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0152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包括缸筒、后端盖,缸筒内设置杆体组件,杆体组件包括第二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体组件内设置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活塞,后端盖上设置与第二无杆腔相连通的后油口,第一活塞杆内设置轴向油道;第一活塞杆上设置径向前油口、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两端分别与油道、第一有杆腔相连,杆体组件上径向设置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无杆腔、第二有杆腔相连通,缸筒上设置与第二有杆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处的缸筒上连接螺塞;由于两个油缸杆的运动速度是同步的,油缸杆的运动速度不存在突变,有利于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特别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高性能电液伺服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级等速油缸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油缸
,特别是一种双级等速油缸。
技术介绍
对于较小的安装空间,单级油缸可以满足安装需要,但是无法满足某些工作行程的需要。等速油缸是指活塞杆伸出和缩回的用时相同。现有的双级油缸在缸筒两端设置进、出油口,缸筒内结构复杂,两级活塞杆因缸径不同,一般是大的活塞杆先伸出,然后小的活塞杆再伸出,外侧活塞杆需要加工复杂油道,这种情况下两活塞杆伸出速度不易控制且无法满足两活塞杆伸缩速度一致的需要。本油缸可以同时满足以上需要,能很好满足特定设备工作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级等速油缸,以实现两活塞杆的同时匀速伸缩。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包括缸筒、杆体组件、活塞组件;所述缸筒的后端连接有后端盖;所述缸筒内设置有杆体组件;所述杆体组件包括第二活塞杆和挡板;所述挡板连接在第二活塞杆的后端;所述缸筒、后端盖与挡板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无杆腔;所述缸筒的前端与杆体组件之间设置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二导向套与缸筒连接;所述缸筒、第二导向套和杆体组件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有杆腔;所述杆体组件内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和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连接在第一活塞杆的后端;所述杆体组件的前端与第一活塞杆之间设置第一导向套;所述第一导向套与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和杆体组件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无杆腔;所述第一导向套、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杆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有杆腔;所述后端盖上设置有与第二无杆腔相连通的后油口;所述第一活塞杆内轴向设置油道,第一活塞杆前端设有与油道连通的前油口;所述第一活塞杆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油道和第一有杆腔;所述杆体组件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有杆腔;所述缸筒上设置有与第二有杆腔相连通的第三通孔。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第二有杆腔、第二通孔、第一无杆腔形成封闭腔。工作时,先将油缸使杆体组件及第一活塞杆处于完全缩回状态,打开螺塞,向封闭腔加满液压油并排尽腔内空气后拧紧螺塞,将第三通孔封闭形成封闭腔;通过后油口第二无杆腔进油,推动杆体组件伸出,第二有杆腔体积减小,密封腔液压油通过第二通孔流入第一无杆腔,推动第一活塞杆伸出,第一有杆腔通过油道回油;通过前油口第一有杆腔进油,第一活塞杆回缩,第一无杆腔体积减小,密封腔液压油进入第二有杆腔,使得杆体组件回缩。(2)本专利技术第二活塞杆和其活塞采用一体化设计,使得活塞杆结构更为紧凑,避免了第二活塞杆和其活塞的连接;同时第二活塞杆和挡板使用螺纹连接,再通过密封件使第一无杆腔、第二无杆腔及第二有杆腔相互隔开,各自形成很好密封;通过第二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截面积相等,由于第一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的截面积固定,当后油口或前油口输入流量一定时,杆体组件和第一活塞杆同时匀速伸缩;通过控制前后油口的进油流量,实现杆体组件和第一活塞杆同时匀速伸缩速度控制;由于杆体组件和第一活塞杆运动速度是同步的,两者不存在速度突变,有利于对受控对象的控制;通过对油缸结构设计,使得本油缸能够在较小的安装空间中实现杆体组件和第一活塞杆等速控制,并获得足够长的油缸活塞行程,能够满足特定设备在空间布置较为紧凑下的安装。(3)前后油口分别设置在第一活塞杆上和后端盖上,避免了杆体组件复杂流道的设计,同时前油口采用径向进油口设计,使得第一活塞杆端部可连接杆端轴承用于和其它零件相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缩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活塞杆,2前油口,3油道,4第一导向套,5第二导向套,6第三通孔,7螺塞,8杆体组件,8-1第二活塞杆,8-2挡板,9缸筒,10第一有杆腔,11第二有杆腔,12第一通孔,13第一活塞,14第二通孔,15后端盖,16后油口,17第二无杆腔,18第二支承环,19第二康特封,20第三O形圈挡圈,21第三O形圈,22第一无杆腔,23第一康特封,24第一支承环,25第二O形圈,26第二O形圈挡圈,27第二轴用圈,28第一O形圈,29第一O形圈挡圈,30第一轴用圈,31第二防尘圈,32第一防尘圈,33杆端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9、杆体组件8、活塞组件;所述缸筒9的后端连接有后端盖15;所述缸筒9内设置有杆体组件8;所述杆体组件8包括第二活塞杆8-1和挡板8-2;所述挡板8-2连接在第二活塞杆8-1的后端;所述缸筒9、后端盖15与挡板8-2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无杆腔17;所述缸筒9的前端与杆体组件8之间设置第二导向套5;所述第二导向套5与缸筒9连接;所述缸筒9、第二导向套5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有杆腔11;所述杆体组件8内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1和第一活塞13;所述第一活塞13连接在第一活塞杆1的后端;所述杆体组件8的前端与第一活塞杆13之间设置第一导向套4;所述第一导向套4与第二活塞杆8-1连接;所述第一活塞13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无杆腔22;所述第一导向套4、第一活塞杆1、第一活塞13和第二活塞杆8-1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有杆腔10;所述后端盖15上设置有与第二无杆腔17相连通的后油口16;所述第一活塞杆1内轴向设置油道3,第一活塞杆1前端设有与油道3连通的前油口2;所述第一活塞杆1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连通油道3和第一有杆腔10;所述杆体组件8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连通第一无杆腔22和第二有杆腔11;所述缸筒9上设置有与第二有杆腔11相连通的第三通孔6,第三通孔6处的缸筒9上连接螺塞7。所述第二有杆腔11和第一无杆腔22截面积相等,由于第一有杆腔10和第二无杆腔17的截面积固定,当后油口16或前油口2输入流量一定时,杆体组件8和第一活塞杆1同时匀速伸缩;通过前油口2、后油口16的进油流量,实现杆体组件8和第一活塞杆1伸缩速度的控制。所述前油口2设置在第一活塞杆1前端径向上,前油口2、后油口16分别设置在第一活塞杆1上和后端盖上15,避免了杆体组件8复杂流道的设计,同时前油口2采用径向进油口设计,使得第一活塞杆1端部可连接杆端轴承33用于和其它零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导向套4与第一活塞杆1从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防尘圈32、第一轴用圈30、第一O形圈挡圈29和第一O形圈28;所述第一防尘圈32、第一轴用圈30设置在第一导向套4内圈;所述第一O形圈挡圈29和第一O形圈28设置在第一导向套4外圈。所述第二导向套5上从前到后依次设由第二防尘圈31、第二轴用圈27、第二O形圈挡圈26和第二O形圈25;所述第二防尘圈31、第二轴用圈27设置在第二导向套5内圈;第二O形圈挡圈26和第二O形圈25设置在第二导向套5外圈。所述第一活塞13外圈上设有第一支承环24和第一康特封23。所述挡板8-2设有第二支承环18和第二康特封19。挡板8-2上设有第三O形圈21和第三O形圈挡圈20。本专利技术的双级等速油缸控制方法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9)、杆体组件(8)、活塞组件;所述缸筒(9)的后端连接有后端盖(15);所述缸筒(9)内设置有杆体组件(8);所述杆体组件(8)包括第二活塞杆(8-1)和挡板(8-2);所述挡板(8-2)连接在第二活塞杆(8-1)的后端;所述缸筒(9)、后端盖(15)与挡板(8-2)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无杆腔(17);所述缸筒(9)的前端与杆体组件(8)之间设置第二导向套(5);所述第二导向套(5)与缸筒(9)连接;所述缸筒(9)、第二导向套(5)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有杆腔(11);所述杆体组件(8)内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1)和第一活塞(13);所述第一活塞(13)连接在第一活塞杆(1)的后端;所述杆体组件(8)的前端与第一活塞杆(13)之间设置第一导向套(4);所述第一导向套(4)与第二活塞杆(8-1)连接;所述第一活塞(13)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无杆腔(22);所述第一导向套(4)、第一活塞杆(1)、第一活塞(13)和第二活塞杆(8-1)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有杆腔(10);所述后端盖(15)上设置有与第二无杆腔(17)相连通的后油口(16);所述第一活塞杆(1)内轴向设置油道(3),第一活塞杆(1)前端设有与油道(3)连通的前油口(2);所述第一活塞杆(1)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连通油道(3)和第一有杆腔(10);所述杆体组件(8)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连通第一无杆腔(22)和第二有杆腔(11);所述缸筒(9)上设置有与第二有杆腔(11)相连通的第三通孔(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级等速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筒(9)、杆体组件(8)、活塞组件;所述缸筒(9)的后端连接有后端盖(15);所述缸筒(9)内设置有杆体组件(8);所述杆体组件(8)包括第二活塞杆(8-1)和挡板(8-2);所述挡板(8-2)连接在第二活塞杆(8-1)的后端;所述缸筒(9)、后端盖(15)与挡板(8-2)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无杆腔(17);所述缸筒(9)的前端与杆体组件(8)之间设置第二导向套(5);所述第二导向套(5)与缸筒(9)连接;所述缸筒(9)、第二导向套(5)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二有杆腔(11);所述杆体组件(8)内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第一活塞杆(1)和第一活塞(13);所述第一活塞(13)连接在第一活塞杆(1)的后端;所述杆体组件(8)的前端与第一活塞杆(13)之间设置第一导向套(4);所述第一导向套(4)与第二活塞杆(8-1)连接;所述第一活塞(13)和杆体组件(8)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无杆腔(22);所述第一导向套(4)、第一活塞杆(1)、第一活塞(13)和第二活塞杆(8-1)之间空腔设置第一有杆腔(10);所述后端盖(15)上设置有与第二无杆腔(17)相连通的后油口(16);所述第一活塞杆(1)内轴向设置油道(3),第一活塞杆(1)前端设有与油道(3)连通的前油口(2);所述第一活塞杆(1)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连通油道(3)和第一有杆腔(10);所述杆体组件(8)后端径向上设置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连通第一无杆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林方邹权王满意陈龙淼徐亚栋尹强陈光宋陈红彬孙乐石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