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产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335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8:44
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制造的振动产生装置。通过如下振动产生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壳体;振动体;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连接的弹性部件;以及使所述振动体振动的驱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壳体连接部;支承所述振动体的振动体支承部;以及将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振动体支承部连接的弹簧部,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振动体支承部是同一面,所述弹簧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连接部以及所述振动体支承部大致垂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振动产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振动产生装置。
技术介绍
在移动电话、游戏机等便携式的电子设备中,有为了通过振动向利用者通知电话的来电或赋予与游戏的展开相应的触感而搭载有振动产生装置的电子设备。例如,作为这样的振动产生装置,公开了在将金属板材向不同的方向折弯而形成的碟形弹簧上搭载磁体而使该磁体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77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那样的振动产生装置中,由于将金属板材向不同的方向多次折弯而形成,因此存在需要多个模具、多个冲压工序等,制造不容易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容易制造的振动产生装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观点,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具有:壳体;振动体;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连接的弹性部件;以及使所述振动体振动的驱动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具有: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壳体连接部;支承所述振动体的振动体支承部;以及将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振动体支承部连接的弹簧部,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振动体支承部是同一面,所述弹簧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连接部以及所述振动体支承部大致垂直。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所公开的振动产生装置,不需要多个模具、多个冲压工序等,制造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壳体的俯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线圈及托架的立体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线圈及托架与振动体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线圈及托架与振动体的主视图。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弹性部件的说明图。图11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中产生的磁场的说明图。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主视图。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说明图(1)。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说明图(2)。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变形例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说明图。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剖视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用于实施的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相同的部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将X1-X2方向、Y1-Y2方向、Z1-Z2方向设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将包含X1-X2方向及Y1-Y2方向的面记载为XY面,将包含Y1-Y2方向及Z1-Z2方向的面记载为YZ面,将包含Z1-Z2方向及X1-X2方向的面记载为ZX面。〔第二实施方式〕基于图1以及图2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分解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具有盖体10、上侧磁轭20、线圈30、托架40、磁铁50、下侧磁轭60、弹性部件70、壳体80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0、托架40、弹性部件70、壳体80由非磁性的不锈钢形成,上侧磁轭20以及下侧磁轭60由包含Fe等的磁性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如图1所示,外观以大致长方体的形状形成,与XY面平行的面的面积最大。该振动产生装置例如以面积最大的面的X1-X2方向(长度方向)的长度为15mm、Y1-Y2方向(宽度方向)的长度为10mm、Z1-Z2方向(高度方向)的高度为3mm的方式形成,是小型的。通过壳体80和盖体10,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振动产生装置的框体部分。如图3及图4所示,壳体80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框状,并形成有沿Z1-Z2方向贯通的开口部81,在Z2侧的Y2侧形成有与XY面平行的底板部82。另外,在壳体80的Y1侧及Y2侧,在中央部分设置有托架支承部83。在壳体80的内部装入有弹性部件70、下侧磁轭60、磁铁50、托架40、线圈30及上侧磁轭20,从成为上侧的Z1侧覆盖有盖体10。在本申请中,有时将壳体80或由盖体10和壳体80形成的框体部分记载为外壳。如图5所示,线圈30以在Y1-Y2方向上长的方式卷绕,具有用于流通电流的端子31及32。线圈30以被载置于托架40的Z1侧的面40a的状态被固定,在托架40的Y1侧以及Y2侧,以沿Z2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用于与壳体80连接的壳体安装部41。另外,托架40通过对非磁性不锈钢等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而形成。如图6所示,上侧磁轭20形成为X1-X2方向为长边方向、Y1-Y2方向为宽度方向的长方形的平板状。下侧磁轭60的X1-X2方向为长边方向,设置有向Z2方向凹陷的凹部61。在下侧磁轭60的凹部61的底面61a的X1侧的端部以及X2侧的端部形成有沿Z1方向延伸的侧面61b,进而,在比双方的侧面61b靠外侧的X1方向以及X2方向侧形成有沿X1方向以及X2方向延伸的连接部62。磁铁50在Z1侧的面中,X1侧成为S极,X2侧成为N极,在Z2侧的面中,X1侧成为N极,X2侧成为S极。另外,在组装本实施方式的振动产生装置的振动体时,在下侧磁轭60的凹部61的底面61a接合磁铁50,进而,将下侧磁轭60的连接部62与上侧磁轭20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磁铁50的下侧磁轭60和上侧磁轭20是分体部件,因此容易组装。如图7以及图8所示,磁铁50的Z2侧的面与下侧磁轭60的凹部61的底面61a接合,下侧磁轭60的X1侧以及X2侧的连接部62的Z1侧的面与上侧磁轭20的连接部21接合。另外,在由下侧磁轭60的凹部61形成的下侧磁轭60和上侧磁轭20包围的区域的内部,在比磁铁50靠Z1侧的位置设置有固定于托架40的线圈30。托架40通过将设置于托架40的壳体安装部41放入设置于壳体80的托架支承部83的开口部而被安装。因此,由上侧磁轭20、磁铁50以及下侧磁轭60形成振动体,但该振动体与托架40以及线圈30不连接。如图9所示,弹性部件70具有壳体连接部71、振动体支承部72及弹簧部73。壳体连接部71通过Z2侧的面与壳体80的底板部82的Z1侧的面连接而被固定。另外,在振动体支承部72的Z1侧的面上接合并固定有由上侧磁轭20、磁铁50以及下侧磁轭60形成的振动体的Z2侧。弹簧部73设置在壳体连接部71与振动体支承部72之间。弹性部件70首先通过对非磁性不锈钢的金属板、例如厚度为0.1mm的非磁性不锈钢的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图10所示那样的冲裁后的状态的金属板。之后,通过将冲裁后的状态的金属板折弯,能够形成图9所示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具有:/n壳体;/n振动体;/n弹性部件,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连接;以及/n驱动构件,使所述振动体振动,/n所述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弹性部件具有:/n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壳体连接部;/n支承所述振动体的振动体支承部;以及/n将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振动体支承部连接的弹簧部,/n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振动体支承部是同一面,/n所述弹簧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连接部及所述振动体支承部大致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3 JP 2019-090497;20191128 JP 2019-215233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具有:
壳体;
振动体;
弹性部件,将所述壳体与所述振动体连接;以及
驱动构件,使所述振动体振动,
所述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
与所述壳体连接的壳体连接部;
支承所述振动体的振动体支承部;以及
将所述壳体连接部与所述振动体支承部连接的弹簧部,
所述壳体连接部和所述振动体支承部是同一面,
所述弹簧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连接部及所述振动体支承部大致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在设置有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振动体支承部的一侧,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振动体支承部对应的区域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弹性部件的下侧的底面部和位于比所述底面部靠上侧的位置的底面侧支承部,
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壳体连接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侧支承部,
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振动体支承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面部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征宣铃木克俊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