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28026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包括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次散水结构,所述一次散水结构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粗滤层,所述粗滤层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二次散水结构,所述二次散水结构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细滤层,所述细滤层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通风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该系统不仅可提高出水水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系统的抗负荷能力、稳定性,降低了后期被堵塞的风险,具有环境绿化与污染净化双重功效,既突出了绿色植物的环境景观绿化效果,增强环境抗污染与自净能力,又具有生物吸收并持续降解环境污染物之环保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污染物含量已超出现有环境容量,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或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污染水环境,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冲击,人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在广阔的农村、乡镇和度假村等较分散的人群聚居地,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和维护耗资巨大,因此,针对农村生活污水乱排造成的污染现象,一种占地面积小、基建费和运行费较低、易于维护、环境效益好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迫切需要开发出来,地下渗滤处理系统是将经过腐化池(化粪池)或酸化水解池预处理后的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距地面约0.5m深、有良好渗透性的地层中,借毛细管浸润和土壤渗透作用,污水向四周扩散,通过过滤、沉淀、吸附和在微生物作用下的降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的处理工艺;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如快速渗滤系统、慢速渗滤系统等虽具有低能耗、低花费、易养护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场地条件要求严格和后期存在被堵塞的风险等缺点,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包括覆盖层,所述覆盖层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次散水结构,所述一次散水结构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粗滤层,所述粗滤层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二次散水结构,所述二次散水结构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细滤层,所述细滤层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精滤层,所述精滤层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排水结构,其中:所述一次散水结构包括一次散水管与一次散水层,所述一次散水管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一次散水管设置在一次散水层的内部,所述一次散水管呈阵列排布;所述二次散水结构包括二次散水管与二次散水层,所述二次散水管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二次散水管设置在二次散水层的内部,所述二次散水管呈阵列排布;所述通风结构包括通风层与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通风管设置在通风层的内部,所述通风管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结构包括排水层与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排水层的内部,所述排水管呈阵列排布。优选的,所述一次散水层和二次散水层之间设置有穿过粗滤层的竖向导流管,所述竖向导流管顶部和粗滤层顶部水平,所述竖向导流管底部和二次散水管相连,所述二次散水层和排水层之间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底部和排水管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在污染物负荷较低的情况下,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在渗滤穿透粗滤层的过程中被吸附、氧化分解去除,细滤层所承受的污染物负荷很低,在污染物负荷较大的情况下,随着系统的运行,粗滤层的渗透性逐渐降低,通过竖向导流管进入二次散水管的污水逐渐增加,细滤层所承受的污染物负荷亦开始增加,而粗滤层所承受的的负荷得到了降低,利用竖向导流管、二次散水管的调节能力,使异常情况下的超额的污染物负荷能转移到二次散水层、细滤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高效绿渗系统的抗负荷能力。在污染物负荷超出高效绿渗系统的最大负荷能力情况下,细滤层的渗透性也逐渐降低,进入二次散水层的污水无法及时通过细滤层往下渗透,从而堆积在二次散水层中,当二次散水层的液位超过溢流管的最高点时,污水便通过溢流管进入排水管,通过排水管进入深度处理单元进行最后的处理,通过溢流管的设置,最大程度的提高了高效绿渗系统的防堵塞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覆盖层;2、一次散水结构;21、一次散水管;22、一次散水层;3、粗滤层;4、二次散水结构;41.二次散水管;42、二次散水层;5、细滤层;6、通风结构;61、通风层;62、通风管;7、精滤层;8、排水结构;81、排水层;82、排水管;9、竖向导流管;10、溢流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4所示,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包括覆盖层1,所述覆盖层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次散水结构2,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粗滤层3,所述粗滤层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二次散水结构4,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细滤层5,所述细滤层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通风结构6,所述通风结构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精滤层7,所述精滤层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排水结构8,其中: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包括一次散水管21与一次散水层22,所述一次散水管2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一次散水管21设置在一次散水层22的内部,所述一次散水管21呈阵列排布;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包括二次散水管41与二次散水层42,所述二次散水管4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二次散水管41设置在二次散水层42的内部,所述二次散水管41呈阵列排布;所述通风结构6包括通风层61与通风管62,所述通风管62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通风管62设置在通风层61的内部,所述通风管62呈阵列排布;所述排水结构8包括排水层81与排水管82,所述排水管82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排水管82设置在排水层81的内部,所述排水管82呈阵列排布。所述覆盖层1是绿地、松土、旱地或硬化地面,所述一次散水层22、二次散水层42、通风层61和排水层81均由粒径为10~30mm的砾石构成,所述粗滤层3填料粒径1.0~3.0mm,由30%粗砂滤料、10%沸石滤料,15%活性炭滤料、30%石英砂滤料、15%陶粒滤料组成,所述细滤层5填料粒径0.5~2.0mm,由30%河砂滤料、10%沸石滤料,25%活性炭滤料、20%石英砂滤料、15%陶粒滤料组成,所述精滤层7填料粒径0.2~1.0mm,由30%河砂滤料、10%沸石滤料,35%活性炭滤料、15%石英砂滤料、10%陶粒滤料组成。所述一次散水层22和二次散水层42之间设置有穿过粗滤层3的竖向导流管9,所述竖向导流管9顶部和粗滤层3顶部水平,所述竖向导流管9底部和二次散水管41相连,所述二次散水层42和排水层81之间设置有溢流管10,所述溢流管10底部和排水管82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在使用时,经过沉淀、水解酸化的生活污水,通过水泵提升或重力作用进入本专利技术的高效绿渗系统,污水通过一次散水管21均匀流入一次散水层22,在重力作用下穿透粗滤层3往下渗滤,有机物通过被填料上的生物膜截留、吸附、氧化而被分解去除,当粗滤层3出现堵塞情况时,一部分污水在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包括覆盖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次散水结构(2),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粗滤层(3),所述粗滤层(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二次散水结构(4),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细滤层(5),所述细滤层(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通风结构(6),所述通风结构(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精滤层(7),所述精滤层(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排水结构(8);/n其中,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包括一次散水管(21)与一次散水层(22),所述一次散水管(2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一次散水管(21)设置在一次散水层(22)的内部,所述一次散水管(21)呈阵列排布;/n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包括二次散水管(41)与二次散水层(42),所述二次散水管(4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二次散水管(41)设置在二次散水层(42)的内部,所述二次散水管(41)呈阵列排布;/n所述通风结构(6)包括通风层(61)与通风管(62),所述通风管(62)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通风管(62)设置在通风层(61)的内部,所述通风管(62)呈阵列排布;/n所述排水结构(8)包括排水层(81)与排水管(82),所述排水管(82)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排水管(82)设置在排水层(81)的内部,所述排水管(82)呈阵列排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生活污水的高效绿渗系统,包括覆盖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层(1)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一次散水结构(2),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粗滤层(3),所述粗滤层(3)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二次散水结构(4),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细滤层(5),所述细滤层(5)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通风结构(6),所述通风结构(6)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精滤层(7),所述精滤层(7)的下端外表面设置有排水结构(8);
其中,所述一次散水结构(2)包括一次散水管(21)与一次散水层(22),所述一次散水管(2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一次散水管(21)设置在一次散水层(22)的内部,所述一次散水管(21)呈阵列排布;
所述二次散水结构(4)包括二次散水管(41)与二次散水层(42),所述二次散水管(41)的数量有若干组,所述二次散水管(41)设置在二次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标全郑佩娟赖新平王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