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包括S1、前茬作物成熟期排水,至收割机能作业的状态;S2、收割前茬作物,留茬并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后撒于留茬上,成为水稻生长的根际层;S3、在田里开沟,形成生态沟;S4、将直立的留茬和粉碎的秸秆压平在厢面上,形成下垫面,将种肥泥复合物成型为埂状并落于下垫面上,形成生态埂,相邻的生态沟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埂;种肥泥复合物为质量比为6‑14:50‑70:6000‑10000的水稻种子、化肥与泥土拌匀、混合得到。生态埂一是作为介质包裹生物体、营养体,保温保湿透水透气;二是作为供体为生物体营养体提供水分营养。埂内已经催芽露白种子比埂内和埂外的杂草种子生长迅速,顺利生根长叶。
A cultivation method of rice micro ridge mixed plant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栽培方法,尤其是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胁迫,农业形成的面源污染已超过工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据统计,2018年中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达到6000万吨(折纯)和30万吨(折百),而化肥利用率仅为35%左右,农药残留大,导致土壤退化、养分流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我国常年农业用水总量3720亿m3,水稻生产用水量2418亿m3(水稻用水总量约占农业用水总量的65%);水稻常年播种面积为4.52亿亩,稻田耕作一般每亩需要泡田用水150m3,泡田用水总量达到679.5亿m3,进一步加剧水稻生产用水的紧张度。我国水稻总产量超2.07亿吨,按粒秆比1:1.2估算,年生产水稻秸秆超过2.48亿吨,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营养元素、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2.48亿吨秸秆,其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198.4万吨尿素,289.33万吨过磷酸钙,289.33万吨硫酸钾。因此如果实现免耕旱直播、秸秆肥料化两项措施,节水、节肥效益十分明显,有力促进绿色发展。目前我国水稻秸秆已禁止直接焚烧或弃置乱堆,一般采用原地消化,即收获水稻籽粒后,茬和粉碎的秸秆留在原地,通过耕翻将其浅埋。由于近年水稻产量提高,秸秆产量也提高,如果不浅埋,直接免耕受秸秆干扰,播种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在水稻秸秆原位还田的背景下如何免耕播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灌溉用水利用率具有关键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后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十分显著。化肥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减少尿素使用量45.45万吨,减少氮排放21.73万吨,节省45.45万吨燃煤,约减少生产投入8.18亿元,同时也利于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土壤和水体环境。作物秸秆原位还田或覆盖还田能有效实现作物增产,一般增产4%以上。水稻生产用水是农业用水的主体,水稻生产用水减量事关我国农业用水大局。特别是晚稻泡田用水集中、用水量大,灌溉用水供应紧张,常延误晚稻播种农时,影响丰产。部分区域之间常发生用水纠纷,不利于和谐乡村的构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影响耕作、利用率低,泡田用水紧张,化肥用量大,追肥时间及用量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为避免肥料基施对破胸播种的影响,为提高水稻免耕旱种出苗率、成苗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该方法能在免耕旱播的前提下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泡田用水和农药使用量,达到节肥、节水、减本、培肥土壤的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前茬作物成熟期排水,至收割机能作业的状态;S2、收割前茬作物,留茬并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后撒于留茬上,成为水稻生长的根际层;S3、在田里开沟,形成生态沟;S4、将直立的留茬和粉碎的秸秆压平在厢面上,形成下垫面,将种肥泥复合物成型为埂状并落于下垫面上,形成生态埂,相邻的生态沟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埂,生态埂为梯形,生态埂的下底宽5.5厘米-9.5厘米,上底宽1.5厘米-3.5厘米,高3.5厘米-6.5厘米,相邻生态埂之间为生态凹,播种后灌一次跑马水;种肥泥复合物为质量比为6-14:50-70:6000-10000的水稻种子、化肥与泥土拌匀、混合得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为:技术原理的核心是形成生态埂、生态凹、生态沟。生态埂由生物体、营养体、水土体构成,一是作为介质包裹生物体、营养体,行使物理功能保护生物体营养体的完整性,保温、保湿、透水、透气;二是作为供体为生物体营养体提供水分营养。生态凹由海绵层、表土层、生态缝构成,为生态埂提供库容,调节生态埂中的水、肥、气、温、湿。生态沟由沟主体、沟侧缝、沟底泥构成。生态沟行使排水灌水、提供生态埂原料、提供水生动物通道,可在沟中养殖草鱼、丁桂鱼、鲫鱼、鸭等,为水稻除虫除草。在免耕免灌旱直播状态下,生态埂内的种子露出的胚根胚芽依托优越的温、湿条件,吸收种子内和复合物中的营养,比埂内和埂外的杂草种子生长迅速,顺利生根长叶;在常规田间管理基础上,水稻生长分蘖始期,投放幼鸭防控病虫杂草,孕穗期追施复合肥料。本专利技术通过免耕、免灌、带肥带泥旱直播,显著提高成苗率,显著提高苗期生长速度,显著增强稻苗抑草能力,实现苗期农药零投入,泡田水零投入,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温光利用率。所述微埂混播是相对于穴播,穴播是利用机器挖出一个穴,再播种种子;微埂混播则是将种、肥、泥混合,洒于田面,利用塑形器将其塑造成埂状。所述梯形上窄下宽,呈长埂状,其长度与田的长度等距。梯形底部与田面无缝相连,将土表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输送至埂内,又可把埂中多余非束缚水排至田面。聚肥润苗:由于生态埂是种子、化肥、开沟扬出的泥按质量6-14:50-70:6000-10000混合而成,化肥在生态埂中的比例接近1%,且均匀分布,生态埂成为肥土,因此,生态埂把少量的化肥聚集成了肥土,促进幼苗生长。进一步地,S3中,相邻生态沟之间的间距为1.8米-8米,生态沟的深度为45-65厘米、宽10-18厘米。进一步地,该栽培方法还包括S5、水稻进入分蘖始期,每亩投放21~30日龄幼鸭20只,除草、除虫,防控病害,中耕。幼鸭放养初期,投喂专用饲料,幼鸭适应田间环境后,以幼鸭田间捕食为主,投喂食料为辅。水稻分蘖盛期,每天傍晚投放饲料,且随幼鸭体重增加而增加食料的投放量。进一步地,栽培过程的水分管理为:水稻出苗后维持水层1~2cm;水稻分蘖期采取湿润灌溉,水层深度2~4cm;分蘖后期及茎蘖数达到有效穗数80%时晒田;抽穗开花期及乳熟期湿润灌溉,水层深1cm,水耗尽后3~4d再灌水;黄熟期晒田。进一步地,S4中水稻种子为催芽露白的种子,种子用量为3-7公斤/每亩。扶苗成禾:播种破胸露白的水稻后,由于生态埂中化肥浓度较高,适合水稻幼苗生长,在水稻苗期,可促进水稻快速、健壮生长,地上部茎叶、地下部根系迅速扩张,有效抑制杂草根、茎、叶生长,有利于水稻早成禾,成壮禾。特别是播种的是破胸露白的水稻种子,而杂草种子尚处于休眠状态,水稻生长早起步、快起步与杂草生长的迟起步、慢起步,形成生长差异,有利于实现以水稻生长克杂草生长、以水稻根茎叶克杂草根茎叶。进一步地,S4中泥土为S3中开沟扬出的泥土。进一步地,S1中,于前茬作物成熟后期清沟排水。进一步地,常规水稻播种的株行距为10-15cm×17-23cm,杂交稻的株行距为16-22cm×23-27cm。亦秧亦苗:微埂混播既可以免耕水稻旱直播,也可以成为育秧方式。如果把微埂混播作为育秧方式,株、行距应作相应改变,常规水稻育秧的株行距为2-8cm×4-12cm,杂交稻为3-12cm×6-15cm。作为育秧方式的好处是,移栽或抛秧时,秧苗可以直接提起,而且还带泥,既方便操作,又保障移植质量。进一步地,S3中,利用链式开沟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前茬作物成熟期排水,至收割机能作业的状态;/nS2、收割前茬作物,留茬并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后撒于留茬上,成为水稻生长的根际层;/nS3、在田里开沟,形成生态沟;/nS4、将直立的留茬和粉碎的秸秆压平在厢面上,形成下垫面,将种肥泥复合物成型为埂状并落于下垫面上,形成生态埂,相邻的生态沟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埂,生态埂为梯形,生态埂的下底宽5.5厘米-9.5厘米,上底宽1.5厘米-3.5厘米,高3.5厘米-6.5厘米,相邻生态埂之间为生态凹,播种后灌一次跑马水;种肥泥复合物为质量比为6-14:50-70:6000-10000的水稻种子、化肥与泥土拌匀、混合得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前茬作物成熟期排水,至收割机能作业的状态;
S2、收割前茬作物,留茬并将前茬作物的秸秆粉碎后撒于留茬上,成为水稻生长的根际层;
S3、在田里开沟,形成生态沟;
S4、将直立的留茬和粉碎的秸秆压平在厢面上,形成下垫面,将种肥泥复合物成型为埂状并落于下垫面上,形成生态埂,相邻的生态沟之间形成多条生态埂,生态埂为梯形,生态埂的下底宽5.5厘米-9.5厘米,上底宽1.5厘米-3.5厘米,高3.5厘米-6.5厘米,相邻生态埂之间为生态凹,播种后灌一次跑马水;种肥泥复合物为质量比为6-14:50-70:6000-10000的水稻种子、化肥与泥土拌匀、混合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相邻生态沟之间的间距为1.8米-8米,生态沟的深度为45-65厘米、宽10-18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5、水稻进入分蘖始期,每亩投放21~30日龄幼鸭20只,除草、除虫,防控病害,中耕。
4.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水稻微埂混播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过程的水分管理为:水稻出苗后维持水层1~2cm;水稻分蘖期采取湿润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璜,张印,王忍,龚向胜,傅志强,陈灿,余政军,李静怡,梁玉刚,丁姣龙,孟祥杰,吴丹,黄尧,廖晓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