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722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9:01
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管、第一端部组件以及第二端部组件。所述第一端部组件包括第一流通板、第一集流管组件以及端板。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流通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流通板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端板以及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流通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与对应的换热管相连通的第一流通槽。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通过将所述第一安装部、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加强了第一集流管组件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器,属于换热

技术介绍
相关换热器包括集流组件、与集流组件连接的换热管。集流组件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集流管,其中一个为冷媒进口管,另一个为冷媒出口管,两个集流管通过焊接固定,整个集流组件强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流组件强度较高的换热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管、第一端部组件以及第二端部组件,其中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组件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所述第一端部组件包括第一流通板、第一集流管组件以及端板,所述第一流通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以及第二壁面;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部、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一体成型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沿所述第一流通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流通板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凸起部设有第一流通口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凸起部设有第二流通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口连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端板与部分的所述第一壁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流通板设有与对应的换热管相连通的第一流通槽,所述第一流通槽贯穿所述第一壁面以及所述第二壁面,所述换热管的端部由所述第二壁面的一侧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槽内,所述换热管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流通槽的槽壁密封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以及第二穿孔,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一穿孔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第二穿孔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安装部、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从而加强了第一集流管组件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俯视图。图5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7中第一流通板的俯视图。图9是图7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图9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10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沿图4中A-A线的剖示图。图13是图12中画框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12中画圈部分D的局部放大图。图15是沿图1中B-B线的立体剖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画框部分E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图15中画图部分F的局部放大图。图18是图11中第一集流管组件的俯视图。图19是图10中第二集流管组件的俯视图。图20是第一流通板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俯视图。图21是第二集流管组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图22是第二集流管组件在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图17所示,本申请揭示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若干换热管30、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第二端部组件20,其中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组件20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端为顶端,所述另一端为底端。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为四流程换热器。相应地,如图1所示,所述若干换热管30包括第一换热区域换热管301、第二换热区域换热管302、第三换热区域换热管303以及第四换热区域换热管304。每一换热区域的换热管30之间还设有波浪形的翅片(未图示),以加强换热性能。请参图5至图9所示,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包括第一定位板1、与所述第一定位板1固定连接的第一流通板2、与一部分所述第一流通板2固定连接的第一集流管组件3以及与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流通板2固定连接的端板4。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与所述端板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即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与所述端板4为一体成型的一个零件或者是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两个零件。请参图9及图14所示,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板1设有用以定位所述换热管30的顶端的若干第一定位槽11,这些第一定位槽11分别用以供所述换热管30的顶部305穿过,以实现换热管30的定位。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板1由金属板片冲压而成。请参图5、图13及图16所示,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包括第一安装部33、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部31、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第二凸起部32。所述第一安装部3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流通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3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长度方向L-L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W-W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凸起部31设有第一流通口310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口310连通的第一通道311;所述第二凸起部32设有第二流通口320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口320连通的第二通道321。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道311为冷媒进口通道,所述第二通道321为冷媒出口通道。请参图5所示,在本申请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部31靠近所述第一流通口310的一端与冷媒进口转接座312连接,用以供冷媒流入;所述第一凸起部31远离所述第一流通口310的一端通过第一堵帽313进行密封;所述第二凸起部32靠近所述第二流通口320的一端与冷媒出口转接座322连接,用以供冷媒流出;所述第二凸起部32远离所述第二流通口320的一端通过第二堵帽323进行密封。所述冷媒进口转接座312以及冷媒出口转接座322的内壁上可以设置钎焊复合层,从而便于实现其与接管或压板的定位钎焊,不再需要焊片等辅助焊接件,结构简单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起部31以及所述第二凸起部32也可以直接插入接管或压板中,并进行定位、钎焊。请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沿着换热管30延伸方向(即换热器的高度方向H-H)凸出于所述端板4,从而在所述端板4的一侧形成了一个凹陷区域40,减小了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请参图7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2011、第二壁面2012以及贯穿所述第一壁面2011以及所述第二壁面2012的第一流通槽。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板2由金属板片冲压而成。所述第一流通槽与对应的换热管30相连通。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通过相应的第一流通槽与对应的换热管30相连通。所述换热管30的端部由所述第二壁面2012所在的一侧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槽内。所述换热管30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流通槽的槽壁密封设置。请参图8所示,所述第一流通槽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凸起部31间隔布置的若干第一开槽21、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管(30)、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第二端部组件(20),其中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组件(20)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包括第一流通板(2)、第一集流管组件(3)以及端板(4),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2011)以及第二壁面(2012);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包括第一安装部(33)、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部(31)、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第二凸起部(32),所述第一安装部(3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壁面(20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3)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凸起部(31)设有第一流通口(310)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口(310)连通的第一通道(311),所述第二凸起部(32)设有第二流通口(320)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口(320)连通的第二通道(321);/n所述端板(4)与部分的所述第一壁面(20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流通板(2)设有与对应的换热管(30)相连通的第一流通槽,所述第一流通槽贯穿所述第一壁面(2011)以及所述第二壁面(2012),所述换热管(30)的端部由所述第二壁面(2012)的一侧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槽内,所述换热管(30)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流通槽的槽壁密封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33)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331)以及第二穿孔(332),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11)通过所述第一穿孔(331)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21)通过所述第二穿孔(332)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管(30)、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第二端部组件(20),其中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组件(20)固定连接且于连接处密封设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部组件(10)包括第一流通板(2)、第一集流管组件(3)以及端板(4),所述第一流通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2011)以及第二壁面(2012);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包括第一安装部(33)、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部(31)、以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33)一体成型第二凸起部(32),所述第一安装部(33)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壁面(20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形成于所述第一安装部(33)相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2)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所述第一凸起部(31)设有第一流通口(310)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口(310)连通的第一通道(311),所述第二凸起部(32)设有第二流通口(320)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口(320)连通的第二通道(321);
所述端板(4)与部分的所述第一壁面(20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流通板(2)设有与对应的换热管(30)相连通的第一流通槽,所述第一流通槽贯穿所述第一壁面(2011)以及所述第二壁面(2012),所述换热管(30)的端部由所述第二壁面(2012)的一侧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通槽内,所述换热管(30)的管壁与所述第一流通槽的槽壁密封设置;所述第一安装部(33)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通槽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331)以及第二穿孔(332),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11)通过所述第一穿孔(331)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所述第二通道(321)通过所述第二穿孔(332)与对应的第一流通槽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组件(3)与所述端板(4)一体成型或者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槽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凸起部(31)布置的若干第一开槽(21)、沿着所述第一凸起部(31)的延伸方向布置的若干第二开槽(22)、沿着所述第二凸起部(32)的延伸方向布置的若干第三开槽(23)、以及沿着所述第二凸起部(32)布置的若干第四开槽(24),所述第二开槽(22)与所述第四开槽(24)对应于所述端板(4),所述第一开槽(21)与所述第四开槽(24)沿着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相互隔开,所述第二开槽(22)与所述第三开槽(23)沿着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相互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槽(21)与所述第四开槽(24)沿着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相互对齐,所述第二开槽(22)与所述第三开槽(23)沿着所述第一流通板(2)的宽度方向相互对齐;所述第一开槽(21)与所述第一穿孔(331)一一对应,所述第四开槽(24)与所述第二穿孔(332)一一对应,其中所述第一通道(311)与所述第一开槽(21)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峥张伟伟董军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