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ray盘回流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27873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tray盘回流线,其包括流入机构,流入机构包括两流入皮带和流入电机,流入电机驱动两流入皮带,两流入皮带配合输送tray盘;顶升上料机构,设于两流入皮带之间,顶升上料机构包括顶升板和顶升气缸,顶升板装配于顶升气缸上,顶升气缸可驱动顶升板向上将tray盘顶起进行上料;转运机构和流出机构,转运机构可在tray盘上料后承接tray盘,并将tray盘转运至流出机构,流出机构可将tray盘回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tray盘回流线可实现对tray盘的自动上下料,并将完成上料的tray盘回流至空tray盘收集处,进行循环利用,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ray盘回流线
本技术涉及上料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tray盘回流线。
技术介绍
Tray盘又称料盘,用于盛放加工零部件,特别是电子产品。现有的tray盘的上料方式大多还是采用人工,人工对tray盘进行上料和下料,存在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生产效率高的tray盘回流线。其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tray盘回流线,其包括:流入机构,包括两流入皮带和流入电机,所述流入电机驱动所述两流入皮带,所述两流入皮带配合输送tray盘;顶升上料机构,设于所述两流入皮带之间,所述顶升上料机构包括顶升板和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板装配于所述顶升气缸上,所述顶升气缸可驱动所述顶升板向上将tray盘顶起进行上料;转运机构和流出机构,所述转运机构可在tray盘上料后承接tray盘,并将tray盘转运至所述流出机构,所述流出机构可将tray盘回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升板的后端设有挡边,所述顶升板的前端还设有夹紧气缸和夹紧板,所述夹紧气缸可驱动所述夹紧板前后运动,所述夹紧板可与所述挡边配合将tray盘夹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升气缸的底部还设有第一直线模组,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可驱动所述顶升上料机构沿所述流入皮带长度方向运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挡停机构,可在所述两流入皮带将tray盘输送至上料位置时对tray盘实现挡停。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停机构包括挡停气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归正机构,可在所述挡停机构将tray盘挡停后将tray盘归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归正机构包括归正气缸和归正挡板,所述归正气缸和归正挡板分别设于所述两流入皮带的两侧,所述归正气缸与归正挡板配合将tray盘归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运机构包括第二直线模组和转运组件,所述转运组件装配于所述第二直线模组上,所述转运组件包括转运电机和两转运皮带,所述转运电机驱动所述两转运皮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出机构包括两流出皮带和流出电机,所述流出电机驱动所述两流出皮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流出皮带与流入皮带平行设置,所述第二直线模组可驱动转运皮带先后分别与所述流入皮带与流出皮带对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tray盘回流线可实现对tray盘的自动上下料,并将完成上料的tray盘回流至空tray盘收集处,进行循环利用,自动化程度高,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再需要人工干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应用前景。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tray盘回流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tray盘回流线的俯视图。标记说明:1、tray盘;11、流入皮带;12、流入电机;21、挡边;22、夹紧板;23、第一直线模组;31、挡停气缸;41、归正气缸;42、归正挡板;51、第二直线模组;52、转运电机;53、转运皮带;61、流出皮带;62、流出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2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tray盘回流线,该tray盘回流线包括流入机构、顶升上料机构、转运机构和流出机构。流入机构包括两流入皮带11和流入电机12,流入电机12驱动两流入皮带11,两流入皮带11配合输送tray盘1。顶升上料机构设于两流入皮带11之间,顶升上料机构包括顶升板和顶升气缸,顶升板装配于顶升气缸上,顶升气缸可驱动顶升板向上将tray盘1顶起进行上料。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顶升板的后端设有挡边21,顶升板的前端还设有夹紧气缸和夹紧板22,夹紧气缸可驱动夹紧板22前后运动,夹紧板22可与挡边21配合将tray盘1夹紧。保证顶升时的稳定性。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顶升气缸的底部还设有第一直线模组23,第一直线模组23可驱动顶升上料机构沿流入皮带11长度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该tray盘回流线还包括挡停机构,可在两流入皮带11将tray盘1输送至上料位置时对tray盘1实现挡停。具体的,挡停机构包括挡停气缸31,挡停气缸31可伸出对tray盘1实现挡停,并在tray盘1上料后收缩,保证tray盘1平稳通过。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tray盘回流线还包括归正机构,可在挡停机构将tray盘1挡停后将tray盘1归正。具体的,归正机构包括归正气缸41和归正挡板42,归正气缸41和归正挡板42分别设于两流入皮带11的两侧,归正气缸41与归正挡板42配合将tray盘1归正。归正动作可保证tray盘1位置的一致性,归正后便于夹紧气缸与挡边21配合将tray盘1夹紧。转运机构可在tray盘1上料后承接tray盘1,并将tray盘1转运至流出机构,流出机构可将tray盘1回流。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转运机构包括第二直线模组51和转运组件,转运组件装配于第二直线模组51上,转运组件包括转运电机52和两转运皮带53,转运电机52驱动两转运皮带53。具体的,流出机构包括两流出皮带61和流出电机62,流出电机62驱动两流出皮带61。在本实施例中,流出皮带61与流入皮带11平行设置,第二直线模组51可驱动转运皮带53先后分别与流入皮带11与流出皮带61对接。工作时,tray盘1装载产品进入流入皮带11,并由流入皮带11驱动至预定上料位置,由挡停气缸31进行挡停,然后归正气缸41伸出于挡板42配合将tray盘1归正至预定位置,然后顶升气缸向上顶升tray盘1,并通过夹紧气缸驱动夹紧板22向后运动,夹紧板22与挡边21配合将tray盘1夹紧,夹紧后由顶升气缸向上顶升进行上料,上料后顶升气缸向下将tray盘1放回流入皮带11,挡停气缸31缩回,tray盘1由流入皮带11进入转运皮带53,并由第二直线模组51驱动至流出皮带61的一端,tray盘1由转运皮带53进入流出皮带61,实现回流。在其中一实施例中,tray盘1可在上料后直接由第一直线模组驱动至转运皮带53上,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ray盘回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n流入机构,包括两流入皮带和流入电机,所述流入电机驱动所述两流入皮带,所述两流入皮带配合输送tray盘;/n顶升上料机构,设于所述两流入皮带之间,所述顶升上料机构包括顶升板和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板装配于所述顶升气缸上,所述顶升气缸可驱动所述顶升板向上将tray盘顶起进行上料;/n转运机构和流出机构,所述转运机构可在tray盘上料后承接tray盘,并将tray盘转运至所述流出机构,所述流出机构可将tray盘回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ray盘回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入机构,包括两流入皮带和流入电机,所述流入电机驱动所述两流入皮带,所述两流入皮带配合输送tray盘;
顶升上料机构,设于所述两流入皮带之间,所述顶升上料机构包括顶升板和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板装配于所述顶升气缸上,所述顶升气缸可驱动所述顶升板向上将tray盘顶起进行上料;
转运机构和流出机构,所述转运机构可在tray盘上料后承接tray盘,并将tray盘转运至所述流出机构,所述流出机构可将tray盘回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y盘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板的后端设有挡边,所述顶升板的前端还设有夹紧气缸和夹紧板,所述夹紧气缸可驱动所述夹紧板前后运动,所述夹紧板可与所述挡边配合将tray盘夹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y盘回流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气缸的底部还设有第一直线模组,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可驱动所述顶升上料机构沿所述流入皮带长度方向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ray盘回流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停机构,可在所述两流入皮带将tray盘输送至上料位置时对t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学智范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杰锐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