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27022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0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溶解装置,其包括具有进水管和出料管的溶解池,出料管上设有阀门,溶解池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形网框、若干抵触于圆形网框内壁的毛刷和带动所有毛刷绕圆形网框轴线转动的带动组件,圆形网框与溶解池的内壁呈间隔设置并通过支脚固定在溶解池内。在溶解过程中,将固体原料投入到圆形网框内,粉末状原料将溶解于水并穿过圆形网框进入到溶解池内,结块原料将被阻隔在圆形网框内,故避免了原料堵塞出料管的情况发生;同时,带动组件将带动所有毛刷旋转刷除圆形网框内壁,使得结块原料不易堵塞圆形网框,且毛刷将带动圆形网框内的水体和原料旋转,从而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原料堵塞出料管且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溶解装置
本技术涉及溶解设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溶解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工业生产中,由于运输及储存等原因,很多情况下是把固体原料诸如硫酸铵等化工原料运输到车间,再把固体原料溶解为液体用于工业生产中。现有溶解装置多为固定的圆柱型溶解池,溶解池上设有进水管和出料管,出料管上安装有阀门,水体从进水管流入到溶解池内,固体原料从溶解池上方投放至溶解池内,固体原料在溶解池内溶解成指定的浓度后将从出料管流出。但是,因固体原料在储存及运输过程中容易受潮,且固定原料是一次性大量加入到溶解池内的,故溶解池内经常会发生固体原料结块堆积的情况,结块的固体原料不能及时溶解,将极易堵塞溶解池的出料管,导致溶液无法正常出料,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溶解装置,避免原料堵塞出料管且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溶解装置,包括具有进水管和出料管的溶解池,出料管上设有阀门,溶解池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形网框、若干抵触于圆形网框内壁的毛刷和带动所有毛刷绕圆形网框轴线转动的带动组件,圆形网框与溶解池的内壁呈间隔设置并通过支脚固定在溶解池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溶解过程中,将固体原料投入到圆形网框内,粉末状原料将溶解于水并穿过圆形网框进入到溶解池内,结块原料将被阻隔在圆形网框内,故避免了原料堵塞出料管的情况发生;同时,带动组件将带动所有毛刷旋转刷除圆形网框内壁,使得结块原料不易堵塞圆形网框,且毛刷将带动圆形网框内的水体和原料旋转,从而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溶解池上的固定架,固定架上固定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固定有第一转轴,所有毛刷均通过连接件连接于第一转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旋转时,所有毛刷均将同步旋转,将堵塞圆形网框的结块原料刷除,并加速原料的溶解,操作方便。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每一所述连接件均为固定在第一转轴侧壁上的第一搅拌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旋转时,第一搅拌叶将旋转搅拌圆形网框内的原料和水体,使得粉末原料和结块原料加速溶解,从而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搅拌叶远离于第一转轴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一半环,第一半环上设有第二半环和用于将第二半环锁紧固定的锁紧组件,第二半环转动连接于第一半环;毛刷上固定有被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共同夹持的固定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锁紧组件将第二半环锁紧固定在第一半环上,并促使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夹持于固定杆,故保证了毛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当取消锁紧组件对第二半环的锁紧固定后,将第二半环转动远离于第一半环,即可将固定杆从第一半环内取出,从而便于毛刷的更换。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锁紧组件包括开设在第二半环上的卡接槽和开设在第一半环上的放置槽,当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夹持于固定杆时,卡接槽将对应于放置槽,放置槽内设有卡接块、促使卡接块卡接在卡接槽内的弹性件和带动卡接块滑动脱离于卡接槽的按压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夹持于固定杆时,弹性件将处于自然状态并促使卡接块卡接在卡接槽内,使得第二半环被卡接固定在第一半环上,从而保证了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对固定杆的夹持效果;当人为按压按压件使得卡接块滑动脱离于卡接槽后,再将第二半环转动远离于第一半环,即可将固定杆从第一半环内取出进行毛刷的更换。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半环的外壁上开设有连通于放置槽的滑槽,按压件为滑动嵌设在滑槽内的压板,压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卡接块,压板的另一端从滑槽内穿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压板穿出滑槽的一端即可促使卡接块滑动脱离于卡接槽,从而便于毛刷的更换。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转轴的下方间隔设置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侧壁上周向设有若干第二搅拌叶,溶解池上设有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驱动组件,第二转轴的旋向与第一转轴的旋向相反。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轴转动时,驱动组件将带动第二转轴反向转动,使得第一搅拌叶所产生的涡流与第二搅拌叶所产生的涡流碰撞形成混流,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搅拌叶的下侧固定有若干抵触于圆形网框下侧内壁的刷毛。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组件带动第二转轴转动时,刷毛将转动刷除圆形网框下侧内壁上的结块原料,使得结块原料不易堵塞圆形网框的下侧内壁,并提高了结块原料的溶解效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1.圆形网框、毛刷和带动组件的设置,使得结块原料被阻隔在圆形网框内,故避免了原料堵塞出料管的情况发生,且毛刷将带动圆形网框内的水体和原料旋转,从而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2.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的设置,便于对损坏的毛刷进行更换;3.第二转轴和第二搅拌叶的设置,使得第一搅拌叶所产生的涡流与第二搅拌叶所产生的涡流碰撞形成混流,提高了原料的溶解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整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示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示第一搅拌叶和毛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表示锁紧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溶解池;11、进水管;12、出料管;13、阀门;14、第二转轴;15、第二搅拌叶;16、刷毛;2、圆形网框;21、支脚;3、带动组件;31、固定架;32、第一电机;33、第一转轴;34、第一搅拌叶;35、毛刷;36、固定杆;37、第一半环;38、第二半环;39、锁紧组件;391、放置槽;392、卡接槽;393、卡接块;394、弹簧;395、压板;396、滑槽;4、驱动组件;41、第二电机;42、转动杆;43、第一锥齿轮;44、第二锥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溶解装置,包括具有进水管11和出料管12的溶解池1,出料管12上设有阀门13,溶解池1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形网框2,圆形网框2与溶解池1的内壁呈间隔设置并通过支脚21固定在溶解池1内,在溶解过程中,将固体原料投入到圆形网框2内,粉末状原料将溶解于水并穿过圆形网框2进入到溶解池1内,结块原料将被阻隔在圆形网框2内,故避免了原料堵塞出料管12的情况发生。如图1和图2所示,溶解池1上设有带动组件3,带动组件3包括固定在溶解池1上的固定架31,固定架31上固定有第一电机32,第一电机32的输出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固定有第一转轴33,第一转轴33的侧壁上均固定有若干连接件,每一连接件均为第一搅拌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溶解装置,包括具有进水管(11)和出料管(12)的溶解池(1),出料管(12)上设有阀门(13),其特征在于:溶解池(1)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形网框(2)、若干抵触于圆形网框(2)内壁的毛刷(35)和带动所有毛刷(35)绕圆形网框(2)轴线转动的带动组件(3),圆形网框(2)与溶解池(1)的内壁呈间隔设置并通过支脚(21)固定在溶解池(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解装置,包括具有进水管(11)和出料管(12)的溶解池(1),出料管(12)上设有阀门(13),其特征在于:溶解池(1)内设有开口朝上的圆形网框(2)、若干抵触于圆形网框(2)内壁的毛刷(35)和带动所有毛刷(35)绕圆形网框(2)轴线转动的带动组件(3),圆形网框(2)与溶解池(1)的内壁呈间隔设置并通过支脚(21)固定在溶解池(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组件(3)包括固定在溶解池(1)上的固定架(31),固定架(31)上固定有第一电机(32),第一电机(32)的输出轴沿竖直方向延伸并固定有第一转轴(33),所有毛刷(35)均通过连接件连接于第一转轴(3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件均为固定在第一转轴(33)侧壁上的第一搅拌叶(3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溶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叶(34)远离于第一转轴(33)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一半环(37),第一半环(37)上设有第二半环(38)和用于将第二半环(38)锁紧固定的锁紧组件(39),第二半环(38)转动连接于第一半环(37);毛刷(35)上固定有被第一半环(37)和第二半环(38)共同夹持的固定杆(3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益钧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金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