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及回流燃烧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399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及回流燃烧室,包括间隔排布的弯管内壁和弯管外壁,弯管外壁设于弯管内壁的外侧并使弯管外壁和弯管内壁之间形成有中间空腔,弯管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冲击孔,弯管外壁的第一侧的壁体上开设有贯穿弯管外壁以用于使弯管外壁的外侧与中间空腔连通的气膜孔,流入中间空腔内的一部分冷气流从气膜孔流出并在弯管外壁的导流作用以及弯管外壁外侧的高温燃气流冲击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贴附于弯管外壁的外壁面流动,以在弯管外壁的外表面形成冷气保护膜;同时,流入中间空腔内的另一部分冷气流沿中间空腔向弯管外壁的第二侧的弯管出口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不易烧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及回流燃烧室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气涡轮发动机
,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的回流燃烧室。
技术介绍
中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转速非常高,为了避免转子动力学问题,要求压气机和涡轮必须紧凑布置以缩短轴距,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组织高效的燃烧,环形回流燃烧室在中小型燃气涡轮发动机中被广泛采用。小弯管作为回流燃烧室上的特有结构,是回流燃烧室中的一个重要的承温组件,与火焰筒内环及内机匣共同构成燃烧室的内二股通道,与大弯管构成燃烧室出口燃气通道,其主要作用是将火焰筒内的高温燃气折转约180°后平缓引入燃气涡轮导向器。小弯管工作时承受着极高的热应力以及较高的气动力,目前,先进燃烧室出口的燃气平均温度高达1700K,而目前普遍采用的高温合金最高工作温度在1300K左右,回流燃烧室中的温度已远远超过了材料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度。目前,小弯管包含单层壁结构形式和双层壁结构形式两种。现有的单层壁小弯管与火焰筒内环为一体的整体式结构,其中,单层壁小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n包括间隔排布的弯管内壁(21)和弯管外壁(22),所述弯管外壁(22)设于所述弯管内壁(21)的外侧并使所述弯管外壁(22)和所述弯管内壁(21)之间形成有中间空腔(23),/n所述弯管内壁(21)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弯管内壁(21)以与所述中间空腔(23)连通的第一冲击孔(211),以使流入回流燃烧室(30)的内二股通道内的冷气流流入所述中间空腔(23)内,/n所述弯管外壁(22)的第一侧的壁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弯管外壁(22)以用于使所述弯管外壁(22)的外侧与所述中间空腔(23)连通的气膜孔(221),/n流入所述中间空腔(23)内的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间隔排布的弯管内壁(21)和弯管外壁(22),所述弯管外壁(22)设于所述弯管内壁(21)的外侧并使所述弯管外壁(22)和所述弯管内壁(21)之间形成有中间空腔(23),
所述弯管内壁(21)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弯管内壁(21)以与所述中间空腔(23)连通的第一冲击孔(211),以使流入回流燃烧室(30)的内二股通道内的冷气流流入所述中间空腔(23)内,
所述弯管外壁(22)的第一侧的壁体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弯管外壁(22)以用于使所述弯管外壁(22)的外侧与所述中间空腔(23)连通的气膜孔(221),
流入所述中间空腔(23)内的一部分冷气流从所述气膜孔(221)流出并在所述弯管外壁(22)的导流作用以及所述弯管外壁(22)外侧的高温燃气流冲击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贴附于所述弯管外壁(22)的外壁面流动,以在所述弯管外壁(22)的外表面形成冷气保护膜;同时,流入所述中间空腔(23)内的另一部分冷气流沿所述中间空腔(23)向所述弯管外壁(22)的第二侧的弯管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管外壁(22)的第一侧与所述弯管内壁(21)的第一侧通过支承环(24)固定连接,所述气膜孔(221)靠近所述支承环(24)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管外壁(22)的第二侧的内壁面与所述弯管内壁(21)的第二侧的外壁面之间设有连接环(25),所述连接环(25)上设有沿所述中间空腔(23)的弯曲方向贯穿所述连接环(25)的冷却孔(25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管内壁(21)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弯管内壁(21)的第二冲击孔(212),所述第二冲击孔(212)处于所述连接环(25)远离所述气膜孔(22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回流燃烧室的双层壁小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冲击孔(211)处于所述连接环(25)远离所述第二冲击孔(212)的一侧,所述第一冲击孔(21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弯管内壁(21)的外壁面的法线重合布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小瑶张德宝李彩云赵鸿华涂波成丁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