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9297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将充电器插入到插座对电池充电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工作,同时从电池管理芯片也工作,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与从电池管理芯片平均分摊充电电流,相当于流过每一片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上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从而有效降低了芯片的发热,避免芯片烧毁,有利于散热,当将负载查到插座上,电池放电带动负载工作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与从电池管理芯片也是平均分摊供电电流。插座实现充电和放电的接口复用,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品集成度,减少了一个接口和相应的外围电路,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池充放电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充电、放电管理电路是充电与放电分开管理,各自用一块管理芯片,充电接口和放电接口分开,这种接口在结构上集成度不够,外观接口比较多,特别是元件多了一倍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可靠性;更关键的是大电流充/放电时器件发热,温度快速升高(散热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一定程度控制信号会停止电路的工作。甚至烧毁芯片。更有甚者是电池充电爆炸现象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解决电池大电流充放电发热,提高电池使用寿命的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本技术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及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VBUS管脚,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REGN管脚均经过电容Ⅲ接地,其BTST管脚均经电容Ⅳ连接于SW管脚,其SW管脚均连接于电感,所述电感的另一端分别经电容Ⅴ接地以及连接于SYS管脚,其PAD管脚与PGND管脚均接地,其BAT管脚均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Ⅷ与电容Ⅹ,相互并联的电容Ⅷ与电容Ⅹ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连接于电池,其ILIM管脚均经电阻Ⅲ接地,其OTG管脚均经电阻Ⅱ接地,其D+管脚及PAD管脚均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Ⅵ和电容Ⅶ,相互并联的电容Ⅵ和电容Ⅶ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VBUS管脚分别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Ⅰ和电容Ⅱ以及插座,相互并联的电容Ⅰ及电容Ⅱ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OTG管脚经电阻Ⅰ连接于BAT管脚,其TS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阻Ⅳ及热敏电阻,相互并联的电阻Ⅳ及热敏电阻的一端经电阻Ⅴ连接于与REGN管脚,其另一端接地;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PMID管脚经电容Ⅸ接地,其OTG管脚经电阻Ⅵ接地,其TS管脚分别经电阻Ⅶ接地以及经电阻Ⅴ连接于REGN管脚。优选的,上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采用BQ25896型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优选的,上述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采用BQ25895型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进一步的,还包含保险丝,保险丝一端连接于插座,其另一端连接于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VBUS管脚。进一步的,还包括二极管,二极管的正极接地,其负极连接于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VBUS管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充电器插入到插座对电池充电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工作,同时从电池管理芯片也工作,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与从电池管理芯片平均分摊充电电流,相当于流过每一片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上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从而有效降低了芯片的发热,避免芯片烧毁,有利于散热,当将负载查到插座上,电池放电带动负载工作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与从电池管理芯片也是平均分摊供电电流。插座实现充电和放电的接口复用,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品集成度,减少了一个接口和相应的外围电路,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电路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电路结构图;图中,1.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2.插座3.保险丝4.电容Ⅰ5.电容Ⅱ6.二极管7.电容Ⅲ8.电容Ⅳ9.电感10.电容Ⅴ11.电容Ⅵ12.电容Ⅶ13.电池14.电容Ⅷ15.电容Ⅹ16.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7.电阻Ⅰ18.电阻Ⅱ19.电阻Ⅲ20.电阻Ⅳ21.热敏电阻22.电阻Ⅴ23.电阻Ⅵ24.电容Ⅸ25.电阻Ⅶ。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包括: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及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VBUS管脚,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REGN管脚均经过电容Ⅲ7接地,其BTST管脚均经电容Ⅳ8连接于SW管脚,其SW管脚均连接于电感9,电感9的另一端分别经电容Ⅴ10接地以及连接于SYS管脚,其PAD管脚与PGND管脚均接地,其BAT管脚均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连接于电池13,其ILIM管脚均经电阻Ⅲ19接地,其OTG管脚均经电阻Ⅱ18接地,其D+管脚及PAD管脚均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VBUS管脚分别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和电容Ⅱ5以及插座2,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及电容Ⅱ5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OTG管脚经电阻Ⅰ17连接于BAT管脚,其TS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阻Ⅳ20及热敏电阻21,相互并联的电阻Ⅳ20及热敏电阻21的一端经电阻Ⅴ22连接于与REGN管脚,其另一端接地;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PMID管脚经电容Ⅸ24接地,其OTG管脚经电阻Ⅵ23接地,其TS管脚分别经电阻Ⅶ25接地以及经电阻Ⅴ22连接于REGN管脚。通过设置两个电池充电管理芯片,当将充电器插入到插座2对电池13充电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工作,同时从电池管理芯片16也工作,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与从电池管理芯片16平均分摊充电电流,相当于流过每一片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上的电流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从而有效降低了芯片的发热,避免芯片烧毁,有利于散热,当将负载查到插座2上,电池13放电带动负载工作时,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与从电池管理芯片16也是平均分摊供电电流。插座2实现充电和放电的接口复用,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品集成度,减少了一个接口和相应的外围电路,降低了成本。电容Ⅰ4、电容Ⅲ7、电容Ⅵ11、电容Ⅴ10、电容Ⅸ24、电容Ⅷ14为滤波电容,可以滤除低频信号,防止对电源干扰。电容Ⅳ8及电容Ⅲ7为耦合电容。电容Ⅱ5、电容Ⅶ12、电容Ⅹ15为滤波电容,用于滤除高频信号,防止对电源干扰。电阻Ⅰ17为上拉电阻,电阻Ⅱ18为下拉电阻,电阻Ⅲ19为限流电阻,电阻Ⅳ20与电阻Ⅴ22构成分压电路,其与热敏电阻21共同影响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TS管脚的电压,通过检测TS管脚的电压从而得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的温度,当超出范围时,充电暂停。电阻Ⅴ22与电阻Ⅶ25构成分压电路,电感9可以组织电流的变化,其与电容Ⅴ10组成滤波电路。优选的,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采用BQ25896型电池充电管理芯片。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采用BQ25895型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进一步的,还可以包含保险丝3,保险丝3一端连接于插座2,其另一端连接于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VBUS管脚。通过设置保险丝3可以防止大电流烧坏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和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进一步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还包括二极管6,二极管6的正极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及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n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VBUS管脚,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REGN管脚均经过电容Ⅲ(7)接地,其BTST管脚均经电容Ⅳ(8)连接于SW管脚,其SW管脚均连接于电感(9),所述电感(9)的另一端分别经电容Ⅴ(10)接地以及连接于SYS管脚,其PAD管脚与PGND管脚均接地,其BAT管脚均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连接于电池(13),其ILIM管脚均经电阻Ⅲ(19)接地,其OTG管脚均经电阻Ⅱ(18)接地,其D+管脚及PAD管脚均接地;/n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VBUS管脚分别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和电容Ⅱ(5)以及插座(2),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及电容Ⅱ(5)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OTG管脚经电阻Ⅰ(17)连接于BAT管脚,其TS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阻Ⅳ(20)及热敏电阻(21),相互并联的电阻Ⅳ(20)及热敏电阻(21)的一端经电阻Ⅴ(22)连接于与REGN管脚,其另一端接地;/n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PMID管脚经电容Ⅸ(24)接地,其OTG管脚经电阻Ⅵ(23)接地,其TS管脚分别经电阻Ⅶ(25)接地以及经电阻Ⅴ(22)连接于REGN管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降温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及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
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VBUS管脚,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与从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6)的REGN管脚均经过电容Ⅲ(7)接地,其BTST管脚均经电容Ⅳ(8)连接于SW管脚,其SW管脚均连接于电感(9),所述电感(9)的另一端分别经电容Ⅴ(10)接地以及连接于SYS管脚,其PAD管脚与PGND管脚均接地,其BAT管脚均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相互并联的电容Ⅷ(14)与电容Ⅹ(15)的一端接地,其另一端连接于电池(13),其ILIM管脚均经电阻Ⅲ(19)接地,其OTG管脚均经电阻Ⅱ(18)接地,其D+管脚及PAD管脚均接地;
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DESL管脚和PMID管脚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相互并联的电容Ⅵ(11)和电容Ⅶ(12)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VBUS管脚分别连接于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和电容Ⅱ(5)以及插座(2),相互并联的电容Ⅰ(4)及电容Ⅱ(5)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池充电管理芯片(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显荣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