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设置在第一支撑块上的下模组件,可拆卸连接在下模组件上的上模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上的顶板,以及与上模组件连接的进料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内设置有用于脱模的脱模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底座上设置了脱模组件,脱模组件的脱模杆可贯穿整个下模组件,在注塑结束后脱模时,将脱模组件的移动件向上移动即可将产品顶出,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多个脱模杆的配合使得产品整体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的产品断裂、损坏等情况,提升了良品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注塑成型方法的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操作可实现自动化,花色品种多,形状可以由简到繁,尺寸可以由大到小,而且制品尺寸精确,产品易更新换代,能成形状复杂的制件,注塑成型适用于大量生产与形状复杂产品等成型加工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组件普及,麦克风是这类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麦克风上需要加装一个麦套,以达到对麦克风的保护作用。麦套需要通过注塑加工成型,因此需要适用于麦套的注塑模具,同时,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经历合模、射胶、保压、冷却、开模等流程后,即完成了产品的成型,此时需要将成型后的产品从模具中取出,对于尺寸较大的产品,取出的过程相对容易操作,但是对于麦套这类小尺寸的产品,在取出的过程操作则较为麻烦,若用力不均还容易造成产品断裂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设置在第一支撑块上的下模组件,可拆卸连接在下模组件上的上模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上的顶板,以及与上模组件连接的进料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内设置有用于脱模的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多个导向杆,可移动连接在导向杆上的移动件,设置在移动件上的用于脱模的多个脱模杆,所述脱模杆插入所述下模组件,且脱模杆与下模组件可移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的下模,设置在下模上的供注塑原料流通的流道,以及与流道连通的多个模腔。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设置在上模座底面的上模,所述上模的位置与下模相对应,且所述上模与模腔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模芯,所述模芯与模腔之间构成产品的型腔。进一步的,所述下模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定位的凸起部,所述上模的底面与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与定位部对应的内凹部。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和下模内均设置有冷却管组,所述冷却管组包括冷却管,设置于冷却管一端的进液管,以及设置于冷却管另一端的出液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下模座、上模座。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座和连接杆之间通过连接套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料件包括进料头,设置于进料头底部的进料管,以及供注塑原料流通的进料道,所述进料道贯穿所述进料头和进料管,所述进料头贯穿所述上模并延伸至下模的流道内。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支撑下模组件的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上端穿过移动件并与下模组件接触。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上模组件的型芯和下模组件的模腔的配合,形成了适用于麦套的加工型腔,同时在底座上设置了脱模组件,脱模组件的脱模杆可贯穿整个下模组件,在注塑结束后脱模时,将脱模组件的移动件向上移动即可使脱模杆接触产品,将产品顶出,整个过程方便快捷,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多个脱模杆的配合使得产品整体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因受力不均而导致的产品断裂、损坏等情况,提升了良品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上模和下模组件连接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下模组件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上模组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进料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脱模组件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冷却管组的示意图。图中包括有:底座1、第一支撑块11、第二支撑块12、连接杆13、连接套14、支撑柱15、下模组件2、下模座21、下模22、流道23、模腔24、凸起部25、上模组件3、上模座31、上模32、模芯33、内凹部34、顶板4、进料件5、进料头51、进料管52、进料道53、脱模组件6、导向杆61、移动件62、脱模杆63、冷却管组7、冷却管71、进液管72、出液管7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图1至图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包括底座1,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一支撑块11和第二支撑块12,设置在第一支撑块11上的下模组件2,可拆卸连接在下模组件2上的上模组件3,设置在上模组件3上的顶板4,以及与上模组件3连接的进料件5;所述第一支撑块11和第二支撑块12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内设置有用于脱模的脱模组件6。所述脱模组件6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多个导向杆61,可移动连接在导向杆61上的移动件62,设置在移动件62上的用于脱模的多个脱模杆63,所述脱模杆63插入所述下模组件2,且脱模杆63与下模组件2可移动连接。导向杆61的个数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同时,在具体实施时导向杆61位于移动件62和下模组件2的部分可套设一弹簧,从而在推动移动件62后移动件62可复位。所述下模组件2包括下模座21,设置在下模座21上的下模22,设置在下模22上的供注塑原料流通的流道23,以及与流道23连通的多个模腔24。模腔24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而流道23可根据模腔24的排布进行设置。脱模杆63具体贯通到流道23处(也即下模22对应流道23的位置设置有贯穿下模22上下两端面的多个通孔,脱模杆63可从通孔通过,同时下模座21也设置有对应的通孔)。所述上模组件3包括上模座31,设置在上模座31底面的上模32,所述上模32的位置与下模22相对应,且所述上模32与模腔24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模芯33,所述模芯33与模腔24之间构成产品的型腔。所述下模22的上端面设置有多个用于定位的凸起部25,所述上模32的底面与定位部对应的位置处均设置有与定位部对应的内凹部34,凸起部25和内凹部34的配合,在合模的时候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所述上模32和下模22内均设置有冷却管71组7,所述冷却管71组7包括冷却管71,设置于冷却管71一端的进液管72,以及设置于冷却管71另一端的出液管73。冷却管71大体沿着上模32/下模22的边缘环绕排布,并埋设在上模32/下模22内,上模32/下模22预设有容纳冷却管71的通道。同时,位于上模32处的冷却管71组7的进液管72和出液管73从上模座31的侧面露出,位于下模22处的冷却管71组7的进液管72和出液管73从下模座21的侧面露出。所述第一支撑块11和第二支撑块12上均设置有多个连接杆13,所述连接杆13贯穿下模座21、上模座31。所述上模座31和连接杆13之间通过连接套14连接。所述进料件5包括进料头51,设置于进料头51底部的进料管52,以及供注塑原料流通的进料道53,所述进料道53贯穿所述进料头51和进料管52,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设置在第一支撑块上的下模组件,可拆卸连接在下模组件上的上模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上的顶板,以及与上模组件连接的进料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内设置有用于脱模的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多个导向杆,可移动连接在导向杆上的移动件,设置在移动件上的用于脱模的多个脱模杆,所述脱模杆插入所述下模组件,且脱模杆与下模组件可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设置在第一支撑块上的下模组件,可拆卸连接在下模组件上的上模组件,设置在上模组件上的顶板,以及与上模组件连接的进料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内设置有用于脱模的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多个导向杆,可移动连接在导向杆上的移动件,设置在移动件上的用于脱模的多个脱模杆,所述脱模杆插入所述下模组件,且脱模杆与下模组件可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设置在下模座上的下模,设置在下模上的供注塑原料流通的流道,以及与流道连通的多个模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设置在上模座底面的上模,所述上模的位置与下模相对应,且所述上模与模腔对应的位置均设置有模芯,所述模芯与模腔之间构成产品的型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加工麦套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上端面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亚平,李明贤,陈龙毅,周智敏,李竞贤,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俊丰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