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9588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包括再生池;通过第一再生液管道与再生池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内输送第一再生液的第一再生液储存罐、以及通过第二再生液管道与再生池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内输送第二再生液的第二再生液储存罐;再生池内集成有催化剂放置机构;失活SCR催化剂通过催化剂放置机构悬挂于再生池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再生系统通过两组再生液管路与再生池连通有两个再生液储存罐,根据工艺进度、以及不同的再生工艺要求,可以选择任一再生液储存罐向再生池内输送再生液,同时利用催化剂放置机构将失活SCR催化剂悬挂于再生池内,提高与再生液的接触的概率和面积,提高再生效果和再生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催化剂再生
,尤其涉及一种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
技术介绍
SCR钛钒系脱硝催化剂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催化活性降低、失活,需要进行清洗再生等工艺操作。现有技术中SCR催化剂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失活的情况,其主要因为催化剂中有效组分含量降低,在催化剂经过一系列清洗处理后,需要补充有效组分。通常失活的SCR钛钒系脱销催化剂使其再生的再生液一般选用含有偏钒酸铵及偏钨酸铵等组分的溶液。而失活SCR催化剂的再生需要用到再生系统不停地补充再生液,现有技术中的再生液补充系统仅通过一根管道将再生液储存罐内的再生液输送到再生池内,对失活SCR催化剂充分浸泡,最终实现SCR催化剂的再生。现有技术中的再生系统仅为两个通过管路连通的构筑物或者罐体,而内部的失活SCR催化剂堆积在罐体内,再填充再生液,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无法让失活SCR催化剂充分浸泡,因此,再生效率低,再生效果不好。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需研发一种新型再生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SCR催化剂的再生效果、保证SCR催化剂浸泡充分、节约再生液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该系统包括:再生池,所述再生池内放置失活SCR催化剂;通过第一再生液管道与所述再生池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内输送第一再生液的第一再生液储存罐;以及通过第二再生液管道与所述再生池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内输送第二再生液的第二再生液储存罐;所述第一再生液的浓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再生液的浓度;所述再生池内集成有催化剂放置机构;所述失活SCR催化剂通过所述催化剂放置机构悬挂于所述再生池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的数量为两根,一根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再生液储存罐和再生池的上部,另一根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一再生液储存罐和再生池的下部;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的数量为两根,一根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再生液储存罐和再生池的上部,另一根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二再生液储存罐和再生池的下部。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放置机构包括:多根布置于所述再生池上部的悬挂横杆;以及悬挂于所述横杆的催化剂放置网筒;相邻所述悬挂横杆之间被配置为催化剂放置网筒的悬挂空间。进一步的,所述悬挂横杆两端分别于所述再生池的内壁固连,且所述悬挂横杆布置位置距离所述再生池的上端10cm;所述悬挂横杆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悬挂孔;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的上端沿其径向向外延伸有悬挂挂钩;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通过所述悬挂挂钩与所述悬挂横杆悬挂于所述悬挂孔处。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的上端沿其径向向外延伸有四根所述悬挂挂钩;四根所述悬挂挂钩沿其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的周向均布;所述悬挂孔的孔径不小于所述悬挂挂钩的直径的二倍。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悬挂于所述再生池时,所述催化剂放置网筒的下端与所述再生池的底部预留至少10cm的间距;所述再生池内再生液的液位高度高于所述悬挂横杆。进一步的,所述再生池底部连通有回收管路;所述再生池通过所述回收管路与工艺下游的再生液回收检测池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再生系统通过两组再生液管路与再生池连通有两个再生液储存罐,根据工艺进度、以及不同的再生工艺要求,可以选择任一再生液储存罐向再生池内输送再生液,同时利用催化剂放置机构将失活SCR催化剂悬挂于再生池内,提高与再生液的接触的概率和面积,提高再生效果和再生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的系统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的催化剂放置机构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再生池;4、再生液回收检测池;201、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2、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3、第一再生液管道;204、第二再生液管道;301、悬挂横杆;302、催化剂放置网筒;303、悬挂孔;401、回收管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参见图1~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该系统包括:再生池1,再生池1内放置失活SCR催化剂;通过第一再生液管道203与再生池1连通以向再生池1内输送第一再生液的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以及通过第二再生液管道204与再生池1连通以向再生池1内输送第二再生液的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第一再生液的浓度不小于第二再生液的浓度;再生池1内集成有催化剂放置机构;失活SCR催化剂通过催化剂放置机构悬挂于再生池1内。具体的,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催化剂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其主要针对失活SCR脱销催化剂长时间使用后再生能力降低而设计,将失活SCR催化剂投放至再生池1内,并通过上述的第一再生液管道203和/或第二再生液管道204将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和/或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内的再生液输送至再生池1内,按照工艺要求浸泡一定时间后,让失活SCR催化剂恢复活力。为了能够提高再生效果和再生效率,本实施例的再生池1内具有能够将失活SCR催化剂悬挂于再生池内的催化剂放置机构。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再生液管道203的数量为两根,一根第一再生液管道203连通于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和再生池1的上部,另一根第一再生液管道203连通于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和再生池1的下部;第二再生液管道204的数量为两根,一根第二再生液管道204连通于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和再生池1的上部,另一根第二再生液管道204连通于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和再生池1的下部。本实施例的再生液储存罐可以从不同方位向再生池1内进料,避免从单一方向进料催化剂局部过多接触浓度较高的再生液,而其他位置再生效果不及该处的问题。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催化剂放置机构包括:多根布置于再生池1上部的悬挂横杆301;以及悬挂于悬挂横杆301的催化剂放置网筒302;相邻悬挂横杆301之间被配置为催化剂放置网筒302的悬挂空间。其中,为了能够提高浸泡效果和再生效果,上述的悬挂横杆301两端分别于再生池1的内壁固连,且悬挂横杆301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n再生池(1),所述再生池(1)内放置失活SCR催化剂;/n通过第一再生液管道(203)与所述再生池(1)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1)内输送第一再生液的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以及/n通过第二再生液管道(204)与所述再生池(1)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1)内输送第二再生液的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n所述第一再生液的浓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再生液的浓度;/n所述再生池(1)内集成有催化剂放置机构;/n所述失活SCR催化剂通过所述催化剂放置机构悬挂于所述再生池(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失活SCR脱硝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
再生池(1),所述再生池(1)内放置失活SCR催化剂;
通过第一再生液管道(203)与所述再生池(1)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1)内输送第一再生液的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以及
通过第二再生液管道(204)与所述再生池(1)连通以向所述再生池(1)内输送第二再生液的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
所述第一再生液的浓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再生液的浓度;
所述再生池(1)内集成有催化剂放置机构;
所述失活SCR催化剂通过所述催化剂放置机构悬挂于所述再生池(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活SCR脱销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203)的数量为两根,一根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203)连通于所述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和再生池(1)的上部,另一根所述第一再生液管道(203)连通于所述第一再生液储存罐(201)和再生池(1)的下部;
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204)的数量为两根,一根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204)连通于所述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和再生池(1)的上部,另一根所述第二再生液管道(204)连通于所述第二再生液储存罐(202)和再生池(1)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失活SCR脱销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放置机构包括:
多根布置于所述再生池(1)上部的悬挂横杆(301);以及
悬挂于所述悬挂横杆(301)的催化剂放置网筒(302);
相邻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先刚胡林海杨武好范恒中范恒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博蓝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