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117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3 16:32
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连接有鞘管,所述鞘管内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设有与所述控制线连接的圈套;所述手柄由远端至近端的运动通过所述控制线带动所述圈套由远端至近端运动,所述圈套位于所述鞘管外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小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内镜用息肉切除器械。
技术介绍
在对于上、下消化道的病变,以及早期肿瘤、早期胃癌、早期结肠癌、早期食道癌等,可以通过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把黏膜以及局部的病变进行切除,从而把良性肿瘤、早癌治愈。尤其是对于消化道息肉的切除,内镜下利用圈套器套取息肉后切除。在内镜用的圈套器的使用时,手术操作者借助内镜将圈套器向体内插入,直到圈套器位于成为切除对象的组织、例如息肉的附近为止。然后,手术操作者将圈套器远端圈套套在切除对象的组织的根部,并将操作线向近端移动。此时,圈套器远端圈套部分被拉入鞘管内,位于鞘管外的圈套器远端圈套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最后,切除对象的组织被圈套器远端圈套紧缚并切除。但是在上述利用圈套器切除组织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将操作线由远端至近端拉到而使得位于鞘管外的圈套器远端圈套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圈套与组织滑脱现象。发生滑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在切除组织过程中,操作线的拉力是由远端至近端的方向传递,迫使圈套器的轴向受力,圈套的轴向尺寸直接发生变化,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是由圈套整体结构变化而带动其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从变化尺寸还是变化速度比较,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都要大于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从而导致圈套在由远端至近端运动过程中,位于鞘管外的圈套逐渐“变细”,最终造成圈套与组织发生滑脱现象。第二,由于圈套和组织接触的摩擦力不够,从而导致圈套与组织发生滑脱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使得圈套与组织不容易发生滑脱现象。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包括:手柄,所述手柄连接有鞘管,所述鞘管内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设有与所述控制线连接的圈套;所述手柄由远端至近端的运动通过所述控制线带动所述圈套由远端至近端运动,所述圈套位于所述鞘管外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所述圈套完全位于在所述鞘管外,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为Lmax,所述圈套最大径向尺寸为Wmax;所述圈套的近端部分收纳在所述鞘管内,所述圈套轴向尺寸为L,所述圈套径向尺寸为W;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小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其中△W=(Wmax-W)/Wmax,△L=(Lmax-L)/Lmax,即△W<△L。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关系满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Lmax范围位于20mm和80mm之间,所述圈套最大径向尺寸为Wmax范围位于10mm和50mm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由近端至远端分别设置第一折点,第二折点,第三折点;所述第一折点和第二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一部,所述第二折点和第三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二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部的硬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材料为301不锈钢,所述第一部材料为304不锈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的截面为大致圆形截面,所述第二部的截面为非圆截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部的截面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最远端还设有第四折点,所述第三折点和第四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三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和所述第二部非设置在同一平面,存在一定的弯折角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的轴向尺寸为H1,所述第二部的轴向尺寸为H2,所述第三部的轴向尺寸为H3,H2>H1>H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轴向尺寸为L=80%Lmax,所述圈套径向尺寸为W>0.85Wmax。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圈套轴向尺寸为L=50%Lmax,所述圈套径向尺寸为W>0.55Wmax。其中,本文所述“近端”、“远端”,是指沿着控制线的轴线方向,朝向操作人员所在的一侧为“近端”,朝向伸入人体进行治疗的一侧为“远端”;“圈套轴向尺寸”指沿着控制线的轴线方向圈套长度,“圈套径向尺寸”指沿着控制线的径线方向圈套宽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所述手柄由远端至近端的运动通过所述控制线带动所述圈套由远端至近端运动,所述圈套位于所述鞘管外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其中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小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其中△W=(Wmax-W)/Wmax,△L=(Lmax-L)/Lmax,即△W<△L;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关系满足:因此,圈套受到的拉力由远端至近端的轴向拉力时,但是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小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因此最终避免出现轴向受力时圈套逐渐“变细”而造成圈套与组织发生滑脱现象。2.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Lmax范围位于20mm和80mm之间,所述圈套最大径向尺寸为Wmax范围位于10mm和50mm之间。不同的圈套规格适用不同的息肉大小或形状,手术操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规格的圈套器。3.所述圈套由近端至远端分别设置第一折点,第二折点,第三折点;所述第一折点和第二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一部,所述第二折点和第三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二部。不同的折点设置使得圈套整体保持稳定的结构,避免发生圈套收到轴向拉力时圈套整体发生迅速变形从而与组织发生滑脱现象。4.所述第二部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一部的硬度。第一部相对第二部处于近端,随着控制线的由远端至近端运动,第一部最先收纳在收紧管内,此时位于收紧管外部的第二部由于硬度更大,第二部的径向变化较小,使得圈套径向尺寸变化较小。5.所述第一部的截面为大致圆形截面,所述第二部的截面为非圆截面。第二部的非圆截面与第一部的大致圆形截面相比较,第二部与组织的摩擦力比第一部与组织的摩擦力更大;随着第一部最先收纳在收紧管内,此时位于收紧管外部的第二部与组织之间具体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不容易发生滑脱现象。6.第二部的截面积大于第一部的截面积,使得第二部与组织的摩擦力比第一部与组织的摩擦力更大;随着第一部最先收纳在收紧管内,此时位于收紧管外部的第二部与组织之间具体较大的摩擦力,从而不容易发生滑脱现象。7.所述圈套最远端还设有第四折点,所述第三折点和第四折点之间为所述圈套第三部;所述第三部和所述第二部非设置在同一平面,存在一定的弯折角度;设置在圈套最远端的第三部与第二部平面存在一定角度,随着控制线的由远端至近端运动,第三部一直位于鞘管远端,一定的弯折角度使得圈套第三部与组织一直保持接触通电,不会发生由于圈套第一部或(和)第二部收纳至鞘管内而带动第三部离开组织(悬空在组织之上)现象,从而确保圈套与组织的通电。8.所述第一部的轴向尺寸为H1,所述第二部的轴向尺寸为H2,所述第三部的轴向尺寸为H3,H2>H1>H3。所述第三部一直位于鞘管远端,所述第三部的轴向尺寸较小,使得圈套整体尺寸变化范围较大,适合套取不同尺寸的息肉,通用性较大。...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包括:/n手柄,所述手柄连接有鞘管,所述鞘管内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设有与所述控制线连接的圈套;/n所述手柄由远端至近端的运动通过所述控制线带动所述圈套由远端至近端运动,所述圈套位于所述鞘管外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n所述圈套完全位于在所述鞘管外,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为L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包括:
手柄,所述手柄连接有鞘管,所述鞘管内设有控制线,所述控制线的远端设有与所述控制线连接的圈套;
所述手柄由远端至近端的运动通过所述控制线带动所述圈套由远端至近端运动,所述圈套位于所述鞘管外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逐渐变小;
所述圈套完全位于在所述鞘管外,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为Lmax,所述圈套最大径向尺寸为Wmax;所述圈套的近端部分收纳在所述鞘管内,所述圈套轴向尺寸为L,所述圈套径向尺寸为W;
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小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其中△W=(Wmax-W)/Wmax,△L=(Lmax-L)/Lmax,即△W<△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的径向尺寸变化率△W与所述圈套的轴向尺寸变化率△L关系满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最大轴向尺寸Lmax范围位于20mm和80mm之间,所述圈套最大径向尺寸为Wmax范围位于10mm和50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套由近端至远端分别设置第一折点,第二折点,第三折点;所述第一折点和第二折点之间为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