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8444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包括圆形进气口、方形出气口、壳体和加强筋组件,壳体沿气体流通方向内径逐渐减小,圆形进气口的面积大于方形出气口的面积,加强筋组件包括连在壳体内的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靠近圆形进气口的端部均具有流线型端部,壳体靠近方形出气口的内壁放置有稳压件;加强筋组件可以大幅度增强结构强度,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从不同方向上增加局部的结构强度,流线型端部降低加强筋组件对气流产生的阻力,而稳压件则增加方形出气口的结构强度,保证其长时间工作而不变形,延长工作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轮机方圆管
本技术涉及汽轮机零部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轮机方圆管。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轮机将蒸汽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外燃回转式机械,来自锅炉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后,依次经过一系列环形配置的喷嘴和动叶,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汽轮机的低压蒸汽入口连接有传输管道使蒸汽可以输送到凝汽器。现有的汽轮机低压蒸汽传输管道有方圆管,方圆管由圆形进气口和方形出气口导通,方圆管连通汽轮机低压蒸汽入口将低压蒸汽传输到叶轮组,进一步将蒸汽传输到凝汽器。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蒸汽由圆形进气口到方形出气口,低压蒸汽的流量不变,方形出气口的截面面积小于圆形进气口的截面面积,蒸汽的流速变大,方形出气口内壁的压力变大,而管内没有支撑组件,长时间工作后,方圆管的结构强度会变低而发生形变,从而降低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的汽轮机方圆管。本使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包括圆形进气口、方形出气口、壳体和加强筋组件,所述圆形进气口连通有输气管,所述方形出气口沿出气方向连通有送气管,所述壳体沿气体流通方向内径逐渐减小,所述圆形进气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方形出气口的面积,所述加强筋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内且呈网格状分布的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所述支撑加强筋与所述平分加强筋沿气流流通方向均具有最小截面,所述支撑加强筋与所述平分加强筋靠近所述圆形进气口的端部均具有流线型端部,所述壳体靠近所述方形出气口的内壁放置有稳压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组件可以大幅度增强结构强度,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从不同方向上增加局部的结构强度,流线型端部降低加强筋组件对气流产生的阻力,而稳压件则增加方形出气口的结构强度,保证其长时间工作而不变形,延长工作寿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压件包括导流条,所述导流条设置于所述方形出气口内壁的圆角处且不与拐角内壁贴合,所述导流条的端部与所述方形出气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条的中间部位朝向拐角凹陷。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条增强方形出气口拐角处的结构强度,还降低拐角处乱流影响气流中间部位的程度,降低气流中间部分的阻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条靠近所述圆形进气口的端部具有流线型端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线型端部降低导流条对气流产生的阻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压件包括稳流条,所述稳流条贴合设置于所述方形出气口的直侧壁,所述稳流条的中间部位为凸出的圆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流条增强方形出气口长直侧壁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弯曲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流条的端部与所述导流条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稳流条与导流条之间的结构稳定性,让导流条更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压件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贴合设置于所述方形出气口的圆弧拐角内壁,所述加强条的中间部位为凸出的圆弧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条增强方形出气口拐角处弧形侧壁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增大弯折幅度而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条的端部与所述导流条的端部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加强条与导流条之间的结构稳定性,让导流条更稳固。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低压蒸汽经输气管到与低压蒸汽入口相通的圆形进气口,再经由壳体内的加强筋组件,到方形出气口经送气管出来,加强筋组件可以大幅度增强结构强度,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从不同方向上增加局部的结构强度,流线型端部降低加强筋组件对气流产生的阻力,而稳压件则增加方形出气口的结构强度,保证其长时间工作而不变形,延长工作寿命同时,由于加强筋组件的端部为流线型端部,低压蒸汽从加强筋组件的端部流出时,阻力小,乱流也小。通过设置包括导流条、稳压条以及加强条的稳压件,增强方形出气口拐角处的结构强度,还降低拐角处乱流影响气流中间部位的程度,降低气流中间部分的阻。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安装后整体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稳压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加强条;2、导流条;3、低压蒸汽入口;4、圆形进气口;5、方形出气口;6、壳体;7、加强筋组件;8、输气管;10、支撑加强筋;11、平分加强筋;12、送气管;13、稳流条;14、稳压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包括有圆形进气口4、方形出气口5、壳体6和加强筋组件7。圆形进气口4连通有圆形的低压蒸汽入口3,低压蒸汽入口3开设于汽轮机上。圆形进气口4沿低压蒸汽入口3的轴向向进气方向反向延伸有圆柱形的输气管8,汽轮机方圆管置于汽轮机内,方形出气口5沿汽轮机方圆管的出气方向延伸有长方体状的送气管12。壳体6沿气体流通方向内径逐渐减小,圆形进气口4的面积大于方形出气口5的面积。加强筋组件7设置于壳体6内,加强筋组件7包括有至少一个支撑加强筋10和至少一个平分加强筋11,其中,支撑加强筋10优选为一个,平分加强筋11优选为三个,且组成八宫格。支撑加强筋10与平分加强筋11均为长方形扁平状,支撑加强筋10与进气方向平行。三个平分加强筋11沿支撑加强筋10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将支撑加强筋10等分为四份,加强筋组件7将方形出气口5等分为八份。支撑加强筋10与平分加强筋11沿气流流通方向均具有最小截面,为了减小对气流产生的阻力,支撑加强筋10与平分加强筋11靠近圆形进气口4的端部均具有流线型端部。如图2与图3所示,壳体6靠近方形出气口5的内壁放置有稳压件14,稳压件14包括加强条、导流条2以及稳流条13。加强条1贴合设置于方形出气口5的圆弧拐角内壁,加强条1的中间部位为凸出的圆弧形。导流条2设置于方形出气口5内壁的圆角处且不与拐角内壁贴合,导流条2的端部与方形出气口5的内壁焊接固定,导流条2的中间部位朝向拐角凹陷。导流条2靠近圆形进气口4的端部具有流线型端部,导流条2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与加强条1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焊接固定,以增强稳压件14的结构稳定性。稳流条13贴合设置于方形出气口5的直侧壁,稳流条13的中间部位为凸出的圆弧形。与加强条1相同的是,稳流条13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与导流条2长度方向上的端部也焊接固定。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加强筋组件可以大幅度增强结构强度,支撑加强筋与平分加强筋从不同方向上增加局部的结构强度,同时,流线型端部降低加强筋组件对气流产生的阻力,而稳压件中,导流条增强方形出气口拐角处的结构强度,稳流条增强方形出气口长直侧壁的结构强度,加强条增强方形出气口拐角处弧形侧壁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保证壳体长时间工作而不变形,延长工作寿命。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包括圆形进气口(4)、方形出气口(5)、壳体(6)和加强筋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进气口(4)连通有输气管(8),所述方形出气口(5)沿出气方向连通有送气管(12),所述壳体(6)沿气体流通方向内径逐渐减小,所述圆形进气口(4)的面积大于所述方形出气口(5)的面积,所述加强筋组件(7)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6)内且呈网格状分布的支撑加强筋(10)与平分加强筋(11),所述支撑加强筋(10)与所述平分加强筋(11)沿气流流通方向均具有最小截面,所述支撑加强筋(10)与所述平分加强筋(11)靠近所述圆形进气口(4)的端部均具有流线型端部,所述壳体(6)靠近所述方形出气口(5)的内壁放置有稳压件(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包括圆形进气口(4)、方形出气口(5)、壳体(6)和加强筋组件(7),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进气口(4)连通有输气管(8),所述方形出气口(5)沿出气方向连通有送气管(12),所述壳体(6)沿气体流通方向内径逐渐减小,所述圆形进气口(4)的面积大于所述方形出气口(5)的面积,所述加强筋组件(7)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壳体(6)内且呈网格状分布的支撑加强筋(10)与平分加强筋(11),所述支撑加强筋(10)与所述平分加强筋(11)沿气流流通方向均具有最小截面,所述支撑加强筋(10)与所述平分加强筋(11)靠近所述圆形进气口(4)的端部均具有流线型端部,所述壳体(6)靠近所述方形出气口(5)的内壁放置有稳压件(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方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件(14)包括导流条(2),所述导流条(2)设置于所述方形出气口(5)内壁的圆角处且不与拐角内壁贴合,所述导流条(2)的端部与所述方形出气口(5)的内壁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羽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讴福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