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82116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属于岩石、岩土搬运设备技术领域,其具体包括面体结构,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支撑面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设置,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装置能够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岩石的搬运效率,同时将岩石统一放置在一起,不会由于胡乱堆放使岩石从高处滚落下来,对低处的施工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
本技术属于岩石、岩土搬运设备
,具体涉及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山区修建盘山高速公路时,需要钻孔打桩,夯实公路基础。在钻桩孔时由于靠近山主体一侧的土体较紧密,远离山主体一侧的土体较松散,钻头便会朝着土体松散的一侧偏离,导致桩孔倾斜,尤其在靠近水域土体松软的地方,且桩孔越深倾斜程度越严重。因此在钻桩孔过程中需要在土体松散的一侧填充岩石进行加固,一般都是将高处的岩石通过大车搬运至低处进行填充。但是由于钻孔过程中施工场地的限制,填充过程中的岩石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搬运的,这就造成施工人员劳动强度大,岩石搬运效率低,同时人工搬运岩石过程中会将岩石胡乱堆放,堆放在山地较高处的岩石容易滚落下来,对较低处的施工人员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山地钻桩孔时,人工搬运岩石效率低,岩石乱堆乱放给低处的施工人员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搬运方便,能够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包括面体结构,所述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所述支撑面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设置,所述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进一步限定,所述面体结构有多个,且多个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面本体为钢丝网带。进一步限定,所述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还包括套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扣接在套接杆上。进一步限定,所述套接杆是呈8字状的筒状结构,且沿着套接杆的轴向设置有两个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穿过连接口扣接在套接杆内。进一步限定,所述套接杆上设置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在套接杆和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之间。进一步限定,所述限位件为限位螺钉。进一步限定,所述限位件为曲柄限位块,所述曲柄限位块通过销轴与套接杆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包括面体结构和套接杆,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支撑面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设置,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其中支撑面本体为钢丝网带,支撑面连接杆可绕着套接杆旋转。钢丝网带具有柔韧性,可以根据装入内部岩石的形状构造产生相应的形变;同时通过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绕着套接杆的旋转,进一步调整装置的形状,形状变换和调节非常灵活,能够存储较多的岩石。对于山地上的斜坡面只要拖动整个装置就可以实现岩石的搬运,在用岩石填充加固土体时只要将装置的一端抬起,岩石就可以沿着装置的轴向从另一端落下,节省了人工搬运的过程,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岩石的搬运效率,同时通过装置将岩石统一放置在一起,不会由于胡乱堆放使岩石从高处滚落下来,对低处的施工人员造成安全隐患。2、本技术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上面体结构可以有多个,多个面体结构首尾依次相接,可以根据岩石的体积选择安装面体结构的数量,在安装面体结构时只需将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从套接杆的一端顺着连接口插入,在通过限位件从套接杆的一端或两端将支撑面连接杆的位置固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3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其中,1-支撑面本体,2-套接杆,3-限位螺钉,4-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解释说明,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面体结构,在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1,在支撑面本体1上设置有连接杆4,连接杆4有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沿着支撑面本体1相对设置,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实施例1参见图2,本实施例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面体结构有四个,分别为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第三面体结构和第四面体结构,4个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形成圆筒状结构,支撑面本体1为钢丝网带,钢丝网带具有柔韧性;在岩石存储搬运装置上还设置有套接杆2,套接杆2是呈8字状的筒状结构,且沿着套接杆2的轴向设置有两个连接口,两个连接口呈中心对称设置,连接口的开口弧度为60°,第一连接杆或第二连接杆穿过连接口扣接在套接杆内;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第三面体结构和第四面体结构上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从套接杆2的一端穿过连接口扣接在套接杆2内,将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第三面体结构和第四面体结构首尾依次活动连接起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可绕着套接杆2的内腔旋转,在套接杆2的顶端和底端上设置于有限位螺纹孔,限位螺钉3旋进限位螺纹孔内,限位螺钉3的螺帽底部顶在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端部,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限定在套接杆2内。在向本实施例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内投放岩石时,根据岩石的形状不同,本实施例的岩石存储搬运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旋转和钢丝网带的形变来适应岩石的形状,将岩石存储在本实施例的岩石存储搬运装置内;在山地的斜面上只要拖动整个装置就可以实现岩石的搬运,在用岩石填充加固土体时只要将本实施例的岩石存储搬运装置一端抬起,岩石就可以沿着装置的轴向从另一端落下,操作方便,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岩石的搬运效率,也不会由于胡乱堆放导致岩石从高处滚落下来,对低处的施工人员造成安全隐患。实施例2参见图3,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第三面体结构和第四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形成横截面呈正方形的结构。实施例3参见图4,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第三面体结构和第四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起来形成四棱柱状的结构。实施例4本实施例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面体结构有三个,分别为第一面体结构、第二面体结构和第三面体结构,3个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形成三棱状的结构,支撑面本体1为钢丝网带,钢丝网带具有柔韧性;在岩石存储搬运装置上还设置有套接杆2,套接杆2是呈8字状的筒状结构,圆柱筒的两端均为开口,且沿着套接杆2的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体结构,所述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1),所述支撑面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设置,所述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面体结构,所述面体结构上设置有支撑面本体(1),所述支撑面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相对设置,所述面体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筒状结构或柱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面体结构有多个,且多个面体结构首尾依次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本体(1)为钢丝网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山区斜坡面钻孔桩施工的偏位控制装置还包括套接杆(2),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扣接在套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三明莆炎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