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0619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20: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基于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建立了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对SF6火花放电的定量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体绝缘分析
,特别是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SF6气体绝缘介质因其优异的绝缘和灭弧性能而被广泛应用到SF6气体绝缘设备中。然而设备运行过程中,一些起初无害的缺陷在高压的作用下日益突出,慢慢从局部放电发展到火花放电,甚至出现电弧放电,严重威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电网的稳定工作。经前期调研发现SF6气体绝缘介质在火花放电故障作用下也会发生分解,通过对火花放电下SF6分解组分种类及其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可有效反应设备故障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已有研究表明:SF6在火花放电过程中将与设备内的微量水分和氧气等杂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众多的含硫、含碳气体分解产物。这些气体分解产物的生成特性受火花放电能量、金属电极材料、微量水分、氧气和固体绝缘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设备内的气体杂质(微量水分、氧气含量)及其工作气压是显著影响SF6气体火花放电分解过程的三大关键性因素,它们将导致基于SF6分解气体组分分析法的故障监测系统识别率显著降低,甚至严重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及装置,用以建立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的数学模型,实现对SF6火花放电的定量分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根据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可选的,预先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确定SF6火花放电的二级反应速率;根据所述二级反应速率确定SF6火花放电特征产物的体积分数;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根据所述体积分数以及与所述杂质含量相关的分解组分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选的,预先确定拟合模型,包括:根据所述关联模型确定的拟合函数构建拟合模型。可选的,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以获取拟合参数,包括:根据SF6火花放电分解的历史相关数据通过所述拟合函数进行拟合;基于拟合结果确定拟合参数。可选的,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之后,还包括: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分产量比值的实测值和所述校正模型的计算值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根据所述偏相关系数对所述校正模型进行验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装置,包括:参数确定单元,用于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以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根据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校正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可选的,所述参数确定单元,包括:反应速率计算模块,用于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确定SF6火花放电的二级反应速率;体积分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二级反应速率确定SF6火花放电特征产物的体积分数;关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选的,所述关联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体积分数以及与所述杂质含量相关的分解组分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可选的,所述参数确定单元,还包括:函数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关联模型确定的拟合函数构建拟合模型。可选的,所述校正单元,包括:函数拟合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历史相关数据通过所述拟合函数进行拟合;参数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拟合结果确定拟合参数。可选的,还包括:偏相关系数计算单元,用于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分产量比值的实测值和所述校正模型的计算值之间的偏相关系数;验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偏相关系数对所述校正模型进行验证。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本专利技术方法根据确定的拟合参数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基于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本专利技术方法建立了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对SF6火花放电的定量分析。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微水对组分产量比值的影响校正模型;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微氧对组分产量比值的影响校正模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10、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以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根据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S20、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S30、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本专利技术方法根据确定的拟合参数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基于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本专利技术方法建立了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对SF6火花放电的定量分析。可选的,预先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确定SF6火花放电的二级反应速率;根据所述二级反应速率确定SF6火花放电特征产物的体积分数;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地说,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基元反应(D1~D4)和(D6)为一级反应,如SF6的裂解,而生成SF6火花放电特征分解物的反应均为二级反应。而微水、和微氧作为二级反应的反应物,它们的浓度增多,反应活化区域便扩大,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SF6特征分解组分含量增多,反应得以顺利进行,S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根据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n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n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获取拟合参数,其中,所述关联模型根据预先确定的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
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
基于所述校正模型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杂质含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确定SF6火花放电的二级反应速率;
根据所述二级反应速率确定SF6火花放电特征产物的体积分数;
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体积分数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体积分数以及与所述杂质含量相关的分解组分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产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确定拟合模型,包括:
根据所述关联模型确定的拟合函数构建拟合模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预先确定的拟合模型对SF6分解组分产量与杂质含量之间的关联模型进行拟合,以获取拟合参数,包括:
根据SF6火花放电分解的历史相关数据通过所述拟合函数进行拟合;
基于拟合结果确定拟合参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F6火花放电分解杂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拟合参数对所述关联模型进行校正,以获得校正模型之后,还包括:
确定SF6火花放电分解的分产量比值的实测值和所述校正模型的计算值之间的偏相关系数;
根据所述偏相关系数对所述校正模型进行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玉龙姚强张施令邱妮杨华夏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