰装置(700)、蒸发式冷凝器(600)、冷媒泵(302)、双工况制冷机(303)、乙二醇泵(304)、板式换热器(500)、冷冻水泵(305)和四个电动蝶阀,所述四个电动蝶阀分别记为第一电动蝶阀Vi1、第二电动蝶阀Vi2、第三电动蝶阀Vi3和第四电动蝶阀Vi4;/n所述蓄冰装置(700)包括进液总管(117)和出液总管(118);/n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包括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n所述板式换热器(500)包括进水口(511)、出水口(512)、乙二醇进口(513)和乙二醇出口(514),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进水口(511)连接有集水器(306),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出水口(512)通过所述冷冻水泵(305)后连接至分水器(307);/n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包括氟利昂进口(601)和氟利昂出口(602);/n所述蓄冰装置(700)的出液总管(118)的出口连接有管路A1,所述管路A1分为B1和B2两路,B1路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B2路连接至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乙二醇进口(513),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乙二醇出口(514)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n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一进口,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一出口连接至所述蓄冰装置(700)的进液总管(117);/n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出口连接至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的氟利昂进口(601),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的氟利昂出口(602)经过所述冷媒泵(302)后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进口;/n自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和所述蓄冰装置(700)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形成了蓄冰回路;/n自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所述蓄冰装置(700)和板式换热器(500)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形成了融冰供冷回路;/n自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出口经过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和冷媒泵(302)后返回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进口,形成了冷却回路;/n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设置在所述管路A1上,自所述蓄冰装置(700)的进液总管(117)的上游至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的出口并联有旁路A2,所述第二电动蝶阀Vi2设置在所述旁路A2上;所述第三电动蝶阀Vi3设置在B2路上,所述第四电动蝶阀Vi4在B1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冰装置(700)、蒸发式冷凝器(600)、冷媒泵(302)、双工况制冷机(303)、乙二醇泵(304)、板式换热器(500)、冷冻水泵(305)和四个电动蝶阀,所述四个电动蝶阀分别记为第一电动蝶阀Vi1、第二电动蝶阀Vi2、第三电动蝶阀Vi3和第四电动蝶阀Vi4;
所述蓄冰装置(700)包括进液总管(117)和出液总管(118);
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包括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板式换热器(500)包括进水口(511)、出水口(512)、乙二醇进口(513)和乙二醇出口(514),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进水口(511)连接有集水器(306),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出水口(512)通过所述冷冻水泵(305)后连接至分水器(307);
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包括氟利昂进口(601)和氟利昂出口(602);
所述蓄冰装置(700)的出液总管(118)的出口连接有管路A1,所述管路A1分为B1和B2两路,B1路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B2路连接至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乙二醇进口(513),所述板式换热器(500)的乙二醇出口(514)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
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一进口,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一出口连接至所述蓄冰装置(700)的进液总管(117);
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出口连接至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的氟利昂进口(601),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的氟利昂出口(602)经过所述冷媒泵(302)后连接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进口;
自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和所述蓄冰装置(700)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形成了蓄冰回路;
自所述乙二醇泵(304)的出口依次经过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所述蓄冰装置(700)和板式换热器(500)后返回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形成了融冰供冷回路;
自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出口经过所述蒸发式冷凝器(600)和冷媒泵(302)后返回至所述双工况制冷机(303)的第二进口,形成了冷却回路;
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设置在所述管路A1上,自所述蓄冰装置(700)的进液总管(117)的上游至所述第一电动蝶阀Vi1的出口并联有旁路A2,所述第二电动蝶阀Vi2设置在所述旁路A2上;所述第三电动蝶阀Vi3设置在B2路上,所述第四电动蝶阀Vi4在B1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管路上连接有旁路A3,所述旁路A3上设有乙二醇补液箱(309),所述乙二醇补液箱(309)的出口连接至一补液泵(310),所述补液泵(310)的出口通过旁路A3连接至所述乙二醇泵(304)的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装置(700)包括蓄冰槽,所述蓄冰槽包括设置在防水保温槽体(100)上端的保温盖板(200),所述防水保温槽体(100)内设置固定在固定支架上盘管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发冷凝高效冰蓄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保温槽体(100)包括外层(101)、中间层(102)以及内层(103),所述外层(101)由金属板构成,中间层(102)由聚氨酯发泡保温板构成,所述内层(103)由镀锌钢板构成。所述保温盖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军张欢王天宇李承春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